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朴素的道理:“如果她能做一件事保证每个人都看到它,那就是禁止它!”
这是来自“轻拿轻放局”的第15局。
01
我在昨天的新闻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一头是江苏消保委发文,说从21部动画片里找出了1465个对孩子们有危险的镜头,80%的家长呼吁严控动画片尺度,号召动画分级。
上榜动画片包括《小猪佩奇》《小马宝莉》《迪迦奥特曼》《熊出没》《芭比梦幻屋冒险旅程》等。
一头是意大利文化部长宣布,废除有107年历史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宗教、道德、政治为由,决定一部电影生死的时代,彻底结束。
两边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是“分级”。
不同的是,“呼吁分级”在中文互联网上,颇有几分狼来了的气质。
网友渴望“分级”太久了,一度看到这两个字就高潮。
于是精准狙击情绪,隔三差五就会有某代表、某教授、某委员、某机构出来喊一嗓子,“我们分级吧”。
上个月那条#公开征集影视分级意见#的热搜,不也闹得首页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结果点开报道详情一看,分个屁的级,人家征集的意见是“设立未成年人频道、未成年人时段、未成年人专区”。
跟成年人脑子里那点小九九完全没关系。
反复来这么几次,大家也就学聪明了,此分级非彼分级,都散了吧。
好一点的结果是,网友破音支持,然后不了了之;
坏一点的结果是,网友破音支持,然后发现又有作品被打码、改词、下架。
就像这次,刚看完江苏家长用心良苦要“分级”,转头就刷到动漫里文身被P得一干二净。
这还不是在电视上播的呢。
那份以“保护每一个孩子”为标题的呼吁声明中,其实早就提到了这一点:“对‘不适宜’的内容常常是一刀切的删减。”
不是不知道这样的呼吁会带来什么样的落地。
只是没有很在乎。
“保护每一个孩子”的伟大使命,在发出这一声“呼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
02
还有一点十分有趣,每一次聊“分级”,哪怕是“伪分级”,也只限于少儿作品的领域。
众所周知,中国家长是全世界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家长。
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家孩子咬不动牛排,所以人类不该吃牛排。”
世上所有文艺作品的尺度,都应以中国家长心中认定的中国儿童的接受程度为标准。
对下一代汹涌澎湃的无私爱意,支撑着他们站在举报、呼吁、号召的肩膀上,致力于摁下国产文化作品,尤其是动画产业的每一次崛起。
从多年前抗议《虹猫蓝兔七侠传》暴力血腥。
到去年举报《菲梦少女》里的角色有红头发、黄头发。
再到孩子坠楼家长起诉《熊出没》里有跳窗情节。
外来客也一视同仁,《灌篮高手》聚众斗殴,小猪佩奇不该踩水坑,奥特曼打小怪兽是暴力血腥。
这次不是举报,是由机构牵头调研,发出了“声势浩大”的呼吁,正在等待相关部门的回响。
仔细研读那份“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的动画作品名单,跟这些年来从未断绝的家长举报,却没有什么不同。
这是“中国家长”的职业传统,一种代代相传的使命。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带头举报《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刘姓大V,同时批评了一连串动画片,奥特曼当时就已名列其中。
“奥特曼其实是个吃屎长大的蠢家伙,所以它遇到什么事情才只想到暴力。”
说来惭愧,作为看着“吃屎长大的奥特曼”长大的90后,我现在想起当年所有孩子为迪迦变成光的那一幕,还会眼眶一热。
就很疑惑,我明明吃的是光,充满力量的光,怎么老有大人觉得我吃屎了呢?
更想不通的是,曾经以为那是上一辈家长才会干的事,可如今做父母的已经是我的同龄人了。
明明一起看着奥特曼长的,他们却变成了当年最讨厌的那种、会让电视台停播某个节目的大人。
或许跟年龄、成长环境没有任何关系,“家长”这个身份才是天然的魔咒。
03
为什么中国家长这么爱跟动画片过不去?
