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有国内专家在权威期刊上发文说,目前,受多方影响,中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就这几天,中国人口大普查的数据,按理来说要公布了,但没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公布。取而代之的,是FT中文网上,一个非常耸动的标题:《中国将报道1949年以来首次人口下降》。

文中进一步指出,据知情人士透露,已于去年12月完成、但尚未发布结果的最新中国人口普查将报告全国总人口不到14亿。

从去年开始的多方吹风,到今年迟迟不发布的人口数据,都在让我们对国内的人口危机提出警醒。

说到人口危机,东亚国家和地区似乎都是一个宿命。我们的邻居日本就是一个讲到人口减少,就会想到的经济大国。

我们能从日本学到什么?

低欲望的日本

生孩子居然比我们还积极

中国统计局在2016年发布的《统计年鉴》中提及,2015年中国的总合生育率是1.047,低于国际认同的1.8的警戒线。

不过中国的生育率低也跟国策有关,所以全国保持在一胎的状态是能理解的。

但如今的状态,就如李纪恒部长所言,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还是让人警惕。



因为这个数字放在整个东亚,都是低水平。

反而没想到的是,少子、老龄化的日本,每位育龄女性的平均生育子女数量是东亚文化圈中,仅次于朝鲜(这个统计数字待考),最高的。

在两年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就提出,中国人口负增长或提前到2027年来临。

从人口出生率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这也是2000年至今,中国人口出生率的最低值。

日本最新的数字其实也不好看,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日本今年1月的出生人数为6万3742人,同比大幅减少14%,少子化将进一步加剧。

从日本9成以上的孕妇会提交的怀孕申报件数来看,2020年1~10月同比减少5.1%,自2020年4月日本全国发布紧急事态宣言以来下滑明显。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主任经济学家分析称,如果维持目前的出生情况,日本人口到2049年将低于1亿人。

但是,中国比日本的情况更加危机在这一点上——

英国的《经济学人》曾撰文写道:这个国家,“未富先老”了。



这意味着,原本主打廉价劳动力的这一优势,正在衰减,而人们还没有富起来,就要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各种问题了。

日本不爱生孩子但生育率为啥东亚第一?

今天我们不聊别的,主要来探讨已经进入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国家的日本,它在经济社会结构、人们生儿意愿、政策补贴等方面,对中国有哪些启示。

日本在发达国家阵营中,生育率是倒数第二,但是,它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却排名第一。



日本的人口巅峰是2010年,当时有1.28亿人,而截至今年年初,经过连续10年的人口减少,来到1.24亿人,大约每年减少40万人口。

是什么导致了日本人口减少?

少子化是所有工业化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不论是人口流动的增加,科技变革带来的社交方式的改变,还是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等等,都在降低个人的育儿意愿。

跟中国不一样,日本是富了,才开始老。下面这张图显示了日本人口出生数和生育率变动。

日本从战后到1970年代之间,经历了两次真正意义的“婴儿潮”,分别是战后的1947-1949,以及东京第一次奥运会后的1970年-1974年(也就是后来的“团块世代”)。可自1974年后,随着日本经济快速腾飞,人口出生数量也下降。



基本上,东亚国家有个怪圈:经济上行伴随的是人口下行,而且下行速度还比如今更快。

在日本,晚婚晚育已经是主流。厚生劳动省在今年也公布了日本人首次结婚的平均年龄统计,男性为31.2岁,女性则为29.6岁。



比25年前整整晚了3年。

日本女性养育一胎时的平均年龄是30岁,二胎32岁,三胎33岁,所以,如果女性在30岁以后结婚,那么育儿的数量就会受影响。

另外,日本未婚人数也在增加。1980年,日本的单身率是34%,这个比例到了2015年就提升到了41%,也就是这个国家四成以上的国民是单身人士。

晚婚+单身,日本人口少子化就主要是这个社会原因。

这让我想起这两天,一个NHK的新纪录片在微博上讨论得很热:不结婚老了真的会很惨吗?纪录片拍摄了7位71岁到83岁的单身女性看待单身到老的态度。这当中的情节引起了网友们很多共鸣。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在日本还是中国——不婚这个选项也在逐渐被讨论,甚至可能接纳。

在年轻族群中,影响日本女性不生育的首要原因是养育子女太贵,这与国内是相似的。

在一项统计中,未满30岁的女性因为“没钱”不生孩子的比例占到80%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原因的占比会逐渐减少,但都超过50%。

日本内阁府做过一个网上调查,针对养育一个从生产到15岁的青少年,所需的花费做了统计,结果显示,除去保育费、学校教育费和活动费外,在日本养一个孩子到15岁,平均要花费1340万日元(约为84万人民币),加上教育费则大概为120万人民币。

别看一个“百万富翁”没了,这个费用放在国内,也就差不多一个长春市的水平。在北京,养一个孩子最贵,要276万元!想想单一个学区房,就不止这个价了。



日本社会生育意愿的整个变化趋势,是不是似曾相识?

