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次元研究(ID:ACGeeker_),原标题《〈普罗米亚〉:回归动画表现本源的魅力》作者:MacroKuo,头图来自:《普罗米亚》
在动画的风格和主题更加趋近现实、声优配音也愈来愈内卷的当今日本动画界,《普罗米亚》出奇制胜地运用漫画式图形、舞台剧式配音和泽野弘之的音乐,回归了动画表现本源的魅力。
2021年5月24日,日本原创动画电影《普罗米亚(プロメア)》迎来2周年纪念。该片15亿日元的票房虽然不算高,但其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日本第23回文化厅媒体艺术节动画部门审查委员会的推荐。如今,《普罗米亚》于6月5日进入国内院线。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日本动画界定位这部作品呢?
近年来,随着动画电影《你的名字》爆红,除吉卜力等享有盛名的老牌动画工作室的作品外,原来只能在深夜播出的日本动画也开始依靠电影化相继创下不错的成绩。其中深夜动画《鬼灭之刃》的剧场版电影《无限列车篇》更是在超越了《千与千寻》保持的日本电影记录后,带领日本电影业一路高歌猛进,突破400亿日元票房大关,也在美、法、韩等多国也创下票房纪录。要知道在几年前,深夜档剧场版动画的票房只要突破10亿日元就算卖座,两相对比,仿若隔世。
其实,日本动画作为媒介本身的历史也不太长。动画师描绘角色、将角色重合到美术设计师画的背景,再用镜头去拍摄——当代日本动画的制作逻辑直到1970年代才得以确立。
而后经历了作品大爆发的80年代、制作形式和风格得到洗练进化的90年代、制作方式由手绘向数字化过渡的2000年代,等到2010年代以后,日本动画已然进入一个沉淀和结算时期——涵盖前数十年的发展,且展现形式逐渐多样化。此时,“该选择怎样的题材、主题;该运用怎样的画风、表现”就成了动画创作者们必备的自我意识。
秉承手绘作画传统,讲述经典少年冒险叙事的吉卜力;运用无影作画,讲述两个邻接世界的地图工作室(细田守);从游戏CG出身,积极运用3D渲染2D技术的Polygon Pictures;从游戏背景出发,拓展“背景美学”和世界系叙事的CoMix Wave(新海诚)。
通过高度还原现实场景,开创与现实互为镜面的日常系和圣地巡礼的京都动画……今天,动画公司和创作者们都开创了各自鲜明的特征,创造出有着不同意义的“外观”。正是日本动画史上不断前行的道具进化和画风多样性,才使制作者们得以从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形成各自的风格。
《普罗米亚》当然也不例外——这部作品同样是导演今石洋之、编剧中岛一基、制作公司TRIGGER在当代日本动画界中作出独特选择的产物。而这种选择与同期作品的不同之处却在于,它的表现与其说“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不如说是回归到动画最为本源的魅力。
从“实际存在”回归“绘画的魅力”
当代日本动画的特征调性固然各有千秋,然而无论是通过背景描写、细致描写还原现实场景,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接近,还是以作品主题写照或批判现实,日本动画整体还是在向“动画世界仿佛真实存在”发展和进化。《普罗米亚》却与此不同,这是一部朝着“直观展现绘画世界魅力”进化的作品。
今石洋之的作品常常被誉为“热血燃作”“极有张力”,而《普罗米亚》很聪明地发挥了这种优势。作品画面的背景让人联想起美式卡通片的高彩度色调填充,同时省略了动画中常有的轮廓线。《普罗米亚》的制作班底中,有许多人曾参与过2010年《吊带袜天使》(美式卡通风格的日本动画)的制作。而《普罗米亚》可以说延续了《吊带袜天使》的世界观。
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就算将画面3DCG化,也不会轻易与手绘背景失调。本作运用了此优势,使得动作戏中镜头可以在3DCG空间里纵横穿梭。同时,各角色也选用与背景相配的色彩来表现。人物服装上的褶皱的描绘方式很简单,选择了强调质感的高光设计,而不是传统的用数层不同深度的阴影来表现。光影的边界也往往只表现为简单的直线。
就算如此,《普罗米亚》的画面表现也没有让人感觉单调。因为在简单的表现基础上,本作还追加了许多能烘托作品氛围的丰富信息:手绘和3DCG手法融合带来火、烟、冰等独特的画面造型和配色,角色和机甲上施加的色彩渐变,传递空间感的环境光源都是这种例子。
就这样,《普罗米亚》将一个由绘图构成的魅力世界传达给观众,可以说是对“以图叙事”的漫画式表现的一种回归。此时大放异彩的,并不是漫画特有的奇想天外的创造力,而是让人感觉“只不过是漫画”的轻松的观看心态和随之而来的速度感。正是这种速度感,才将观众带到一个未曾想象过的遥远世界。
