你会不会以为它是
大名鼎鼎的摩西奶奶画的?
上图:小双娘笔下的火山白居
下图:山上的火山白居
描绘的是乡村景色,
春风十里,绿意盎然。
奶奶笔下的春耕和白族真实的春耕景象
看起来画技很娴熟,
彷佛出自大师之手。
但你一定想不到,
它们是一群目不识丁的云南老奶奶画的。
《向日葵》作者:赵新莲
这群老奶奶,
来自云南的双廊镇伙山村,
平均年龄70多岁。
别看老奶奶没上过学,
但因为热爱绘画,
被喻为“大山里的摩西奶奶”,
已经把画展开到了北京等多个城市。
“孔雀公主”杨丽萍在参观老奶奶的画展
奶奶们的故事很传奇,
不过,这个传奇故事,
还要从一个B站博主@三口草莓,
走进了双廊镇一家咖啡馆的时候说起……
三口草莓是一个博主,
有一天她在朋友的推荐下,
来到了伙山村,
一个名叫“鸡窝咖啡馆”的地方,
这里地处偏僻,交通很不发达,
但她发现,
这里每天还是有很多游客拜访。
当她走进去之后才发现,
原来这个咖啡馆之所以出名,
是因为里面挂满了白族奶奶的油画。
为了了解这里的故事,
三口草莓就和,
这家咖啡馆的主人沈见华聊了起来,
得知了这里的故事。
(她把这段经历做成了视频)
原来,十几年前,
沈见华的夫人秋秋在美国做销售,
收入可观,
但由于常年辛劳,
身体出了问题。
图片@三口草莓
沈见华心疼夫人:
「别干了,我们找个农村生活吧!」
于是他们来到了伙山村。
《一树桃花》作者:赵新莲
沈见华来之后,
很快成了伙山村的名人,
有一天,
一个78岁的白族老奶奶王秉秀,
找到了沈见华,
一见面,就丢给他一个,
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包袱。
《山路长》作者:赵光菊
打开一看,沈见华惊呆了:
“里边是一叠先进党员证,
还有《人民日报》记者写的一本书,
其中有写到她,
说她思想觉悟高。”
图源广东卫视《画油画的白族老奶奶们》
王秉秀老奶奶找他的原因,
是想落实一下低保。
沈见华当即决定帮助王秉秀,
虽然低保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活,
但沈见华觉得老人辛苦了一辈子,
应该有更体面的生活。
因为自己擅长画画,
所以提出教她画画,
由自己拿去卖。
《格桑花》二 作者:张培秀
王秉秀一开始有些担心,
“我不识字,能学好画画吗?”
还是决定去学画画。
▲《两家办客》赵新莲(创作时55岁,下同)
就这样,
王秉秀成为了沈见华的学生。
“王秉秀是我们画社最早的画家,
今年八十八岁了,
还在画,我们都叫她老外婆。”
《蝶与花》作者:杨光旗
因为那时候绘画还没有收入,
材料和画具都是沈见华提供的。
沈见华教最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
比如布局和结构,
关于配色,他买了99种颜色,
从暖到冷一字排开,
让奶奶自己慢慢感受。
▲《生老病死》王淑和(75岁)
一开始老奶奶对自己很没有信心,
但沈见华说:
“你不用怀疑,你绝对能画好,
人类最早在山洞里生活的时候,
就会唱歌、跳舞、绘画,
这说明什么?
艺术就是本能,
生活就是艺术。”
《两棵松树》李自旺 2015年完成
在沈见华的鼓励下,
几个月后,
王秉秀奶奶画出了第一幅油画,
卖了5000块。
“有个人免费教画画,还帮忙卖,
真的还有这种好事?”
▲《白族衣服》王秉秀(84岁)
很多人不信,
但看到王秉秀奶奶的经历后,
也开始动心了。
后来越来越多的奶奶加入进来,
沈见华就成立了“农民画社”。
▲《奶牛》杨光旗(74岁)
还有一个叫做定龙的水泥匠,
也来拜师了,
后来沈见华就让他,
做了农民画社的社长。
关于绘画的题材,
沈见华从来没有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图片@三口草莓
但他后来发现,
每个奶奶画出来的画作
题材、风格都不一样,
“大家画的都是自己的真实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
这是李天顺画的《鱼调》。
《鱼调》小翠妈(李天顺) 2015年12月完成
李天顺50多岁,
算是奶奶中最年轻的一个,
她的工作就是出海打渔和操持家务,
她画的就是自己的日常。
代表作:《白族家》《海印》
这是张培秀奶奶画的《火山锦鸡》
《火山锦鸡》 张军妈妈(张培秀) 2015年7月完成
张培秀今年已经快70岁了,
没上过学,不认识字,
是个“文盲”。
但她构图能力,
和色彩搭配能力特别强大,
画出来的第一幅画就震撼了好多人。
代表作:《伙山村》系列
这是杨光旗画的《高原兰花》
《高原兰花》 光旗奶奶(杨光旗)2015年5月完成
光旗奶奶已经77岁了,
一辈子都在养牛和操持家务,
在认识沈老师之前,
从未离开过云南。
她爱好剪纸,
画的画作也带有强烈的剪纸般的风格,
独树一帜,很难让人不注意。
代表作:《奶牛》
这是王秉秀的作品《佛》
《佛》老外婆(王秉秀)2015年完成
王秉秀奶奶还是一名接生婆,
接生了双廊几代人的新生儿。
代表作《鸡足山》《百鸟朝凤》《四季花》《老古董》
奶奶们学绘画之后,
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是奶奶们学画之前的生活,
刚刚放下锄头,
转身就进了厨房,
一刻不停地操劳:
这是奶奶学绘画后的生活状态,
卸下一天的疲惫,
沉浸在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小双娘
▲双福妈
▲光旗奶奶
▲光菊奶奶
▲张军妈
白族奶奶画出来的画,
构图精美、配色和谐,
很多画家都自愧不如,
而且极具地方特色。
“白族鱼调里有一种创作题材,
叫反调,
也就是反着唱。
奶奶们也会把这种创作手法,
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画中。
比如有一句词唱道:
「洱海里跑着马,山上去抓鱼。」
奶奶们就会把把船画在山上,
把马画在水里。”
光菊画的大公鸡,树倒着生长。
后来被做成咖啡馆的路标。
畅应奶奶笔下的洱海,猪在湖底跑
沈见华会对她们进行指导,
有画的不好地方,
会直接指出来,
但大多数时候,
都会毫不吝啬对她们的赞美。
图片@三口草莓
就这样,
奶奶们的画作越来越多,
大部分作品都能卖到5000元左右,
奶奶们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过年都可以给孙子发大红包了,
这让奶奶们很是开心。
但此时沈见华突然发现,
老外婆王秉秀奶奶似乎有心事,
原来老外婆一直有一个愿望:
去一次北京天安门!
