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帕孜丽娅,原文标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网上聊天时不使用标点符号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每天都在 不停地思考很多事情 可是又总结不好到底 思考了什么……”


“穿着 八块半的夹角拖鞋在 伊丽莎白大街上走 觉得自己好像出现在某个不卖座 却又口碑不错的电影里一样……”


这些句子出自安东尼的散文集《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


十多年前,安东尼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粉丝,那种带点忧郁又有些清醒的句子,击中了很多年轻人。


当年还觉得有点非主流的是,安东尼的书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标点符号。需要停顿?一个空格就能解决。至于是逗号还是句号,全凭读者自己理解。


因此,曾经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调侃,“是不是以后我们可能都得这么打字。”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豆瓣书评。图片来源:豆瓣<br>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豆瓣书评。图片来源:豆瓣


没想到如今这个评论竟不知不觉间应验了——至少在网络交际中,省略标点符号已成为不少人最常用的打字方式。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支持者认为,网络交际本就应该轻松自在,不用标点能减少交际压力,还更方便;反对者则认为,不用标点符号显得不专业,读起来还费劲,像文盲。



知乎关于省略标点符号的讨论。图片来源:知乎
知乎关于省略标点符号的讨论。图片来源:知乎


新媒介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形态多样化,这也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尤其是人际传播中的网络语言变化,一直是近些年传播学、语言学学者在探讨的话题,此前我们也讨论过语言通货膨胀、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使用、交际中的碎片化等现象。


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省略标题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从微信发消息,到微博发状态,再到在网上写各种小作文,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存在乱用、误用标点的问题——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用标点符号。本期全媒派将从标点符号的发展史及当前的网络环境讨论,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不再使用标点符号了。


“不用标点”这件事,古人也干了


在谈及不用标点符号的现象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标点符号的发展史。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点符号,换言之,人们根本不觉得停顿、断句是个问题,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相较于书面用语,擅长演讲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书面稿只是作为准备,最重要的依然是热情洋溢的演讲,因此,对他们而言有没有标点并不重要。


在西方,标点符号被重视与基督教有关。为了让信徒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圣经》和其他相关文章,写作者会在读者拿到作品前给文章添加标点。


当然,标点符号的真正流行还是因为古登堡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书刊自此成为广泛流通的商品,书商为了做大量印刷摊薄成本,开始广泛使用标点符号。


自此,标点符号越来越标准化,可读性和丰富性也成为基本特性。


而在中国古代,同样不需要标点符号。读书人需要熟读四书五经,等熟读了,意思也就通了,这个时候即便没有标点也不会影响理解了。


所以现在的一些文言文测试题中考察句读,也是基于古人的阅读习惯。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br>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当然,对现代人来说,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停顿,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但只要能表示停顿,无论有没有标点符号,都不会太影响我们的理解。这也是安东尼的书中只有文字和空格,没有任何一个标点,却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原因。


而网络语言相较于一般的书面表达,往往在形式上更多样、更自由,理论上,只要个人认为不影响自己的表达,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可能被尝试的。


更何况,有时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这一点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网络语言中,断句只是标点符号承担的功能之一,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标点符号的灵活使用、多重组合或者直接省略,让表达更为丰富,传递更多样的情绪和情感。


于是,就回到了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人习惯省略标点符号这个问题。


省略标点,是网络时代的必然结果


媒介渠道的影响


对很多人而言,一板一眼地使用标点符号还停留在书信和曾经的博客时代。在那个时候,纸笔和电脑是常用的书写和交流工具,而交流内容也以长篇幅为主,使用标点符号极为必要,且很方便。


但随着移动设备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以手机、平板为主要社交工具的时期。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手机和平板是他们自幼就已习惯的存在,电脑的使用频率反而较低。


而在移动设备中,考虑到屏幕面积和呈现效果,无论是在全键盘还是九宫格输入中,标点符号输入都比一般的文字输入多了一步转换,但空格不需要界面转换,而只需在文字输入后直接按下即可完成断句。因此,这其中便捷度的差异,也会让很多人养成用空格代替标点的习惯。


全键盘输入法和九宫格输入法对比<br>
全键盘输入法和九宫格输入法对比


媒介技术变迁对我们的语言表达有着深刻影响,对习惯了手机输入的当代人来说,不用标点或者用空格表示停顿,是一种适应媒介变化的结果。


线上社交的影响


从最初的聊天室,到QQ、微信,线上社交早已是当代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传统的笔友交流时代,两个人之间的交际是在一篇又一篇书信中完成的,相应的也很难实现及时回应;到了短信时代,虽然可以及时回应,但按条收费意味着尽量要在一条信息中包含足够多的信息,因此交互性虽比书信强,但依然有一定的缺陷。


