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百忧解,原文标题:《催泪动人、口碑炸裂,还能看到这种电影真是太难得了》,题图来自:《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应该都记得这句话:“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它出自杨德昌导演的遗作,《一一》。
三个小时的电影,饱满的情愫,最后收尾在一场葬礼和一个孩子的感慨上——“我觉得,我也老了”,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过完了一生。
原以为杨导去世后,这样的感受很难再从电影中获得了。没想到,坐在大银幕前看完今天上映的这部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我惊喜地发现,那种生命被延展的珍贵体验,竟然回来了。
打开豆瓣,我发现这部电影不仅得到5万多网友给出的8.7分好评,而且还收获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众多业内顶级大奖。
关于时间、关于人生,最动人、最本质的真相,看懂这部电影,我们或许都能有所领悟。
失序的记忆,重叠的时空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改编自法国国家戏剧奖——莫里哀奖的经典剧目《父亲》。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同时也是原剧的编剧,本片正是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虽然他在剪辑技巧上还比不过大卫·林奇、诺兰这些玩弄记忆的大师,但是整部电影,无论从剧本构造、布景设计、还是演员的状态,都能体现出无可挑剔的成熟感。
因此,这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才可以横扫整个2020-2021年的颁奖季,荣获超133项提名,独揽26项大奖。坐在影院里,随着主人公的记忆走回时间的尽头,你将明白:属于它的每一个奖项都是实至名归。
这部戏剧原本就采用单一的舞台场景,展现出一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所拥有的错乱记忆和破碎家庭。导演将其翻拍成电影时,不但保留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工整与精致(一天、一地、一主题),同时他还希望:“观众能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欣赏一个事先完成好的故事。”
于是,整部电影就被搬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里,也就是承载老人记忆的那个房间:所有的空间在此上叠加,所有的时间在这里循环。
坐在大银幕前,你将看到三个构造一模一样、但风格截然不同的房间:暖色调的家——老人住了三十年的老屋、冷色调的家——老人寄住的女儿家、养老院——老人最后的归宿。而为数不多的角色,是陌生的女儿、素未谋面的男人、叫不出名字的护工……
这些分裂、错乱究竟是记忆还是现实?老人的困惑此时也转化为观众的困惑。
利用错综复杂的故事线,导演带给观众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沉浸式体验,让你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代入老人的视角,以第一人称体验阿尔茨海默病那种匪夷所思的混乱感觉。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由衷赞叹一句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位83岁老戏骨在影片中贡献出来的巅峰演技。
可能你至今都无法忘掉他那个影史经典的“食人魔”汉尼拔形象。当年在《沉默的羔羊》里,安东尼·霍普金斯仅仅凭借21分钟的出色演技,一举拿下了1992年的奥斯卡影帝。
如今30年过去,他依然宝刀未老,凭借行云流水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完美刻画出一个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情绪起伏。他也因此再度荣获2021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历史上最年长的奥斯卡影帝。
而如今已经83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也有过和影片中老安东尼一样“短暂失忆”的体验。
“我刚才说过这句话吗”“我刚才进过这间房子吗”……诸如此类暗藏在心里的困惑全部被他化作迷茫的神态和自言自语,透过大银幕传达给在座的观众。
在这出神入化的演技里,你我也仿佛跟随他进入了一场奇怪的时空之旅,一切所见都是记忆的扭曲。
时间沙漏里,爱在流失
电影里有一个微妙的细节,就是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老人一直在寻找手表。
他会很自豪地和人说起他有两块手表:一块戴在手腕上,一块在他的头脑里。但是,手腕上的这块频频丢失,脑子里的那块显然也不太清醒。
影片里的时间也完全没有按照线性顺序发展:一会儿是傍晚五点,女儿出门采购食材;一会儿又是大清早,老人穿着睡袍起床喝下一杯开胃小酒;再一会儿又切换到了晚上八点,该吃晚饭了,可是客厅里的阳光依然明媚动人……
你以为这是穿帮吗?不,时间,正是导演留下的小小心机。
在这个封闭的房间里,你看不出时间究竟过去了多久,也分不清到底是早上还是晚上,只是周遭的环境突然就变了。这种混乱令人苦恼,但你并不需要将它捋顺,因为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海中的混乱。
