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马,头图来自:《小舍得》


《小舍得》是一部教育题材剧。


尽管它在主要角色塑造上有点儿极端化,但它的确是精准捕捉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与无奈,也因此靠着剧情衍生的“话题”频上热搜,成为当下讨论度极高的热剧。


我追《小舍得》最大的感慨是:


人生,就是一场“身不由己”。


人生,更是一场“反身不由己”的持续抗争。



教育问题,其实从来不止是教育问题本身。


教育问题,首先是一个系统与生态的问题。


当你被不由分说地“抛入”一个内卷化的“生态系统”时——无论你是来自哪个阶层的父母,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被卷”,几乎无法避免。就像《小舍得》中三个背景截然不同的家庭一样。




蒋欣扮演的妈妈田雨岚,是教育内卷化“游戏”的主动参与者,典型的鸡娃式母亲。


她自己投入在儿子颜子悠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心血,不比孩子自己少。她致力于钻研透所有的游戏规则,也懂得如何play & win,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儿子的配合完成。


看上去,田雨岚是“游戏”的主动迎合者、参与者,可背后,这份“主动参与”,却是由一份“身不由己”的匮乏感、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乃至恐惧所驱动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她自己的各种私心欲念。


田雨岚虽然后来跻身于中产阶层,但她出身底层,三五岁起就随做护工也没什么文化的单身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讨生活,她曾经在餐馆打过工,洗过盘子做过前台,受过各种委屈。


即便是没有后来婆家对她的百般看不上和各种管束,单单是她曾经饱尝过的生活之苦,也足以让她产生拼命鸡娃的“动力”。


如果不是编剧把一些太过极端化的特点都集中安插在了田雨岚身上,这个角色的心态和言行,她身上的匮乏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现实中其实很有代表性。



即便普通中产没有田雨岚那么极端化的匮乏感和不安全感,但在“软阶层”的时代,大家多少都担心自己和自己后代的阶层滑落。


就好像我们一位读者朋友在群里说的:哪个有点儿条件的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去端盘子?


将心比心,虽然说起来“劳动光荣”“做什么工作都一样”,但现阶段下,不同工作之间天差地别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难让人一点分别心没有。


自然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相对于人口总数而言永远都是有限的、匮乏的,它导致了竞争的不可避免。竞争的客观存在,匮乏感和不安全感,自然会驱动无数家长选择向田雨岚那样,主动地“鸡娃”、主动卷入教育军备竞赛。


此等教育方式的荒诞性,对孩子天性的压迫,带来的巨大不幸福感,难道父母们都一点不警觉?当然不是。


“要么让孩子现在吃一阶段苦,要么让孩子将来吃一辈子苦。”在这样的两难选择面前,是无数中产父母的“身不由己”。




如果说田雨岚是当下教育系统中的资深player,米桃的父母,尤其是她的母亲,则是新晋player。


他们虽囿于经济条件而力有不逮,但主动参与“游戏”的那颗心,却是一样的。


原因无它,对无数像米桃这样的城市底层家庭而言,教育是他们能够实现阶层跃升几乎唯一的通道。何况,米桃那么有天赋,完全具备这样的逆袭条件。


米桃的父母,一个在城里摆水果摊,一个做钟点工。哪个月水果摊生意好点,能多个1000元的进账,都足以让一家人欢欣鼓舞半天。面对动辄数千,一年上万的补习费,他们犹豫再三,也还是决定要支付这个高昂的成本。


因为,身不由己,别无选择。好歹,对于社会资源匮乏的米桃一家而言,花钱能上补习班,至少是他们能够得着的“阶层晋升资源”。


对于这样的父母,你忍心指责什么吗?


我们能够理解终生致力于将农村女孩送进大学、对她们严格敲打的张桂梅老师,也就能理解米桃父母的选择。




剧中夏欢欢的父母南俪(宋佳饰演)与夏君山(佟大为饰演),是被动卷入“鸡娃游戏”的player,充满了无奈。


他们几乎就是那种传说中的理想型父母了。


他们自己受过很好的教育,都是高材生,有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崇尚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只给孩子报过兴趣班,不报补习班。


结果呢,在班里几乎个个同学都去上补习班的情况下,欢欢排名倒数,数学更只考了45分。


面对女儿欢欢的45分,南俪和夏君山依然是可以保持淡定的,还不断安慰她鼓励她;但欢欢自己不淡定了。



作为直接冲锋在“系统”第一线的人,欢欢所遭遇的来自“系统”的压力,是最直接也最残酷的。


成绩倒数让她在班里不断遭到同学的嘲笑与羞辱,更让她在新一届的班干部竞选中彻底踏空——因为,现在的同学也都很慕强,“都喜欢成绩好的”。


刚从农村转学来的米桃,正是靠着第一名的成绩,高票当选了班长。



在欢欢自己的强烈要求下,南俪和夏君山不得不想尽办法,把女儿送进最好的补习机构。



从淡定到不淡定,也许南俪和夏君山的角色塑造有过于理想化之嫌,但他们最终不得不被动卷入军备竞赛的身不由己,何尝不具代表性。



身在系统中的人,总是“身不由己”的。


父母是,孩子也是。颜子悠、米桃、夏欢欢,哪一个不是身不由己的被卷入?


甚至,老师和学校也是。问了几个做老师的朋友,像剧中张老师那么淡定的,恐怕是极个例。事实是,学生的分数,在通常情况下,会直接决定老师的收入、在学校的地位。我就有一位教师朋友,不得不被迫带了好几年的毕业班,就因为她带的学生考分高。当然,她的年终奖也会多好几万。


说白了,“身不由己”,实乃人生常态。但终究,决定我们最终成为谁的,是我们面对“身不由己”时的人生态度和选择。


虽然我认为《小舍得》有它的缺点,但我还是很认可它并未止于展示这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教育军备竞赛的荒诞性,它还拍出了一种对“身不由己”的持续抗争与反思。


就好像,剧中的南俪和夏君山虽然被动卷入了教育军备竞赛,但他们始终不曾放弃底线,也一直在努力与系统博弈,试图寻找到一条能够不以牺牲孩子快乐为代价的好成绩路径。(尽管,我不认为夏君山帮欢欢去上辅导班再“转喂”给她,会是个好的方式。好的学校教育,不该是以牺牲父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的。这不可能长久。)



终究,个体和系统,其实都是有希望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夏君山也出生于县城,起点并不高,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是靠他自己,但他身上几乎毫无“槽点”,堪称完美老公和完美父亲;比如南俪,她在高考前遭遇了父亲出轨另娶,却并没有变成一个彻底怀疑男人和婚姻、心内从此充满怨念的女人。


所以,人生的确是一场“身不由己”,但更是一场与“身不由己”的抗争。我认为,后者才是我们“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接纳那份“身不由己”。


说白了,田雨岚和米桃父母,也未尝不是一种抗争。他们所有的行为,最终指向的,还是试图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命运,不是吗?只不过,每个人的认识局限问题,这场“抗争”最终能够进行到哪个程度与维度,会因人而异。



我想,《小舍得》这样的电视剧,最大的价值,就是给所有人都提供了一面“镜子”。


最后想说,系统的改变的确非常难,人人都有理由“身不由己”,但“反身不由己”的持续抗争,才是生命最华彩的部分。那是我们生而为人,为自己所争取的自由和尊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