而到了在线社交时代,即时互动成为交际的基本特征,你来我往式的对话是大部分人在线社交的日常。



碎片化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这也意味着,交流无需再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更多时候只需一个又一个的句子,就足够完成交流,这种情况下即便不使用标点也不影响双方沟通。相反,如果一次性发送大段带有标点符号的文字,会显得极为正式,并不适合日常的很多交流场景。


提高沟通效率的需要


沟通效率,不只是指时间成本,更是指交流双方能够形成快速理解和反馈。


在面对面交际中,语言只是交流中的一部分,影响到交际结果的还有说话的语气、动作、表情等内容,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但是在线上文字社交中,面对面交际中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态势符号全都消失,只剩下文字作为指代符号。缺少态势符号往往会影响交际的结果,尤其是在表达情感方面,单纯的文字往往不太能准确传递传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更重要的是,在缺乏态势符号时,线上符号的种类越多,交际中可能出现的代沟也就越多。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表情包符号,也适用于标点符号。


比如,对一些人而言,多用几个问号、叹号只是在表达情绪的激烈程度,但对另一些人而言,这很可能意味着质疑、警告。


即便是普通的句号,在有的人眼里只是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就是对方想要结束这段对话;叹号在一些人看来只是语气词,对另一些人来说代表某种压力。


豆瓣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标点符号感受。图片来源:豆瓣<br>
豆瓣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标点符号感受。图片来源:豆瓣


尤其是在缺乏声音、表情、动作作为交际的补充时,更容易出现误解。因此,为了降低不必要的沟通成本,不用标点符号反而可能是一种取巧的方式。


用还是不用?这是一个问题


学者方艳曾在研究中指出,“网络标点符号现状的形成与网络文化特征有着密切联系。”网络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人们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更容易摆脱种种束缚,以更自由、更随意、更个性的方式表达自我。


这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中,很多不需要遵守既定规则的场合里,人们的表达会更自由。标点符号的省略,也是一种自由和个性的体现。


李荣浩常常因为不打标点符号而被粉丝吐槽。图片来源:微博@李荣浩<br>
李荣浩常常因为不打标点符号而被粉丝吐槽。图片来源:微博@李荣浩


因此,对很多人而言,不使用标点符号只是一种遵循内心感受的方式。更何况,在日常网络社交中,如果严格遵守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反而会显得过分正式,给人一种不好接近、不好相处的感觉。


同时,标点符号的用与不用,体现的也是网络文化的包容性。有的人是不想用,也有的人是怕用错,一个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的社交氛围,符合当下用户的网络消费心态与需求。


但的确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标点符号的省略。特别是当这么干的人越来越多之后,有不少人开始质疑,省略标点符号会给阅读者带来不便,而且会显得很没有文化。


知乎关于标点符号省略的提问。图片来源:知乎<br>
知乎关于标点符号省略的提问。图片来源:知乎


反对标点符号省略者大多是从标点符号的作用、阅读者的感受和语文教育几个角度来谈省略标点符号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有人认为标点符号的省略会给他人的理解带来麻烦。图片来源:知乎<br>
有人认为标点符号的省略会给他人的理解带来麻烦。图片来源:知乎


郭沫若曾说:“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需要承认,作为书面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中心思想和表达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标点符号的省略对语言表达和意义传达带来的损害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真问题。当人们习惯了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书面语言可能也会就此失去节奏和韵律。


另一方面,对还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如果过早地习惯省略标点符号,很可能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等到他们想要写一篇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时,已经忘记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规则。从这一角度来看,反对者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用还是不用,语言始终处在发展之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会影响书面的主流语言发展。因此,我们也可以合理猜测,网络上标点符号的使用变迁或许最终会对书面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前提是符合语言规范。


也许对当然网友而言,要习惯的已经不是一本没有标点符号的书,而是书面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与网络标点符号的区分及融合。


 参考链接:

[1] 陈迪安.论网络交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异化现象[J].现代交际,2020(15).

[2] 聂盼盼,刘媛.网络语言标点符号变异使用的语用功能探析[J].北方文学,2018(12).

[3] 方艳.网络标点符号使用现状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 韦茂繁,李胜兰.微博语言中变异标点符号刍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帕孜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