江苏那场调研里提到一个关键细节:
“什么情况下会允许孩子看动画片?”
50.9%的家长选了“自己有其他事顾不过来孩子、课余闲暇的奖励”;45.6%的家长选了“孩子吵闹时,为分散其注意力”。
另一个问题“是否会留意动画里面人物的用语、动作”,43.9%说有时会,36.8%说基本不会。
同样是这一批家长,形成了“80%家长呼吁严控动画片尺度”的声量。
他们打入“危险”领域的动画片,也许自己都没有仔细看过。
保护孩子,教育孩子辨别是非、拒绝暴力,本来是家长的责任,但在观看动画片的场景中,这些家长大部分时候缺位了。
于是动画片从文娱消费产品摇身一变,成为重任在肩的真善美传播源泉。
爱子之心当然不应该被指责,但问题在于大人期待靠外力来为孩子建立一个真空无菌环境,而不是陪伴、引导成长。
我觉得我跟迪迦学会了相信光,跟虹猫学会了惩恶扬善,但家长看到“打架”就害怕我学坏;
小朋友凭借发色辨认动画角色,但家长打麻将的空隙里扭头一瞥,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头发,就认定这部动画片会诱导孩子染发。
世界危险太多,诱惑太多,一旦成为家长,就总是想提前看出潜在的问题,并永远解决它。
哪怕很多时候,它们其实没有问题。
拒绝反思自己是人性的弱点,在家长这个身份上,担心孩子的焦虑和自己没能避免的缺位,将这一弱点聚焦放大,并通过“举报动画片”这种行为,暴露在所有人眼前。
《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满天下去寻摸,有几个家长愿意承认孩子长歪是自己的错。
都是别人带坏的。
这个锅,金庸琼瑶背过,四大天王背过,偶像剧背过,男团女团背过。
作为最好捏的软柿子,这锅动画片一直背着。
动画片直接的受众——小孩子,没有成熟表达自己喜好的能力、权利。
就像当年举报虹猫蓝兔血腥的刘某强调过的那样:“反对(举报)者大多是和这个片子有利益关系的人。小孩子不算。”
既然我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反对者都其心可诛,而小孩的意见不必当真。
04
说实话,就这些乱七八糟新闻的密集程度,我都想不明白怎么还有人愿意干动漫这一行。
是享受扫雷一般的刺激吗?
但庞大的市场确实存在,尽管火一部就会被举报一部,还是会有无数人前赴后继,试图创造出一代人的回忆。
有人为了钱,有人为了梦。
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家长的另一个认知盲区:不是所有作品,都是拍给你家孩子看的。
不爱看,换台。有别人家孩子爱看。
总以为自己那点心声,就是全天下家长的心声,这是病。
更烦的是,这群人有一种奇怪的天赋,嗓门大,行动力强,尤其是在举报这种没成本的事情上。
十万孩子爱看的东西,只要有1个家长举报,就完蛋。
决定作品生死的,永远是少数人的意见。
等其他人反应过来表达相反意见的时候,就都成了刘某口中的“反对者大都跟这个片子有利益关系”。
可惜从前后十几年的重复表演来看,这个盲区是没指望补上了,女娲来了也补不上。
这次的事,搜狐新闻在评论里写道:“家长也得尽职尽责,不能因为个别家长有了不负责任的'病',就让全社会跟着吃'药'。”
但哪次的结局不是全社会一起吃药啊。
甚至举报反馈结果显示没病,都得吃药。
《虹猫蓝兔七侠传》被举报,立刻下架,哪怕后来重审证明了没问题;
《菲梦少女》被举报,湖南广电回复函里明白写着“经审核没有导向方面问题,是一部传达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的正能量的作品”,仍然被光速下架。
凡举报,必处理。
我们不仅有全世界最关心爱护儿童的家长,还有全世界最关心爱护举报者的举报机制。
后者或许比前者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