不过日本社会有一点跟中国很不一样——日本家庭中的孩子平均数量,1974年开始就稳定保持在2个上下。



也就是说,虽说人们对结婚的欲望不断下降,生孩子的人也在减少,但普通日本夫妇一般都会生1到3个,平均2个左右。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一篇人口动向报告显示,直到2015年,日本的已婚家庭中,依然有54%的夫妇会生育2个孩子,有17.9%的会生育3个孩子,甚至还有3.3%的会生育4个或更多,而只生育1个孩子的仅有18.6%,完全不生孩子的更只占6.2%。

这就很奇怪了。人口中有不少单身、晚婚的人,为什么日本育龄女性还愿意生这么多孩子??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日本大概是东亚最适合养育孩子的国家。




日本政府在促进生育上,做了什么?

即使是在全日本生育成本最高的东京,2019年的总和生育率也有1.15,较2018年略跌,但比2005年更高。要知道,在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生育率都是低于0.8的。

虽然目前抗疫成了政府的首要任务,但菅义伟上台后,也没忘了多出台鼓励生子的各项福利政策。

为了让民众多生娃,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出版《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把这一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意义的高度。

今年7月,内阁府同样发布了这一白皮书。“2019年全国的出生人数跌到了90万以下,被称为‘86万shock’,总和生育率跌了0.06个点到1.36,这是少子化进程中极大的危机。即使现在新冠疫情的对抗很重要,但是少子困境也需重视!”



(さんきゅうパパ,日本政府带盐人)

最新大纲中,政府提出“生育率要达到1.8%”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不断给出对日本家庭不同方面的经济支持:



虽然单身不少,但日本育龄女性的平均生育率仍能达到1.4,意味着,只要在育龄结婚,日本人就很大可能会生孩子。

所以第一,促进结婚!从明年起,日本政府决定将向新婚家庭最多支付60万日元(约3.6万元)补助,可用于租房、搬家等费用,政府希望以此解决少子化、年轻人不爱结婚的问题。

其次,在怀孕、生产时的费用报销。包括治疗不孕不育费用减免,对适应症等各项妇科疾病做更多研究、找到效果好的治疗方案,以及生产时给予生育补贴。在日怀孕4个月以上,无论生育与否42万日元(近3万元),政府亦有产假补助。

而在夫妇双职员家庭,日本政府也促成除了女性的产假以外,男性也可以带薪休产假。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一份报告的计算,日本男性能够获得相当于带薪30.4周的假期,排名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2019年10月起,日本开始实施“幼儿教育无偿化”,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育儿负担。

然后还有二胎、三胎补贴,儿童医疗费用几乎免费等等福利政策:

0-3岁幼儿:人均每月1.5万日元补助(近1000元)

3-小学毕业:第一胎&第二胎,人均一个月1万日元(近650元);第三个孩子或以上,人均1.5万日元(近1000元)

小学毕业-15岁:人均1000日元(近65元)

单亲家庭,子女18岁前,可申请每月4万日元(近2600元)

等于说,日本政府把“少子化”视为了“国难”,正在用各种方式挽救逐年减少的出生率。

以及别忘了,还有房子!日本是真正的租售同权,所以租房也可以让孩子上就近的学校(当然主要是公立的,私立好学校还是竞争压力很大的),而且日本政策保护租客,所以基本上年轻的日本夫妇即使买不起房,租房也完全可以解决孩子的上学难题。

因此,在日本并没有结婚就一定要买房的习俗。

其次,比起中国,日本的房价可以说是白菜了。

我们之前拿东京做过对比。东京都普通二手房的房价相当于国内广州、杭州的水平。新房会贵一点,但是自住还可以申请超低利率的贷款(FLAT35了解一下),0首付就能买。有多低?1%左右。

房产,是压倒多少中国年轻中产们生育的一座大山?而在日本,基本不是“大山”这样无法逾越的困难。

而且,日本超过半数的土地上建的是一户建(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别墅),生活空间对生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看过这么一段话,

“经济学者周承辉分析,假如一对夫妻住在公寓里,只有一两个房间,那这对夫妻肯定是难以想生孩子的;假如一对夫妻住的是独栋的大宅子,里面有许多空房间,甚至于房外还有院子,那他们的生育意愿就很容易上来了。公寓几乎是生孩子的第一杀手。”

相较之下,在中国北上广深、港澳台地区,人均生活空间都比日本低很多,也就束缚了人们生孩子的欲望。

虽说这是一个老龄化、少子化的国家,但这也反向证明:日本有更大的急迫感,决策者们绞尽脑汁动员全社会、动用各家资源,在方方面面提供一个较为舒适、放心的生育、养儿环境,促使人们更想生儿育女。

2019年时,日本一部连续剧一经播出,就引爆了中国的社交圈,被中国网友称为“年度最强避孕药”。它在豆瓣上5万多人评出了9分的高分。



剧情讲述的是一位孩子刚出生的母亲,在经历了“丧偶式育儿”(丈夫工作不参与育儿)的一系列挣扎后,不幸患上产后抑郁症,险些杀害自己的孩子的故事。

在网友的发言中,有不少感同身受的评论——



“我是妈妈,是老婆,是儿媳妇,可我更想做我自己。”

现如今,不少关于母亲角色的探讨文学,让人们讨论起:在这个工业化时代,我适不适合养育孩子?

(今年初出版的一本文学作品,内容对不想成为母亲的女性“被期待成为好母亲”,而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当中还探讨了女性的母亲、祖母对她们成为母亲的影响;网友大呼,看完这本书,不想生孩子。)

物质条件越好的社会,人们生孩子的动力也会越低。

除了少子化,中国还有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问题。

人口这座大山,正在蚕食整个社会的活力。我们是时候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作出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