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菜贩子给出的收购价是:15块钱一车。
合下来不到一分半钱一斤。
看到卖完菜的阿姨低着头,神情落寞,菜贩子从车上拿下来把香蕉:
“你心里也别不得劲。”
这件事情被拍成一段不到2分钟的视频传到网上,在微博被播放了将近800万次,成功登上热搜。
很多网友看完后表达了对菜贩的愤怒,“菜贩子太黑,坑老人”“15块?1300斤拉回去喂猪也不卖”。
以及被点赞最多的:
4月1日,稽查大队工作人员发出调查结果:这是一起双方自愿的买卖行为,并不涉及到欺行霸市。同时介绍到:
“(当地)今年菠菜产量实在太高,卖不出去的话,只能烂在地里,找人弄出去还要花钱。”
那个菜贩也跟记者还原了事情经过:
“其实最初连15块钱也是不愿意收的,但两口子不想走,最后寻思大不了转卖不出去我就倒掉吧,才买下那车菜。”
错估了市场需求,让当地大量农户菠菜砸在了手里。
这两年,“滞销”这个词变得既流行,又虚无。
流行是,如果你经常在网上购物的话,肯定对这位“滞销大爷”不陌生,他家里“滞销”的农产品可谓包罗万象:
但实际上,这个人现实中和滞销毫无关系,图片被无耻商家盗用了。
滞销成为了个被营销玩坏的梗,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已经让很多人不相信:
滞销,在“五环外的中国”并不罕见。
01
还记得3月初上过热搜的“徐闻菠萝”吗?
因为大陆宣布暂停从台湾进口,3月1日,台湾主持人陈挥文连线了一位山东网友,提了一个非常“幽默”的问题:
图片
陈挥文言语间挺骄傲,但没想到这位山东网友温柔地表示:
我觉得吧…这对大陆而言是好事。
“大陆有一个县,叫徐闻县,每年生产凤梨70万吨,如果不进口台湾的,对他们来说有好处。”
陈挥文听完就惊呆了,不由地把这句话又重复了一遍:
“徐闻菠萝”一战成名,连续上了好几天热搜。今年卖得特别好。通过科普,网友也知道了:
徐闻这里的菠萝不仅产量高,还果大、汁多、吃起来口感清甜如蜜,以其超高的品质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就是这样本身品质过硬,稍微一出圈就能卖得很好的东西,在网上随便检索往年信息,就会发现它也经常性出现滞销:
“徐闻菠萝”一战成名,连续上了好几天热搜。今年卖得特别好。通过科普,网友也知道了: 徐闻这里的菠萝不仅产量高,还果大、汁多、吃起来口感清甜如蜜,以其超高的品质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就是这样本身品质过硬,稍微一出圈就能卖得很好的东西,在网上随便检索往年信息,就会发现它也经常性出现滞销:
动辄几分钱一斤,倒在路边当垃圾都卖不出去。
很多人都听说过“褚橙”。 因为这是“烟王”褚时健以75岁高龄二度创业的故事,他在云南承包了2000亩荒山开始卖冰糖橙。
经过育种改良,科学管理,获得了空前成功,成为农产品从产品到品牌的一个奇迹。 但鲜有人知,在“褚橙”出现之前,冰糖橙在当地的收购价只有几毛钱一斤,卖到大城市售价将近2.5元一斤,销量还不是很好。 直到今年初,除了褚橙,当地其它橙子依旧卖不到高价。
为什么中国农产品这么容易出现滞销?
根据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的总结,有三大原因:
一是产销信息不对称,供大于求的时候,自然就滞销了;
二是渠道拉胯,好东西曝光不了,买家“看不到”卖家;
三是质量不行,种出来的东西落后市场标准,卖起来困难。
这三点与我上面提到的三个故事一一对应。
中国目前有5亿多农民,他们普遍是不掌握社会资源的群体,面对困境能想的办法有限,基本一滞销,就只有亏本的份。
怎么办呢?
其实国家提出来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实现农业数字化。
“数字农业”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分别从农业技术、大数据和产销渠道三方面展开的宏大叙事。
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倡导数字化,但农业上却始终差点意思。
截止2020年底,我们数字经济全产业渗透率达到36%,农业仅为8.2%。 为了给农业数字化提速,从2018年到2020年,有关部门连续三年出台了9份相关文件。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明确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 这些政策被提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帮助到更多老百姓,让他们把日子过更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落实下去,免不了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02
在“数字农业”三大组成中,“农业技术”属于硬实力,它仰仗农民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或相关领域专家研究。
而像消灭信息差,拓宽销售渠道,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互联网。
比如,“每3个中国菠萝就有1个来自徐闻”登上热搜后,借助流量东风,徐闻菠萝在拼多多24小时内就“拼”出去67万斤。
互联网的帮助效果立竿见影。
但你肯定也发现这种“幸运儿”不具备参考价值了:因为并不是每种农产品都有机会上热搜,更多东西没有天然流量啊。
事实上,这也是多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又是花钱搞培训,又是做物流园区,号召农户学电商、开网店,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网”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人来买。
电商平台的“传统艺能”是,如果你想让足够多人看到你的东西,就不得不花钱购买流量,通过直通车、坑位费等方式,获得曝光。
而农民手上有的只是客单价低、利润率低的农产品,他们大多无力承担这些运营费用。
对传统电商平台而言,可能几十万农民加起来能给平台的钱,都抵不上一家跨国日化巨头企业。
透过国家政策,不难发现,“数字农业”未来必定会成为片蓝海,这对各大平台来说其实也是个机会。
可为什么它们还是不愿意改变呢?