我们总以为,父亲是自己生命里最坚强的那个人。但导演希望呈现的,竟然是“这种强大角色的痛苦挣扎”。
时间的摧残下,曾经高大伟岸的父亲突然衰老,甚至糊涂到连自己的女儿都辨认不出;还时常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连带着女儿的生活一起摧毁……连这位83岁的老者都禁不住在片场感叹:“天哪这太残酷了。”
能够和影帝同台飙戏的“女儿”也绝非等闲之辈。她的扮演者正是电影《宠儿》里英国女王的扮演者、2019年的奥斯卡影后得主——奥利维娅·科尔曼。
剧本中女儿的台词并不多,但科尔曼却利用细腻的表情变化,展现出“女儿”心理防线一点点崩溃的过程,她本人也凭此得到今年“奥斯卡最佳女配”奖的提名。
她时而表现得像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因为父亲的一点点夸奖就能喜上眉梢;又时而望着窗外怔怔出神,丝毫没有察觉到脸上流淌的眼泪。
连安东尼·霍普金斯都禁不住称赞这位后辈:“她很棒,就是单纯的出色,特别真挚,她会自然地涌出泪水来,毕竟我是那样一个(残酷的)角色。”
因为脾气古怪,老人气走了一任又一任护工,女儿不得不抛弃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守护在父亲身边、成为“父亲的妈妈”,可是最令父亲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更偏爱的另一个女儿。
面对父亲记忆中模糊的自己,女儿一边惆怅地打理父亲年轻时的领带,一边安慰父亲“一切会好起来的”,只是在流逝的时间里,所有安慰都苍白无力。
影片虽然将我们引入了“父亲”的视角,却让观众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女儿”,这个和我们生活中最相近的角色。
女儿最爱也最心疼父亲,但是,父亲越糊涂她就越煎熬,影片混乱的故事线外,讲述的正是女儿在和改变不了的命运做抗争。
父亲被困在了混乱的时间里,连同父女之间的爱,也被时间无情带走。“她能按自己的愿望生活吗,还是牺牲自己的生活照顾父亲呢?”这正是导演通过“女儿”角色留给观众的两难思考。
衰老与遗忘,生命的最后一课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影视圈中已经有了很多作品:
如果以爱情为主线,它是《恋恋笔记本》;如果以亲情和成长为主线,它是《寻梦环游记》。当然还有《依然爱丽丝》,悉数展现了这种不治之症怎样将我们最爱的人一点点吞噬。
但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样,利用超现实的视角触及亲情之中的深层羁绊、揭露悲剧背后人生困境的电影,还尚属影史首次。
“这个故事的主旨非常简单,就是关于好多好多爱,但是不管有多爱,他还是无法认出你。”饰演女儿的奥利维娅·科尔曼这样谈起她的感受,“这很悲伤。人生就是如此,但还是很难受。”
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经超过1000万,占全世界痴呆人口的四分之一。令人揪心的是,他们失去的不只有记忆,还有生活上的自理能力。
为此,他们的配偶和子女不得不牺牲工作、家庭、休息的时间陪伴在他们左右,同时却不能抱有任何希望。因为这个病的结局,只有遗忘和死亡。
故事里的父亲在肉眼可见地衰老:从西装革履到居家的毛衣,再到后来穿着病号服一样的睡衣换都不换;直到最后的结尾,老人穿着白色的汗衫,满脸的皱纹全都向下耷拉,我们突然惊觉:自己的父亲也是这样一点点老去的啊。
在电影的结尾,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落幕:80岁的老人,不记得自己究竟在哪,更不记得自己到底是谁,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孩子,无助地哭喊“我要我的妈咪(I want my mommy)”。
在导演看来,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一个残酷又简单的过程:“你年纪很大的时候,就像回到了人生的起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你像一个孩子,迷了路。”
生命的本质是一场轮回,父母用心把年幼的我们抚养成人,而我们长大以后,他们自己又慢慢变成了柔弱无助的小孩。
影片的最后一幕,观众的视线收束在窗外的树叶上,恰好呼应了老人的胡言乱语:“我觉得好像我的叶子要掉光了。”对于83岁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而言,他也从中领悟了重要一课:“人生走到尽头,就是一片一片地失去自己所有的叶子。”
一部优秀的电影的确可以让观众看到生命被延展出来的某种可能。我还记得自己去看电影那天,观影结束后,很多影迷都眼含泪水地分享自己的感悟。
有的是从事保险行业的妈妈,把自我嵌套到影片中“女儿”的角色上,禁不住开始为未来生活的保障而担忧;也有从事媒体行业的编辑,从这部电影发散,想起了自己曾经采访到的故事,借由这部电影探索人性中的复杂。
不得不说,成年人看电影,已经无法摘下岁月赋予的滤镜,他们的感受也往往从当下出发,更务实,也更矛盾和复杂。
轮到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时,话筒传到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手上。小孩子的思考真是稚嫩又纯真。没有成年人大段大段地感慨与自白,他只是磕磕绊绊地说:“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我自己……大概最后也会这样死去。”
这句童言无忌让全场哄堂大笑,我却忽然觉得现场这幕像极了《一一》结尾的那场葬礼。三个小时的电影结束,最后一句,是小男孩对着婆婆的遗像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作者:百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