从三角和矩形的对立到圆形的出现
“燃烧者”(burnish,人类的突然变异体),是能够操纵burnish flare(一种特殊火焰)的存在。30年前,燃烧者出现,与其他普通人类发生了激烈对立。经历了“世界大炎上”后,许多燃烧者都遭到镇压和关押,也有一部分燃烧者成功避免了暴走,控制住了自己能力,过着平常的市民生活。现在与普通人类对立的,只有里欧·弗提亚率领的“疯狂燃烧者”(Mad burnish)。
主人公加洛·提莫斯所属的高机动救命消防队“烈焰救火队”(Burnish Rescue),就是通过扑灭燃烧者的火焰来保护普通人的团体。在故事舞台的人类都市担当司政官的古雷·佛塞特是烈焰救火队的创立者,也正是古雷从火里拯救了年幼的加洛,使他下决心加入救火队。同时,古雷的下属还有一个视燃烧者为绝对“恶”的警察兼军队组织Freeze Force,企图将所有燃烧者赶尽杀绝。
本作的有趣之处,是将燃烧者和救火队的对立表现为“三角”和“矩形”的图形对立。不仅消防队的机械都是矩形的,灭火冻结枪发射的冰块也是立方体。而作品在表现燃烧者操纵的火焰、火焰中诞生的火龙卷和火粉等存在时,有意用低多边形(Low Poly)的形式进行抽象化,使火焰化作一个个三角形状的立体。
美术造型营造的清晰对比与故事情节中的对立冲突重合,这种表现也是极为“漫画式”的。甚至早在片头动画里,作品就已经用一段从三角到矩形的动态图形变化展现出二者的斗争,同时预示了圆形会登场的结局,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期待。
影片中的三角、矩形、圆形,直接对应作品里代表各个阵营的意志和力量。比如三角形代表疯狂燃烧者们抵抗的意志和火焰的力量、矩形代表烈焰救火队、Freeze Force守护市民的意志和行政公权力。而矩形、三角形的意志和力量的合集以象征“调和”的圆形出现。如何通过圆形来化解矩形和三角的对立?圆形所代表的,又是善还是恶?——影片的主题就在这里。
影片后半,为了回避末日逃离地球,古雷利用燃烧者的火焰(三角)和自己作为司政官的公权力(矩形),动员科学家制造了一个拥有圆形发动机的飞船。这自然可以说是将三角和矩形综合的结果,但古雷的做法只是从表面上统一了三角和矩形,其不顾燃烧者生命和地球上人类命运的态度只会进一步加剧两者间的对立。显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而古雷也因此成为加洛和里欧所要打倒的最大敌人。
相对的,圆形也可以看成加洛和里欧跨越矩形和三角的对立、实现和解的象征。两人最终乘上从湖底博士处获得的名为“Deus ex machina”的机器人,并肩作战打倒古雷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圆形”和解的胜利。“Deus ex machina”是拉丁语,意为god from the machine,即属于故事世界之外的,推动解决故事内问题、实现逆转的强力机关。这台机器人有着圆润的外形,十分形象地点出了圆形的象征意义。
图形的意义改变和胜利的原因
将故事主人公和敌人同时用圆形表现,乍看上去与将三角代表燃烧者、矩形代表救火队的故事开篇矛盾。然而,影片后半将“圆形”同时用在敌我双方,是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三角、矩形、圆形等图案并不是单纯以视觉效果象征某种势力,而是直接对应着构成这些势力的力量和意志。
博士隐藏在湖底研究所的圆弧形外观、圆形升降梯等形象很好地揭示出,主人公和敌人同时拥有的“圆形”形象本身具有强大的“技术力”:无论古雷偷窃博士技术创造的逃离地球的发动机,还是加洛和里欧搭乘机器人并肩作战的技术,都源自这里。而圆形所代表的意志,就是加洛和里欧互相协作的精神。
在明白了矩形代表公权力和守护意志、三角代表火焰之力和反抗意志、圆形代表技术力和协作意志的对应关系后,再去考察作品中各个势力,我们就能发现通往故事结局的线索:烈焰救火队虽然有守护和协作意志,却没有火焰之力和技术力,也因缺乏公权力而常受制于freeze force;疯狂燃烧者虽然有火焰之力和反抗意志,却没有公权力和技术力,也往往缺乏协作意志;freeze force虽然有公权力和技术力,却没有火焰之力和协作意志。很显然,各方势力力量层面各有缺陷,意志层面存在失衡,必然无法拯救这个世界。
司政官古雷本是最适合拯救世界的人,他拥有公权力,为夺取技术力杀死了博士,并利用燃烧者们获得了火焰的力量。然而,由于他完全没有与燃烧者合作的意志,亲手斩断了与博士协作的可能,最终没能获得完整的技术力。
与之相对,加洛和里欧的合作促成了里欧的火焰之力、反抗意志和加洛的守护意志结合,再加上两人的协作精神、博士托付给两人的技术力——正因为二者吸收了作品内三角、矩形、圆形所代表的所有力量和意志,才能实现火焰和魂的完全燃烧,拯救这个世界。
漫画式描写所实现的剧烈情感起伏
