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渊冲,是俞敏洪的北大老师。自然知道那是北大的宿舍楼。
古人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从北大毕业、能在北大一望之地置办产业、且在江湖上混得有头有脸的学生,可不多。那一刻的俞敏洪,恰似衣锦还乡。
许知远也毕业于北大,话题自然先从学术聊起。 许知远说大学时读过许渊冲翻译的作品,老一辈人用英语为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做了联结,转过头来又问老俞: 英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知远是前《经济观察报》主笔,也是2000年后比较活跃的北大知识分子,他自称与时代“不合时宜”。在这样的观察者面前,老俞就收起了他那副职业演讲家的面孔,笑了笑说:
“赚钱的工具了。”

如果关注过老俞的过去,会觉得这个人变了。
那些“机场成功学”、“女性堕落毁了国家”、“公立学校毁了孩子”之类的爆论,仿佛不像能从眼前这位温和中年男人嘴里说出来的。 要知道,曾经的老俞,被时代选中,开宗立派,风光无限。
1994年,姜文主演了部剧叫《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在当时大火,反映的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出国热”。


2022年开始,周末、寒暑假均不能上课;
6岁以下学科、非学科都不能上。
2021年过渡,周六可以上(周日不行),今年暑假可以。
所有的“拍题、搜题”工具都下架,线上投放进一步限制;并称新东方觉得可能有70%-80%的收入损失。
“可能有70%-80%的收入损失”,果然造谣得厉害,我去查了一下,新东方从年初到现在,股价明明才跌去了60%嘛,明显是夸张了。 但是,老俞的辟谣确实没办法给投资者带来信心了。 2021年6月9号,教育部办公厅宣布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俞敏洪曾在自传中提过,2006年新东方上市时,存在着“教育产业化”可能会被打压的风险。

01
作为中国初代励志网红,老俞给人留下了三个印象深刻的标签: 一是“草根”,出身平平,家里很穷;
三是“天生的领导力”,没做过管理,却成功领导了王强和徐小平两个牛人。 在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话随着老俞的鸡汤演讲广为流传,但实际上,俞校长在很多方面都过谦了。

俞敏洪的妈妈叫李八妹。
改革开放前,这位女强人养过100多头猪,是村里的生产队队长。改革开放后,她辞去了生产队队长职务,办了个五金矽钢片厂。 她既当厂长又兼供销员,生意头脑好,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大家都愿意跟她做生意。几年下来,李八妹就成了当地的: 第一个万元户。






02
1985年,因病留级一年后,老俞从北大毕业。 全班50个人,49个出国,剩下他一个前途最差的——留在北大当老师。 那时候北大本科毕业最差的出路居然是留校任教,不知道5月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老俞慷慨激昂地劝年轻人不能躺平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自己当时为啥不再卷一把?)


说实话,上次我读到这么直白的诗,还是刘强东15岁第一次出远门写那句“愿做出海蛟龙,不做南河刀鳅。”
所以有没有老婆骂那句窝囊废,老俞早晚都是要下海挣钱的人,不是个诗人。 1993年11月16日,中关村二小一间四面透风的简陋教室里,俞敏洪正式创立了新东方。 一旦成为名创业者,老俞那些最坚韧的优秀品质就显示出来了。 每天上午,28岁的前北大教师俞敏洪都会很早起床,拎着浆糊桶,骑着自行车在海淀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贴小广告。
有时候被北大学生认出来了,老俞就赶紧撕下来,转身告诉学生他搁这做公益呢,免费帮环卫工清理电线杆子。 小广告上写的是开免费讲座。 结果到了“讲座”那天,中关村那所违章建筑里挤满了三百个学生,老俞看完转身就去外面搬进来一个汽油桶。同学们吓坏了。 只见一个戴着眼镜瘦高的年轻人敏捷地爬了上去,稳稳地站在了汽油桶上,那正是伫立在北京寒风中的老俞。 那些在大学中受到的委屈和被压抑的表达欲,终于要喷薄而出了。 汽油桶上的老俞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刚炖完鸡汤,又洒出鸡血,学生还没来得及感动,老俞先哭一步。
老俞说的话永远有共鸣,老俞指的路一定是条光明大路,别问为什么,因为老俞就是最像我们的人。

