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改革和大批新经济公司上市后,香港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多家重量级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南下,港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巨变。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杨秀红、王颖、冯奕莹,原文标题:《港股新变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近日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在当前中国内地网络安全审查风暴下,一部分拟赴美上市的企业可能转道香港上市。


7月16日,据媒体报道,中国计划让赴香港公开上市的公司免于申请网络安全监管机构的批准,从而为选择香港、而不是美国发行股份的互联网公司消除担忧。


当日香港交易所(0388.HK, 下称“港交所”)盘中股价一度涨逾5%,总市值超6600亿港元。


此前几天,据媒体报道,货运平台货拉拉(Lalamove)正考虑调整上市地点,从美国转移到中国香港,该公司希望避免长时间推迟上市。


此前,货拉拉已秘密提交IPO申请文件,计划赴美上市,拟融资额至少10亿美元。


对此,货拉拉公司相关人士回复《财经》记者称,“公司持续关注资本市场,但是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和具体上市时间表。”


继货拉拉之后,近日,中国社交媒体和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也被传已暂停赴美上市计划。对此消息,该公司尚未作出回应。据悉,今年早些时候,小红书已秘密申请在美国上市,拟募集资金超5亿美元。


今年7月初,监管机构发起对数个平台的网络安全审查并对22起互联网领域违法经营涉案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等。


此外,7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称“中办”)、国务院办公厅(下称“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完善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涉密信息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中概股监管,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律域外适用制度等。


一系列强监管措施下,多家公司于近日取消了赴美上市计划。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上述监管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拟赴美上市的企业调整上市地,转道香港上市。不过,由于上市门槛不同、估值偏差等因素影响,短期内这类企业大概率不会爆发赴港上市潮。


“现在确实有些拟上市企业或者拿到美元融资的初创企业由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而考虑是否要转换上市地点。”某境外业务头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现在就急于更改上市地点、甚至更改结构还为时尚早。”


对于目前的香港资本市场而言,监管部门可能对赴港上市企业实行豁免,以及部分拟赴美企业准备转向香港上市等,可能是锦上添花的事。因为香港市场目前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规模已很可观。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香港市场IPO再度刷新纪录。根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近期发布的报告,2021年上半年,香港IPO的募资总额达2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快手、京东物流、百度、哔哩哔哩、携程集团等国内新经济公司相继赴港上市,掀起了一轮新经济公司上市潮。



早在2018年4月,港交所就进行了25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为新经济企业敞开上市之门。这一新政实施后,香港的年度IPO募资额已两度拿下全球第一的称号。


“过去三年中,我们有两年位列全球新股募资第一;在过去的12年中,也有7年是全球新股募资额第一,这说明港交所在全球新股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市场发展科主管鲍海洁在今年4月港交所新股上市改革三周年的媒体会上表示。


在2018年的上市改革之后,港交所还陆续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助力更多企业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实施的最有影响力的改革之一是恒生指数的扩容。


今年3月,恒生指数宣布扩容,计划在2022年中前将成分股数量增加至80只,未来最终固定至100只,这意味着更多赴港上市的企业有望被纳入恒生指数之中。


“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改革。”诺亚控股董事总经理兼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一制度缩短了新上市公司纳入恒生指数的时间,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潜力的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


除此之外,香港还在推动更多的改革,推出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市场咨询,拓宽第二上市制度;IPO流程电子化,缩短新股结算周期;研究在香港设立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制度等。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助推之下,市场对于香港市场全年IPO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多家机构预计,港交所2021年IPO募资额有望达到4000亿~5000亿港元。此外,一些拟赴美上市企业如果成功转道香港上市,则有望令其融资额继续攀升。


在一系列改革和大批新经济公司上市后,香港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多家重量级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南下,港股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巨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募资繁荣背后,新股上市破发现象频发,令原本火热的打新市场趋冷。同时,香港恒生指数在今年2月达到31183点、创下近三年的新高后,也展开调整。这些都令未来香港市场的发展面临挑战。


监管审查豁免、革旧鼎新之举频出、融资潮与破发潮交错……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下,2021年的香港资本市场正面临着2018年上市改革以来的新变局。


一、IPO募资再创新高


“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这是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曾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对于港交所而言,其早在2018年4月就找到了新经济这一风口,并顺势推出了鼓励新经济公司上市的政策,从而助力其IPO规模在近年重返全球第一位。


关于新经济企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市场普遍认为,那些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企业是新经济企业。


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三个章节,分别是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上市、为寻求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大中华地区公司和国际公司建立更便捷的上市途径。这在当时被称为“25年来之最大变革”。


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互联网企业和部分科技企业双层股权架构的局限性,为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扫除了障碍。


在新政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港交所IPO融资额再创历史新高。


毕马威近日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的2021年中期回顾》报告显示,港交所今年上半年IPO募资额为260亿美元,在全球五大证券交易所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则紧随港交所之后,IPO募资总额为206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四。


其认为,在流动资金雄厚、二次上市活动和大宗交易的支持下,香港IPO市场受到投资者需求殷切和市场气氛畅旺的提振。


另据德勤发布的报告,受惠于更多二次上市和不同股权架构新股上市,2021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发行46只新股,融资2097亿港元,新股融资总额同比上涨逾一倍。2020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有59只新股上市,融资880亿港元。 



在这些新股中,以新经济公司居多。“新经济公司加速上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鲍海洁对《财经》记者表示,“内因方面,一个重要的触发器就是上市制度改革,以及之后的不断修正和持续的提升。持续不断的市场制度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外因方面,则来自新经济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