原因很简单,农产品的连接最苦、最累、最难,短时间内又不挣钱。
但路再难也要有人先走。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发现事情已经开始起变化了。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徐闻菠萝”是在今年热搜,实际上2020年,它就出过一次圈。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去年2月,受疫情影响徐闻菠萝销路受阻,为积极求变,时任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县长的吴康秀亲自上阵,在拼多多开启了一场直播。
直播间里,他又是切菠萝,又是吃菠萝,倾情为徐闻菠萝代言。
短短两个小时中,吸引了超30万网友关注,卖出近30万斤,当地农户的该拼多多店铺也一夜积累3万粉丝。
在县长示范下,更多农户开始到拼多多直播,去年6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主产区曲界镇仅邮政银行农户存款余额合计达12.5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6.68%。
这一成绩得到了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认可,而徐闻菠萝的网络上行试验被总结为“徐闻模式”。
去年以来,“徐闻模式”开始在广东省全省推广。
此后,从开平鸭蛋、遂溪红薯、岭南荔枝到惠来鲍鱼、梅州蜜柚、潮州茶叶,那些从来没上过热搜、本身不带流量的产品也获得了成功。
在拼多多上这些“素人产品”,是怎么凭空变出流量的?
尤其是很多农产品最佳食用期只有短短几周,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掉。
答案就是“消灭信息差”。
年度活跃用户超过7.88亿的拼多多,几乎覆盖了全国主流消费人群。
而且,拼多多通过分布式人工智能体系,已经建立起一套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机制,它让中国土地上各式各样繁杂的农产品能够精准匹配目标用户,也让消费者能找到当下应季的农产品。
打破“双向信息差”,为农产品大规模销售创造了先决条件。
截至2020年底,有1200万农户通过拼多多直接对接全国的数亿消费者。
数据显示,2020年,拼多多的农(副)产品成交额为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占该平台全年成交额的16.2%,远高于行业3%的平均占比。
拼多多成为了三农垂直领域当之无愧的老大。
03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磊。
对于拼多多这位新任掌门人,外界知道最多的是,那是个天才式的人物。
陈磊出生于1979年,是张一鸣、王兴的福建老乡。高中时,他就参加过多场国际信息学奥赛。 他的母校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个“求索碑”,上面刻着他和指导老师的名字。
1996年,匈牙利举办信息学国际奥赛,四名中国少年拿下金牌,其中就有17岁的陈磊,还有搜狗CEO王小川。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他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深造,遇到了学弟黄峥。此后,二人合作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
2007年,黄峥创立了一家名为欧酷网的B2C公司。不久后,陈磊加入。
2010年,上海寻梦游戏的前身成立,CTO就是陈磊,而这个身份也延续到了拼多多。
原本是校友、同事的两人,终于成了合伙人。
从履历中不难看出,作为CTO,陈磊一手奠定了拼多多的技术底色,事实上,他也正是那套“三农系统”的主导人。
陈磊在拼多多内部的花名叫土豆。
他行事风格质朴、低调、勤勤恳恳,一如土豆给人的感觉,这种性格也被他带到了公司战略选择上。
在公司内部,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技术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技术能落地改变什么。
2020年,从CTO接任CEO后,陈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大对于农产品价值链尤其是农研科技的战略投资。
在陈磊履职CEO的7月,拼多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下,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国内首届“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数字农业种植竞赛。
12月,拼多多支持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2020全球农创客大赛”,这场比赛也被认为是全球行业内,后疫情时代的最大线上数字农业科创峰会。
AI科学家分很多种,有人投身科研,有人创办公司,但理想主义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想改变世界。
今年,拼多多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最高规格的表彰。
4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陈磊演讲时说道:
“中国有14亿人口,5亿多农民,20亿亩耕地,粮食产量6亿多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但是在城市化、人口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趋势下,在未来十年内,很多农民将退出农业生产。”
“这一趋势会使中国农业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我们看到这个发展趋势,看到了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产供销’向‘销供产’演进的路线,并投身其中。”
农业上“供需信息差”的问题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从“产供销”到“销供产”是这片土地上还从未有人走过的一条路。
而这个路所指向的,毫无疑问是星辰大海。
尾声
在拼多多之前,还从来没有哪个电商能够通过自己的市场行为,引导整个产业链从小散乱向集约化的转型升级,而且这个行业还是在中国绵亘了数千年、形成了深厚农耕文化的农业。
过去5年,拼多多上农产品始终保着10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连接了超过600个最重要的农产区。
未来,还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重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
拼多多最初不被市场看好的“最初一公里”战略布局,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最后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但唯一可确定的是,每多一个平台愿意做这样的事,那些无奈把“1300斤菜卖15元”的农民夫妻就多一分希望。
日拱一卒,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