通过看似单纯的漫画式抽象图形,《普罗米亚》描绘了加洛被曾经信赖的人(古雷)背叛、发现曾被认为是威胁对象的里欧的软弱之处,最后颠覆自己常识的过程。原以为正确的解决方式(灭火)也在故事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燃烧者的异常体质需要完全燃烧才能消除)。通过图形带来的“反转”在这部不足2小时的作品里被展现得轰轰烈烈、畅快淋漓。
这种价值观的颠倒,可以说是常见于戏剧性故事的一种古典手法。也不知是幸或不幸,被疫情笼罩,因女权、种族歧视等议题引发争议的国际社会,其实也处于一个需要每个人切换视角、获得对于弱者的理解,更新价值观的时代。
为了将这种现代性更快地融入到这部娱乐作品中,漫画式的图形和画面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表现更真实的时候,动画作品将需要花费更多的篇幅和时间,按照这种真实尺度去展现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
比如,为了使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自然,作品势必无法像《普罗米亚》一样只聚焦加洛、里欧和古雷三人,也需要去描绘他们周围的家人和朋友。此外,由于粉色三角胸章曾经被纳粹在大屠杀中用于标记和歧视同性恋,如果采取更为真实的表现,作品用粉色三角形指代火焰,讲述“净化”的故事就容易让人联想起对同性恋的歧视,从而引起社会问题。
《普罗米亚》现在采用的漫画式描写,以抽象和轻化带来速度感,很好地回避了这一问题。甚至对于“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对立和歧视”这个主题,《普罗米亚》也通过引入“Deus ex machina”这种“都合主义”,在观众吐槽缺乏逻辑前就率先进行了自我抨击。
漫画式的“所见即所得”的角色得益于其轻巧和易解的特性,在载入情感时不需要那么多时间——上个瞬间还在哭,下个瞬间就能化作笑容,上个镜头还在互相憎恨,下个镜头就能同舟共济。此时,观众的“只不过是漫画”的认知也会从“没什么了不起”的轻视转换为“竟然能有这种效果”的意外。可以说,日本动画作品从70年代起,就通过这种抽象表现和真情实感间的落差,深深感动了几代人。
舞台剧式配音和泽野弘之音乐的完美相性
《普罗米亚》对观众情感的绝妙控制不光得益于片中几何图形所代表的抽象风格,为片中配音的演员和泽野弘之的配乐也厥功至伟。
为加洛配音的松山健一、为里欧配音的早乙女太一、为古雷配音的堺雅人,都不是专业的声优,而是舞台剧演员,曾参演过剧本家中岛一基所属的舞台剧团“剧团·新感线”。通常日本动画在选用非专业声优来为角色配音时,多是为了向动画核心粉之外的观众宣传作品,或是为了实现“声优所无法实现的素人感”。
然而,《普罗米亚》选用上面三位配音演员并非如此:正是他们在舞台剧中培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中岛一基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岛才会在创作前就参考三位演员的人物形象来进行角色设计。
于是,堺雅人在《半泽直树》和《Legal high》等作品里情感跨度巨大的激情演出就直接被活用在古雷这个角色的形象转换中。可以说,正是这种与宣传效果等外因无关的、演员演技和作品本质不可分的状况,进一步加速了作品的代入感和情感传递。
故事结局中,加洛和里欧驾驶的机器人实现了超巨大化,满足了火焰生命体“想要燃烧”的欲望,给他们带来完全燃烧后,使他们最终离开地核内部,地球也因此逃过一难——这种节奏过快、结局过于异想天开的展开多少容易让人目不暇接、难以消化。
而泽野弘之的音乐帮助《普罗米亚》缓解了这一问题:气势恢宏的音乐与高速展开的动作戏实现了同步和共鸣,给作品带来统一的节奏感,也给这种本来值得推敲的展开带来说服力。相对于其他或多或少受泽野配乐牵引的动画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普罗米亚》呈现的速度感才更能与泽野的作曲风格相印成趣。
在动画的风格和主题更加趋近现实、声优配音也愈来愈内卷的当今日本动画界,《普罗米亚》出奇制胜地运用漫画式图形、舞台剧式配音和泽野弘之的音乐,回归了动画表现本源的魅力。而中国动画粉丝能在2年后,通过大荧幕见证这种魅力,也是一种幸福。
参考文献:
https://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16232118/
https://eigaexplanationservice.com/2020/05/27/0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次元研究(ID:ACGeeker_),作者:Macro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