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长之前对各个城市的比较重,GDP一直是一个主要指标。留言区不少人就提出幸福感和富裕程度才是最重要的指标。

幸福感这个东西,实在难以量化。但富裕程度,有清晰数据可查。

衡量一个地区的富裕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关键指标。

整理完数据后,船长不得不感慨:中国太大了,大到有人资产过百亿,有人月收入还在1000元以下。大到有些城市富可敌国,但也有城市刚刚脱离贫困线。

城市的分化,远比你我想象中的剧烈。

1

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相比疫情中的2020年,自然有了大幅增长。



若以9730元为平均水平线,在31个省市区的一季度人均收入中,只有8个省市超过这一水平。

其中,上海以21548元高居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超过2万元的城市。

其后,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1万元,位列二到七位。山东则以9832元排在第八位,刚过全国水平线。

没错,超过平均水平的全部是东部省市。东部对中西部和东北的领先优势,可谓碾压。

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重庆、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几个省市排在前面,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8000元。

而GDP总量排在全国第五、第六的河南、四川,在人均收入上完全掉了队。

一季度四川的人均收入只有7901元,还不及海南。而河南6994元的人均收入,也只比中部的山西高出一些,其身后只剩西部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

河南和四川经济格局很像。尽管两个省份经济总量高,但人口也多,人均下来的收入,自然不会太高。

另一点,两个省份都只有一个万亿城市——郑州和成都,其他地市形成的收入洼地,也拉低了平均水平。

2

而我们回顾2020年这些省市的表现,又是另一番景象。



截至目前,湖北、宁夏、吉林都没有公布全体居民的人均收入,因此我们就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序来看。

其中,上海以76437元依旧排在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个超过7万元的城市。

北京自前些年不再分城镇和农村公布人均收入。但其全体居民收入水平也超过6万元,排在上海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过了6万元,紧随北京,排在全国第三位。

要知道,浙江是一个包含11个地市的省份,其城镇化率也刚超过70%,农村地区的分布要超过上海、北京。

但浙江农村的人均收入,2020年超过了3万元,同样仅次于上海、北京,排在全国第三位。

而假如我们刨除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浙江的城镇居民已经连续20年排在各省份第一,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更是连续36年排在各省份第一。

浙江的人均收入如此之高,可见其整体富裕程度。

也难怪,在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会明确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国独此一份。

浙江之后,江苏、广东两个超级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超过了5万元,排在四五位。均衡发展的江苏,在人均收入上终于压制了广东。

广东的头尾失衡,实在严重,以至于拉低了平均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城市,2018年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4万元,人均GDP超过11万元。而其余地市的人均收入,还不超过3万元,人均GDP根式不到5万元,与核心9市的差距实在过大。

广东之后,还有天津、福建、山东、湖南、内蒙古、西藏、辽宁、重庆8个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了4万元。

安徽、江西、四川等其余18个省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超过3万元,而东北的吉林、黑龙江成为垫底的两个。

“十三五”结束,5年来这些省份的人均收入有何变化?



西藏5年增长61%,排在第一位,令人意外!其2020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安徽、云南、广西等一众省份。

而这份增幅榜单的前10名,更是成为了中西部省份的天下,只有广东、上海两个东部省市,以44%的增幅杀进前十位。

重庆、贵州、四川、青海4个西部省份,加上安徽、江西两个中部省份,5年人均收入增幅都超过44%,挤进前十位。

而31个省市中,只有辽宁、黑龙江两个省份的5年增幅,没能超过30%,无奈垫底。

东北经济的式微,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营商环境上,人均收入的低增长,更成为人口持续流失的主要原因。

3

具体到城市,谁又是最有钱的城市?



船长统计了76个核心及主要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其中,北京虽然在统计公报中不再公布城镇和农村数据,但在2019年统计年鉴中,依旧公布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数据。

76个城市中,上海、北京、苏州排在前三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超过了7万元,领先优势明显。

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的城市还有15个:杭州、广州、宁波、南京、绍兴、深圳、无锡、嘉兴、舟山、温州、台州、湖州、金华、厦门、常州,除厦门外全部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最大赢家,当属浙江。

排名前18的城市中,浙江就占了9个,加上后面的衢州、丽水,浙江省11个地市全部上榜,且人均收入都超过4.8万元,“藏富于民”淋漓尽致。

浙江的“法宝”来自发达的民营经济。义乌的小商品、慈溪的小家电、永康的五金、绍兴的轻纺……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催生出一个个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也提升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一个数据足以说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达:到2021年3月底,浙江共有各类市场主体816万户,按现有常住人口规模计,8个浙江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

这是属于浙江的最高光时刻。

浙江之外,江苏同样有11个地市入围,山东又10个城市上榜,广东则有8个城市上榜,经济规模最强的几个省份,人民收入水平同样也最高。

若以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3834元为标准,还有34个城市超过这一标准。包括长沙、青岛、济南、福州、成都、合肥、天津这样的强二线城市,也包括珠海、鄂尔多斯这样的人口小城。

而还有24个城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包括西安、郑州、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太原、长春这样的北方省会城市,也包括潍坊、盐城、江门、湘潭等三线城市。

整体上“北穷南富”的格局,依旧没能改变。

“十三五”期间,各个城市的增长表现又如何?



76个城市中,有20个城市的5年收入涨幅超过45%。

其中,珠海以52%的增幅排在第一位,惠州以51%的增幅排在第二位。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城市,政策红利不少,依靠制造业、加工业为主要增长点,这5年人们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排在第三位的,是合肥,5年收入增幅50.9%。在近10年来GDP增幅、资金总量增幅、常住人口增幅榜单上,合肥都位列前三位。

可以说,合肥已经是过去5年甚至过去10年,中国最闪耀的城市。依靠长三角的地利优势,紧抓新兴产业投资落地,同处中部的郑州、太原、南昌,显然脚步已经跟不上了。

而在76个城市中,5年来人均收入增幅最低的3个城市,又是来自东北:长春、沈阳、哈尔滨。沈阳、哈尔滨的增幅,甚至还没超过30%。

“产业转型慢——收入增长缓慢——人口流失”,是东北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