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李歪歪,编辑:江湖边,头图来自:《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前段时间,一个读者留言讲她在恋爱中的烦恼:


从初中开始不停恋爱不停换男友,最频繁的时候每三个月换一次。几乎没有单身超过两个月过,在“暧昧—热恋—分手”模式中无限循环。


内心渴望长久的关系,但在关系里又缺乏安全感,不断试探,最后把双方都搞得很累。


有时,因为害怕单身,就算知道对方并不是真正地爱自己,也无法脱离这样的关系,甚至影响她的学习和其他人际交往。


这让她感到痛苦和困惑,她说:像我这样的人,是不是根本就不懂怎么爱?


这种因为对爱的强烈渴望,反复让自己陷入低质量关系的行为模式,被称作:恋爱成瘾(love addiction)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特殊的“成瘾”行为。


一、恋爱成瘾:一种情感的“暴食症”


恋爱成瘾,又称病态爱情(pathological love),它描述了一种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其特征是对一个或多个伴侣产生不加区分、过度和不安全的依恋,从而导致缺乏控制,影响正常工作社交,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恋爱成瘾”尚未被DSM-5确认为一种特定的精神障碍,也缺乏医学上明确的界定。但它确实描述了一种特定的亲密关系行为模式,因此也吸引了一些心理学研究者的注意。因为它跟其他类型的成瘾有相似的特点和周期,很多研究人员倾向于把它界定为一种“行为成瘾”。


目前认为,一个“恋爱成瘾者”可能会有如下10种表现:


  • 缺乏情感上的界限,经常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跟他人发生性关系,或产生情感上的依恋。


  • 总是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把“分手”灾难化,为了不让分手发生,会过度牺牲自己的需求满足对方的需要。


  • 因为害怕情感和性的缺失,强迫性地让自己卷入一段又一段关系中,有时会同时跟不止一个人发生性/情感关系。


  • 无法停止对另一个人的关注,在关系上付出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社交。


  • 高度理想化、甚至是“神化”对方,以至于不能真正了解对方。当对方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会产生责怪和幻灭的情绪。


  • 害怕独处,在一个人时会感到空虚和不完整。即使害怕真正的亲密和承诺,也仍然不断地寻求性或情感联系。


  • 经常混淆“爱”和“需求”,在关系中幻想让对方“拯救”自己,满足自身需要。“我不能没有你”“你让我感到完整”在恋爱成瘾者这里不是情话,而是一个事实。


  • 有时,会利用性和情感控制和操纵他人。


  • 伴侣是生活中唯一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人,爱情是生活中最大的价值感来源。


  • 痴迷于热恋的感觉,甚至只要热恋的感觉。一旦新鲜感和激情褪去,就无法忍受现在的关系。


据统计,恋爱成瘾在美国的“患病率”为3%~10%,在某些人群中可能更高: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他们“恋爱成瘾”的几率高达25%。


“恋爱成瘾”究竟是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成瘾”,到什么程度就算是一种“瘾”,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这种对爱情的痴迷,确实有很多跟成瘾相似的地方,比如:


  • 在恋爱的早期,会感到强烈的快乐、满足和欣喜。


  • 为了维持这种强烈的兴奋感,他们开始在关系上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惜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有试图停止这种行为的愿望,但很难停下来,比如在一次受伤的关系后,决定不再付出真心,但却一次又一次陷入可随时被替代的“速食关系”。


也许,我们可以把“恋爱成瘾”理解为一种情感上的“暴食症”:


出于对爱的饥饿,不断吞下低质量的“爱”,再把它们吐出来…...哪怕已经被伤害,也无法从这样的循环中停下来。


二、为什么有人会对“爱”上瘾?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夫·苏斯曼在2010年关于恋爱成瘾的研究中系统地总结了恋爱成瘾的原因,“恋爱成瘾”跟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 神经生物学因素:你的大脑只渴望“热恋时的感觉”


对“恋爱成瘾者”来说,恋爱就意味着“热恋”,而且只能是“热恋”。


在任何一段恋爱刚开始的时候,都存在这么一段“激情期”:脑子里全是对方,忍不住想跟这个人见面、说话、产生肢体接触,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


在这时,人们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大脑背侧前扣带皮层区域、尾状核、内侧岛叶被激活,跟喜悦和活力密切相关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跟依恋和快乐相关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催产素增加。在研究中,这些变化往往被观察到发生在关系的早期(Marazziti,2005)


有研究发现,这种“激情”在关系的早期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让人们更快地在人群中识别出适合自己的人,并发展成稳定的依恋。但时间长了,对“激情”的痴迷反而会影响关系的质量。有研究发现,与爱相关的痴迷在长期的关系中跟关系满意度呈负相关(Acevedo&Aron,2009)


“恋爱成瘾者”的问题就在于,一般恋人都能接“激情终将褪去”的事实,并将其发展成更稳定的依恋;而“恋爱成瘾者”却因为对“激情”的痴迷,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设法让“激情”留住,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和关系,比如没有底线地讨好对方、频繁地换伴侣。



2. 童年依恋:沉迷恋爱是一种“母亲饥饿”