作为党员,
老外婆希望自己有生之年,
能去一次首都,
并在天安门前拍张照片。
“干了一辈子革命,
却没去过天安门,
这对老外婆来说是个遗憾。”
老外婆去了天安门,梦想成真
沈见华听后,直接拍板,
“不止人要去,
还要把奶奶们的画作带去首都。”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北京画展,
这次的画展,
让很多外面的人,
第一次领略到了农民画的魅力。
2017年,遥见远乡·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深圳展
北京画展大获成功,
之后沈见华带领他们去了很多城市,
几乎去每一个城市,
舞蹈家杨丽萍、美术家叶永青、
电影导演张杨等大咖都会到场助阵,
让很多年轻人也注意到了这次画展。
“一开始年轻人不多,
一听是农民画就没什么兴趣,
但那些来了的年轻人,
都很喜欢,介绍给了身边人,
后来年轻人的比例就越来越高。”
图片@三口草莓
奶奶的作品,
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
沈见华就想到了做一个咖啡馆,
专门设一个区来展示。
咖啡馆选在了光菊家。
“光菊家养鸡,光菊又擅长画鸡。
以茅草为原料做一个,
“鸡窝咖啡馆”的想法就自然诞生了。”
咖啡馆做好之后,
沈见华就把奶奶的作品放在里面,
很多游客来了之后,
看看奶奶的作品大受感动,
自发地帮助宣传。
图片@三口草莓
博主“三口草莓”就是如此,
这次的故事,
就是我在网上,
看到“三口草莓”的视频后知道的,
然后才联系三口草莓做了这次采访。
图片:三口草莓
“沈老师的野心,
不止是把奶奶的画作带去北京展览,
还希望能带到国外,
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到,
中国农民画的魅力。”
杨丽萍给予白族奶奶画作的评价:
“这纯粹是白族人血液里的东西。她们看到窗外的蝴蝶就画蝴蝶,看到驴子就画驴子。种最原始最单纯的东西,就是一种认定。”
著名作家封新城这样评价奶奶们的画:
这些内心风景有着非常规的、奇妙的平衡——视角之平实,色彩之响亮;布局之舒坦,呈现之不羁。
这些内心风景若有若无,只在高人点化下才花一样盛开;这些花就开在自己的土地上,以本土本色给了俗世惊艳的一枪。
白族奶奶们的部分画作合集
白族奶奶的画作,
有一种不曾沾染的天真,
那是在别的地方都看不到的纯净。
社长定龙直言:
“我的画只要有素描基础的人,
都能画出来,
但奶奶们的画,
最厉害的画家也画不出。”
有网友评论说:
“我在上海教学生们画画,
但没人能画出来这种极具感染力的画。”
图片@三口草莓
奶奶们的画作,
脱离了某种既定的程序和秩序,
有一种野生但蓬勃的力量。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
白族没有,
但奶奶们的画作,
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白族文字。”
《蚕豆》作者:赵新强
奶奶们的画作,
或有可能赴海外展览。
博主@三口草莓对此非常看好:
“我们需要文化自信,
不需要去临摹西方的画作,
而应该挖掘中国人自己的优秀的画作,
比如中国农民画,
这一定是我们的文化骄傲,
它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纪录片详细地讲述了奶奶们的生活
白族奶奶的画作,
也让人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甚至价值观:
“艺术是只服务于富贵上等人士的吗?”
“中国的艺术只有沉重,
有年轻活泼的吗?”
“只有有钱人才能学习专业绘画吗?”
图片@三口草莓
白族奶奶用行动告诉我们,
并非如此。
艺术是没有门槛的,
不论你高矮胖瘦、
学历高低、年龄多大,
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爱,
你就不会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
张杨导演了拍摄纪录片《火山》(暂未上映,火山便是伙山村)
艺术天然地存在,
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艺术是每一个人的本能,
艺术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艺术。”
艺术面前,人人平等,
只要热爱生活,
你我都是艺术家。
地址:双廊白族农民画社咖啡馆
部分参考资料:图源TikTok账号@thecastlediary及城堡Castello Sannazzaro官网。文章原标题为《一幅画卖8万?云南山村88岁老人逆袭,没上过一天学,却把画展开到北京:大山里的摩西奶奶!》。
参考资料:
纪录片《画油画的白族老奶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