新东方初期的口号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那些不甘和委屈,最终都化成了源源不断的钞票,进了老俞的口袋。 1995年,新东方发展到一万个学生,俞敏洪成为了最早的千万富翁。 跟王健林一样,老俞也喜欢用麻袋装钱,每个月到发工资那天,他都会扛着一袋钞票到公司,在办公桌上堆成一座小山。 后来因为这种高调方式,老俞被人盯上了,被扎了一针大象麻醉剂抢走了200万。 这点钱老俞不太在乎,他说我愿意再给对方200万,只要他能把从我家顺走的摄像机还我: 因为那里面有我女儿从1岁到3岁的成长记录。 同一年,老俞寻思要把新东方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于是去国外找了两个他大学时的偶像:王强和徐小平。


03
俞敏洪和徐小平去机场接王强那天,发生过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三个人在机场一顿拥抱叙旧后,坐进了俞敏洪车里,结果老俞刚一拧火,深受西方直来直去讲话方式影响的王强突然扔来一句话: 老俞,今天我和小平一无所有。如果有一天我们做的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车里的氛围,顿时就凝固了。 俞敏洪沉默了片刻,说:当然,让你们回来就是让你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三驾马车之间的分歧,大概从第一天就已经种下了种子。 新东方在全国吸钱如麻那几年,老俞仿佛就剩下两件事了: 一个是和其他两架马车内斗;另一个是老俞出现在了中国几乎所有省份的重点大学中,一边给同学们洒鸡汤演讲,一边把俞敏洪IP和新东方进行深度绑定。 觉得以后能比把《三国演义》读了13遍的老俞混得好,王强纯属老眼光看人了。

当时三驾马车的内斗体现在方方面面。 第一次董事会时,俞敏洪刚宣布开会,徐小平就站起来挑刺,硬说咱老俞不懂怎么开会。 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把老俞气得摔门出来,花了20分钟学董事会的议事章程。 好不容易学会了,老俞重新走进来,结果发现董事会被徐小平联合起来换了个议题: 改为俞敏洪批判大会,他们边拍桌子边指着老俞吼他是农民、土鳖!

还有一次在外地,徐小平因为和俞敏洪吵架,有场万人的学生讲座,直接赌气不来了。俞敏洪气疯了,在董事会上说: 要么我走,要么他走,你们投票决定吧! 另一架马车王强更在乎的,是怎么才能早点把俞敏洪的老婆、老妈、姐夫和七大姑八大姨清理出去。 这些家族成员,以俞母李八妹为首,无视公司结构,连保洁员都要指挥董事会。 1997年夏天,俞敏洪和王强、徐小平在包间里吃饭,李八妹在外面又哭又闹,很多人都劝不住。王强冲着俞敏洪喊:你能不能对你妈发一次火啊?镇住她,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结果老俞抻了抻西服,正了正领带,昂首挺胸走出去,还没等王强鼓掌呢,老俞喊了声“妈”就噗通跪地上了。
王强出国后肯定是把咱中国传统文化给拉下了,“疏不间亲”这个道理不懂吗。 中国互联网圈最会摔杯子的男人李国庆爆料过,当年三驾马车因为怎么分利润谈不拢时,李八妹提着把菜刀就去公司了。