她补充道,这也不排除一些短期因素发挥的作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疫情导致之前被认为需要更多时间孵化的一些企业的成长周期突然变短了,或者有了更好的空间,这也就加速了其上市进程。另外,在市场波动性比较高的背景下,有些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来拓宽融资渠道,这些短期因素也促成了一些企业加速上市。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港交所及其背后的香港政府对香港资本市场的支持。”夏春对《财经》记者表示。


制度变革是根本原因。此外,香港作为国际化的老牌资本市场,在发行架构、融资效率、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香港因此成为新经济公司首选的海外上市地。”老虎证券投研团队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2021年上半年,共有六家规模较大的中国科技和物流公司上市,共募资1396亿港元,占香港募资总额的65%。此外,共有13家公司通过改革后的制度上市,募资总额为1411亿港元,占期内集资总额的66%。


今年上半年融资规模最大的公司是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快手(1024.HK)。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为115港元/股,首发募资额62.3亿美元(约合483亿港元)。快手开盘即上涨193%至338港元/股,最终以160.87%涨幅收盘,报300港元/股。


上市新股频繁破发,令机构和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也开始降温。以7月前两周为例,在当期发行的十多只新股中,大多数公司的超额认购倍数仅为个位数,以物业板块的融信服务为例,其认购倍数仅8.12倍,还有IPO公司在即将结束招股时仍未有足额的认购。


业内人士指出,高估值发行的股票,其上市前可能经历了数轮融资,不断抬高公司估值,导致其上市时定价偏高。定价时估值偏高,则成为其上市后破发的一大因素。


有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香港市场新股供大于求,部分股票往往申购不足,新股上市即破发很常见。今年上市的新股,尤其是热门股,高估值发行成为常态,未给二级市场留一定的空间。


此外,去年以来,大陆资金大举南下,寻找在A股和H股两地上市,且在H股估值较低的股票,但随着港股近期的回调,以及香港政府决定提高印花税,南下资金脚步有所减缓。


四、港股结构将切换


对于港股市场而言,新经济公司大批上市后,对整个股市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其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大批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给港股市场带来了更充裕的资金,助力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改善。


其中大陆资金南下最受瞩目。2020年,港股通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6000亿元。2021年,截至7月12日,累计净流入3711亿元。


庞溟告诉《财经》记者,2018年的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活力、动力和生命力,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目前,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净流入规模创下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历年之最。从南向资金流向来看,消费、医药、科技、通讯等行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较受投资者青睐。


截至2021年7月12日,根据Wind统计,南下资金买入前十中,有四席为新经济公司,包括腾讯控股(0700.HK)、美团-W、小米集团-W、思摩尔国际(6969.HK)


香港资深金融专家、博大资本总裁温天纳告诉《财经》记者,南下资金对港股几类新经济企业尤为感兴趣,比如独角兽企业,在港股上市而内地没上市的企业,估值较低的企业,且以科技龙头为主。


在南下资金中,公募基金是重要的力量之一。中金公司根据公募基金披露的四季度信息统计,截至2020年底,1095只可投资港股的基金持有3447亿元的港股总市值,占可比口径基金总规模的15.8%(2019年为16.6%),占全部2.1万亿元港股通南向港股持股市值的16.4%(2019年6.6%),已经颇具规模。


新经济企业是公募基金的重点布局对象,中金公司在《剖析公募基金港股投资》报告中称,2020年,港股通南向资金中,53.9%的比例投向了新经济,而公募基金对新经济板块的配置比例从2015年的17.5%,大幅提升至2020年底的86.8%。


富途证券分析师李辰对《财经》记者表示,长期来看,南向资金涌入港股主要受到两方面驱动,从资产端看,腾讯、百度、阿里等新经济公司陆续登陆港股。此外,大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将持续赴港二次上市,令大陆资金直接通过港股通便能够投资。另一方面从资金方面看,大陆资金的供给和风格偏好都决定了,将持续有资金涌入港股。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而言,新经济公司的涌入正在改变其市场结构。


新经济公司在港股市场上的市值和成交量在迅速攀升。


根据港交所提供的数据,2018年,新经济公司在整个市场成交量中的贡献是4%,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经是快速上升到了30%。如果将香港市场当前的成交量看成三分天下的话,那么其中的一分则来自2018年以后上市的新经济公司。


从市值角度看,2018年以来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其总市值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27%。新经济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力。


温天纳表示,随着大批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由金融业主导港股市场的历史,会慢慢改变,未来新经济行业将领导港股市场,新经济企业的上市,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港股市场,令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未来二级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也需要留意。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港股市场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企业外汇的集资中心,港股定位不断加强。


李辰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资金相对于优秀的公司永远都是过剩的,“而且香港是无障碍连接全球资本的地区,如果国外资本看好中国和具体新经济公司的发展前景,资金持续流入香港市场并买入新经济股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辰称,新经济才符合当前和未来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有长期走牛的逻辑,短期估值较贵,但是随着业绩对于估值的消化或者出现主动的估值调整,仍是最值得配置的板块。


对于恒指未来的调整,其认为,大的趋势肯定偏向新经济,但是恒指限定单个公司权重上限为10% ,所以替代纳入更多新经济公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对于港股2021年投资前景,多家机构意见出现分歧。


有别于汇丰私人银行及光大新鸿基都看好恒指今年可再挑战29970点及29000点的预测,建银国际则给出相对审慎的建议,该行预计港股今年全年大致呈前高后低的M型走势,恒指2021年底可能下试25000点,年内最低或会触及23500点水平。


富途证券认为,2021年港股市场的潜在风险点在于:一是流动性拐点,随着疫情修复,市场正在走向拐点的另一方;二是高估值陷阱,估值推动的增长或将迎来上限;三是需要在个股流动性和业绩性之间寻求平衡;四是港股优质资产变多,打新中签率高或成为过去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杨秀红、王颖、冯奕莹(《财经》记者黄慧玲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刊于2021年7月19日《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