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十年,对有的人而言,晃晃悠悠就过去了,而另一些人却用这十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十年前,微信刚上线两个月,张小龙还不知道自己被上帝选中;十年前,28岁的张一鸣惨淡经营着九九房;十年前,在“百团大战”中,王兴已经没有几粒子弹了……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主要城市也视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选手,那么在过去十年,谁跑得快、变强了?又是谁原地踏步、落后了?
今天,我们聊聊中国城市十年风云榜。
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GDP十年增幅排名前十的主要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占了8座,它们分别是贵阳、合肥、昆明、西安、重庆、成都、郑州和武汉,另外两座则是福州和厦门。
前七座城市的GDP增幅在200%以上。其余的郑州、厦门、武汉,GDP增幅分别是198%、197%和186%,也非常接近200%了。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贵阳和合肥,GDP增幅分别达到了284%和272%。
贵阳喜提十年经济增幅的冠军,一部分原因是十年前贵阳的GDP总量还比较低(2010年只有1100多亿元),但根本原因还是两点,一是贵阳抓住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机遇,二是靠大量的投资。
说起贵州,除了2.4万亿市值的茅台,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的,贵阳就出生在贫困人口最多和地理条件最差的贵州省。
不过,恶劣却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贵阳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前几天刚去贵州考察,我从空中俯瞰喀斯特地貌,层峦叠嶂,深谷逶迤,光伏电板、大风车等电力设备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近几年来,贵州新能源产业增长突飞猛进。贵阳自然也凭借能源和气候的优势,一步步地实现从“经济洼地”向“中国数谷”的转变。
有一个事实,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挺吃惊的。今天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一个大数据中心或者大数据局,而全中国第一个建立省级大数据中心的,居然不是北上广深,而是地处偏僻的贵阳。
现在,贵阳已经成为了全球大数据基础服务基地和最大的大数据交易中心。苹果、高通、华为等大企业的大数据中心,纷纷建立在贵阳和它附近的贵安新区。据统计,贵阳的大数据关联企业已经突破4000家。
在“十三五”期间,贵阳数字经济增幅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增长值达到1600多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8.2%。从2015年起,贵阳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成为业界最具国际性和权威性的平台。
2019年数博会
贵阳是幸运的。它的幸运不仅体现在撞上了产业的风口,还抓住了国家扶贫的机会。
过去十年,贵州收到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超过2万亿元。大量的投资和基建项目涌入了贵州,贵阳自然成为主要受益人。比如在高铁方面,贵阳拥有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化天堑为通途。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成为了贵阳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近十年来,房地产投资占当地GDP比重的平均值是33.7%,位居全国第一。
贵阳极其依赖房地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许,下一个十年会给出答案。
排在第二的合肥,能冲到亚军的位置,也不是靠天上掉下来的运气。
有人质疑,合肥和成都、西安、济南这些城市一样走了捷径——扩容。确实,2010年,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分巢湖市,扩容后的合肥市面积从7085平方公里到11496平方公里,增加了近2/3。
扩大了“内存”固然能提速,但性能最终还是由CPU的好坏决定的。
有一次,我去合肥和当地官员交流。他们告诉我,多年来一直有关于合肥产业建构的争议。一派认为应该当个产业“接盘侠”,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转移。另一派提出了大胆的想法:“科技树”千万别点错了,合肥应该直接发展新兴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但是,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所谓“富贵险中求”,合肥决定赌上一把。
2007年,合肥市政府拿出近1/3的财政收入,引进当时连年亏损的京东方和它的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3年后,京东方成为中国面板龙头,并开始“反哺”合肥,先后在合肥建立生产线、智慧医院和智能化工厂,形成了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链。
合肥在首次“风险投资”中尝到了甜头,由此开启了十年逆天改命之路。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2019年,在蔚来汽车最危险的时刻,合肥国资在第二年向其注入战略投资70亿元。从目前账面来看,这笔风投带来的浮盈已经超过100亿元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合肥市政府通过产业引进和资本投入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高新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国家科学中心和三个国家实验室先后在合肥落户。显示面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这一类高新技术产业在合肥大量聚集。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转型,合肥显然是过去十年最显赫的样板。
再来看看GDP增长比较慢的十个主要城市。
在这份“落后者”名单上,绝大多数都是北方城市。东三省的三个省会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以及河北省会石家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赫然在榜。
另外还包括北方的一些沿海城市,比如直辖市天津、“钢铁之都”唐山,以及烟台和大连。
令人意外的是,广东省的佛山市居然也在榜单上,它是唯一上榜的南方城市。
在2010年,天津、佛山的GDP总量分别排在全国的第7和第11位。十年后的今天,它们分别排在了第11位和第17位。
佛山其实混得不差,它曾凭借“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经济,2019年成功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佛山和我也挺有缘,它的陶瓷产业非常发达,以盛产马桶闻名。另外,美的、海天味业、碧桂园、格兰仕等大型企业皆坐落于此。
但是,佛山的“散装”发展模式,也为其发展埋下隐患。
比如,在佛山,南海、顺德、禅城三个区拥有不同的车牌号码,甚至医保和社保都有独立的三套系统。
另外,富可敌市、GDP超过3000亿的顺德区,财政却直属广东省,这就导致了在万亿城市中,佛山财政收入排名倒数。
广东佛山:共享电动自行车坟场
所以,佛山“区强市弱”的特点,使得区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划,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
其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比如地铁)。其二,政府无法主导和推动有效投资,吸引不了利润高的企业。因此,高端制造业、CBD和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没能发展起来。
坚守传统制造业的佛山,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将面临种种阵痛。
“东北F4”(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的处境或许是最让人担忧的。
2010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的GDP还在全国30强之列。十年过去,2020年全国30强,东北地区只剩下大连这棵独苗。沈阳、长春的GDP排在全国30至40名之间,哈尔滨已经掉到了40名开外。
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重工业基地和面向东北亚的重要窗口。如果跟贵阳、合肥等城市相比,东北中心城市的各种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甚至科技实力并不落后,但是体制和思想的包袱,牢牢地束缚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特别从2013年起,东北地区常住人口7年净流出164万。而在人口出生率方面,东北三省再次垫底,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为0.5%、0.6%和0.64%,这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未来的中国,城市仍然是各种能量可以剧变的场所,我们始终相信奇迹的诞生,今日登高为王,明朝百花齐放。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新的五年甚至十年又展开在我们的面前,希望十年后频道还存在,我们仍然有机会讨论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经济的竞赛图。
十年后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会不会是今天的贵阳、合肥、郑州和西安?这个问题还需要东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思想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