从“不放弃,就会出现生命的奇迹”、“ 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改变生活机会”之类的大白话鸡汤,变成了:
“80、90、00后年轻人契约精神缺乏、道德沦丧、法规概念极其薄弱”、“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的堕落”式的成功中年男人教你做人。 得意的老俞恐怕忘记了,当初他把徐小平、王强请回来,初心是想把新东方做大做强。 把鱼槽里的鲇鱼赶走确实会变安静,但对企业发展来说,这通常不是件好事情。
04
离开王强和徐小平之后,新东方越来越平静,也越来越平庸。 中国教育资本化走过“留学热”后,先是迎来了中小学补习,又迎来了考公培训。 新东方从过去的领跑者,变成了新时代的跟跑者,越来越多人选择了离开。 2006年6月,罗永浩从新东方离开,接受采访时他说: “俞敏洪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没原则的人。” 老罗揭露了新东方一个叫马骏的老师:为了讲段子,把别人说的人生经历、笑话、伤感故事全部搬到自己身上,托福课是两个听力老师搭班上课,俩人讲同一个班,他甚至把搭班老师讲的人生经历和笑话赶在对方之前讲。 “像这么不要脸的人,居然不开除,只是口头警告一下。”罗永浩说。


然而,刚说完要休息的王强,转头就跑去了一起作业网出任董事长。 老俞终于又恢复了他“三洞诗人”的气质。说出来一句名言:
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所有得意,只是赶上好时代而已。

尾声
每当新东方股价低迷的时候,老俞都特别愿意出来说点什么。 比如当初炮轰完“中国女人毁掉中国、公立学校毁掉孩子”之后,老俞紧接着说的是: 公立学校老师是孩子的心理杀手,培训机构的老师是孩子的心理辅导员! 最近,俞校长又活跃了起来。 他不仅上《十三邀》,隔三差五还在抖音直播,甚至连公众号都从月更变成了周更到最近的两天一更,上个月老俞指责年轻人不能躺平又成功上了热搜。但与之前不同的是: 这些爆论为他提供的流量,再也不能转嫁到新东方的股价上了。俞校长当了20多年“网红”,头一次发现惯用的招式失灵了。
国家决心把教育机构管起来不是一天两天了,资本也早在年初就闻风而动,今年5个月以来: 跟谁学股价跌了90%。好未来股价跌了75%。新东方跌了60% 。无忧英语跌了70% 。
本来有些资本还在观望,结果6月1号,新东方、学而思等15家培训机构遭到顶格罚款3650万;6月9号,等来了一个司局级干部,靴子彻底落地了。 胡润很早就总结出了一套中国规律: 第一代教育首富,是靠给学生培训英语的新东方俞敏洪。第二代教育首富,是靠给孩子上更好学校的学而思张邦鑫。第三代教育首富,是公务员培训的中公教育李永新。 每当普通人出现新的上升通道,马上就会吸引资本进入。 教育资本化搞了这么多年,突然不让搞了,很多人细致地观察到上个月刚颁布的三孩政策。 培训机构改变不了升学率,能改变的只有把教育推得更内卷,当培养一个小孩成本变为天价,还有谁愿意生小孩呢? 所以,老俞和新东方们,这次碰到的是铜墙铁壁。

今年二月份,老俞所在的泰山会宣布解散,曾帮助他救市的马云、柳传志渐渐没了声响,老俞成了硕果仅存的几个从80年代一路走来还活跃的企业家。 可能是因为从农村走出,老俞始终还没太忘本,从2002年做公益乡村教育开始,一直到去年底他还亲自跑了云南两省的7所乡村小学: 不仅为孩子们演讲,也捐了不少教资物品。 所以,帮老俞出出主意吧。那期《十三邀》的标题叫做“从中国走出之后”。
走出之后呢?
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三位宇航员搭载神舟十二号来到中国空间站,首次更新了自主研发的麒麟操作系统和中文操作界面。

最近,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三位宇航员正在抓紧学习中文,以确保2022年能够在中国空间站内顺利完成太空任务。 但说实话,中文可比英文难学多了。 我看老俞就别在国内带着大伙搞教育内卷了,不如把新东方那套成功模式复制出去,去教教老外汉语吧: 说不定新东方就二次复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