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我是忆湄,头图来自:《请回答1988》剧照


关于对抗现代人的困境,我写过《不卷》《不疲》《不扁》,当对社会标准语法的追求无法滋养我们的生命,反而会阻碍它,说“不”是恰当的讨伐。包括,那些“二”着的生命时刻。



孩子的行为总会忠于自我感受,但到了青年、中年以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好像被劈成了两半,行为开始挣脱本心,被入世、成功、喧哗,外界这些庞然大物拖着走了,像行李一样被拎来拎去。


“自我”开始乔装打扮迎合外界,人终于“正确”地活成了一张面具。


而且,世界也会持续出拳给人教训。你会发现每次有那么一些理想的、美好的、纯粹的片段,譬如出现在《无问西东》《觉醒年代》,许多人会热泪盈眶,仿佛被击中了内心最软弱的一隅,恰恰因为这些东西在现实里太过奇缺,但却是人最初的样子。


现实世界的剧本往往会这么写,当你为公司的使命愿景燃起热血时,最后发现是老板鼓吹996的伎俩;当你相信人与人之间拥有纯粹的感情时,最后发现这里面充满了“林生斌”式的精明和贪婪……


理想在当下是可疑的,一切纯粹美好之物要标上价码才显得正常。然后人就会退缩,开始牢记口口相传的生存秘诀,成为“为了你好啊”的忠实拥趸。


人对于失去一条项链,失去100块,失去一份工作,都会被深切地感觉到。唯独失去本心,能非常安静地在这个世界上发生,仿佛它什么也不是。这是多么令人气馁啊。


虽然本心是一盏明灯,但只要在现实里来回摇晃,大概率会被熄灭。


但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常常躲在意识的褶皱里,有时悄悄流走,但又会意外重现。这解释了许多敏感的,个性棱角与现实世界的曲线拟合不好的,初心还坚韧盘踞于心底的人们,一定会从某个时刻开始,呈现出夹生的模样。


有一位中年朋友的说法是这样的,他曾有好几年的时间,置身于美景之中完全感受不到它的美。这种麻木的状态让他惊醒,余生一定要找到能调动全身心去投入的事。比如找到同道人一起做同道事,做成皆大欢喜,做不成也不会后悔。


有一个描述“作家龙应台”到“‘文化部长’龙应台”的矛盾是这么写的,“政治够浑杂,杂到她每天必须按捺住一些什么,忘掉一些什么,才能矫健地、粉身碎骨地投入其中。”如此猛烈的用词,可以生动描述她一句轻浅的“不同位子背后需要不同脑袋”的背后,是怎样的如芒在背。


关于文人和官员两者间天然的矛盾,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写过一位精英官员山内丰德的自杀故事,这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位从小热爱文学,理想主义又一心向善的环境厅官员,被派去调解日本工业废水排放污染而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被迫站在人民和良心的反面,为政府辩白。


一个身体里有儒家的东西,希望在位时扮演一个“肝脑涂地”的人,同时又向往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人,发现年轻时坚持的“可是”从他心里消失了,逐渐被“不过”这一辩解式的辞藻取代,这种痛苦让他只能选择了死。


这本书叫《云没有回答》,对于人世间永恒的这些“一分为二”的生命时刻,我想无数人都在寻找回答,如何才能救赎自己?



但“不二”几乎是少数人的福祉。


有一类需要经济基础。一份00后选专业的统计便可见端倪。作为从小的成长路径就嫁接在中国超高速腾飞20年之上的这代人,最感兴趣人文专业前三,是原来的冷门专业——历史、文物与博物馆学和考古学。而霸屏多年的经济、金融类高薪专业却被打入冷宫。


我看到这个统计时特别感慨,时代真是变了,欲望一般都产生于奇缺,而拒绝某种事物是因为拥有。


有一类则需要天赋。据说王阳明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父亲就训斥他。王阳明反问,那读书有什么用呢?父亲说,读书可以做大官,可以中状元。王阳明又问,那状元可以传多少代?父亲回答,当然只能一代。王阳明就说,只能维持一代,那就没有什么好稀罕的。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大约12岁。一个12岁的少年,想要的却是能超越时间的东西。所以后来他有一个概念,叫“主一”,就是人生必须找到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或者说人生支点。


不论你一生做什么、做多少事,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就像你的根。而这个支点,不是做官这种去求取外界一个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基于真实内心。


每一个人原本是妥妥的甲方,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禀赋,但我们偏偏选择了乙方的活法,追随外物跑了一辈子,到头来或许很难留下什么。乙方的活法是“逐物”,而甲方的活法,才是“主一”。


世界虽然在迷雾里,但一个有“根”的生物,在顺应和抵抗之间会有更多的主动权。


但在多数人的生命初期,总是需要经历一些“逐物”的过程,这当然没什么,年轻人在“自我”还比较孱弱时,依靠现实世界的能量为模糊不清的人生版图建立秩序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年轻人希望不断往上,进入社会顶流俱乐部,成为顶级打工者,都无可厚非。


但幸运的人最终会得到“主一”的活法。因为要到后来才发现,有些人生目标,真正有意义的目标,通过给别人打工是做不到的。成功不是不断地往上看,眼睛总看上面的人不会是巨人,只能是打工者。


许多敏锐的头脑,强悍的灵魂,都发现并开辟出了一条更能独立自主、更能施展拳脚、更能生活幸福且身心合一的路,这条路的方向是向下的。由此,生命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就像丝巾经过魔术师的手,变成了鲜花和白鸽。


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有时候向下看,成功才会真正显山露水。而这些需要机缘,也靠悟性。



你知道多数人一生的错误远大于正确,所以不犯大错,几乎就保证了一个不错的人生。走弯路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不二”注定是一个过程,或许还是艰难的过程。


“二”最普遍的现象,是人们总在有违自己本性的工作和关系里瞎忙,试图让自己削足适履地套入一个永远不适合的模子,或许是真正在漫长时光里静悄悄地杀死自己的源头。


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成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都可以任意悬挂于其上的挂钩。直到某一天,你发现所有的坏事都挂错了地方,在另外一条路上,你怀疑的自我居然大放异彩。


就像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里写过的一句话:人生的秘密就在于你得自己站到合适的灯光之下。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其他人来说,这种光是书桌的台灯光。


而“不二”最重要的秘密是,在你做与本心最合拍的事的时候,能调动的好奇心、毅力、专注、洞察、耐心和敏感等内在力量是最充分最强大的,这成为“信仰”背后的千军万马、坚船利炮,让凿开一条不可能的路也成为了可能。


人一生主要做的那件事,是人能够穿透世界最深入的部分。因为这件事,让人有一种充实的参与感,一览天下的满足感,不虚此生的完整感,这件事让你和世界建立起近乎一体的亲密,这条路也顺势长出了吸盘,让每一步都有所黏附、有所依仗。


反过来说,假如这件事不是真心所为,必然局限而粗糙,很多珍贵的机会因为那颗狭隘而急躁的心只能随风飘散,不了了之。这在最近大火的革命影片里,相信你能找到许多佐证的经典案例。


心真才事实。在通往人之深处的拥有更为奇妙风景的路上,“不二”才刚刚开了个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我是忆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