专门研究恋爱成瘾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师贝基·惠特斯通说,恋爱成瘾者大都存在一种“母亲饥饿”:跟幼年的养育者没能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这大大影响了成年后关系中与人互动的方式。


Feeney和Noller在1990年的一项研究中涉及到恋爱成瘾和依恋类型的关系:


在374个大学生的样本中,他们发现,安全依恋者报告了更多稳定和信任的爱情关系,回避型依恋者报告了更低强度、更少的恋爱经历,而焦虑型依恋则不同,他们报告了对关系的依赖和对承诺的渴望,但爱情关系却是最不稳定的,他们往往会理想化伴侣,并对爱情采取极端的态度。


而这,跟童年时期的养育者对自己的需求总是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有关。比如爸爸一会对你很好,一会又无缘无故地不理你,这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并想通过更多的“努力”得到稳定持续的爱。有研究发现,这样的依恋模式在青春期就可能表现出来(Griffin - Shelley,1995)


3. 大众传媒的影响:认为爱=痛苦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夫·苏斯曼指出:“恋爱成瘾”跟社交媒体、文艺作品对“爱情”过度浪漫化的呈现有关。


作家曼迪·伦恩·卡特伦在TED演讲《爱情应有的样子》中描述了这么一个事实,当我们谈论恋爱经历时,它的描述形式总是跟“失控”有关,比如:


坠入爱河 fall in love 


被爱击中 we 're struck


被击溃 we're crushed


……


描述深爱某人的经历所使用的比喻常常跟重大的痛苦相关,比如“心碎”、“为爱痴狂”。这让人们无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了“爱”的受害者,并且坚信,让自己感到痛苦,就是爱一个人的正确方式。


维基百科显示,有8部电影、14首歌、两张专辑、一本小说的名字都是《疯狂的爱》(crazy love)。<br>
维基百科显示,有8部电影、14首歌、两张专辑、一本小说的名字都是《疯狂的爱》(crazy love)。


三、戒断“爱瘾”的关键:学会辨别“真正的爱”


如果你当前存在一些“恋爱成瘾”的表现,该如何打破这种情感上的负面循环呢?


目前治疗“恋爱成瘾”的方法包括:自助小组、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治疗。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可能要算美国著名的“性与恋爱成瘾者匿名会”,它借鉴了“匿名戒酒会”的组织形式,给恋爱成瘾者提供社会支持。在这个组织中,跟其他成瘾者定期聚会是“恢复”的重要方式。


它背后的理念是:“通过接受和给予同类支持,学习以一种不上瘾的方式跟他人交往。”


不过,对于“性与恋爱成瘾者匿名会”的具体治疗效果,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对照研究(Sanches,2018)


Fisher认为,摆脱“恋爱成瘾”,关键是要获得“离开的能力”:


意识到并摆脱让你感觉不好的关系,通过离开触发你情绪的伴侣,创建一个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健康情感体验的新环境。


能够离开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关系,而不是把两者混为一谈。


Curtis 在1983年将爱情划分为两种: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


在成熟的爱情中,双方都能感到自己在关系中成长,并且更有动力去探索爱情之外的事物,两个人都能感到自尊和幸福感的增加。


而不成熟的爱不会让人获得成长,也不会让人感到被尊重和幸福,它的特点是:


  • 它是一种“权力的游戏”,主要特点是操控和被操控。


  • 过度的占有欲。


  • 对伴侣忠诚的过分关注。


  • 过度的依附倾向。


  • 常常引发不确定性和焦虑。


不成熟的爱往往让人感觉到爱是盲目的,不受控制的(Weiss,2006),当它渗透到一个人的生活中,就可能引发“恋爱成瘾”。


讲到这里,你会发现,“离开”的能力,其实源于我们对“爱”的认知:


“痛苦”并不是真爱的同义词。真正的爱,也许会让你感到短暂的“失控”和“疯狂”,但它在大部分时间,是能够你感到安全的。


就像曼迪·伦恩·卡特伦在演讲中所说,是时候改变对爱的比喻了:


真正的爱,不是一个在你无意识时就跳进的“坑”,而是一个需要跟另一半共同建造的艺术品。


这依旧很难,需要你们在很难信任对方的时候进行沟通:“嘿,我们的合作并不是很顺利呢,或许这不适合我们”,或者说:“这段感情持续的时间比我计划的要短,但依旧很美好。”但这跟那种让人上瘾的爱有一个根本的不同:


我们从爱情的被施与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建设者,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我要一个怎样的爱情。


所谓“真正的爱”,永远以“不削弱我自身的力量”为前提。


1. Sanches, M., & John, V. P. (2019). Treatment of love addi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33, 38-44.

2. Sussman, S. (2010). Love addiction: Definition, etiology, treatment.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17, 31-45.

3. Earp, B. D., Wudarczyk, O. A., Foddy, B., & Savulescu, J. (2017). Addicted to love: What is love addiction and when should it be treated? 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 24, 77-92.

4. 性与爱情成瘾者匿名会 (F.W.S.) (slaafws.org)

5. TED:what we dont't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李歪歪,编辑:江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