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朱晓录,原文标题:《张一鸣强烈推荐的“当下的力量”和“平常心”到底是什么?》,题图来自:unsplash
昨天字节跳动迎来了九周年庆,创始人张一鸣在演讲中,除了回顾过去一年的业务进展,还谈到了许多他对于“当下的力量”的思考。
什么是当下的力量?
张一鸣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在生活中,不算特别有规律,也不算特别有纪律性,经常看手机,听音乐、看头条、刷抖音西瓜,跟外界传说的不大一样。有时候晚上计划做一个工作,但后来被西瓜上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了,看了很久。睡前又有点懊恼,诶,我要做的事情没有做,然后报复性地工作一会儿,但又导致晚睡(我真心觉得睡眠很重要),第二天重要会议上精神很不好。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是赶紧去休息。我现在虽然还经常没计划,但是至少发现太迟了,不懊恼,马上去睡了。”
张一鸣谈到,所有的消极心理都是对当下的否定,不安、焦虑、紧张、压力、忧虑——一切的恐惧都因过于关注未来;愧疚、遗憾、怨恨、委屈、悲伤、苦涩——一切的不宽恕都因过分关注过去。
人们用太多时间去忧虑未来和纠结过去,却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其实关注当下的感受,当下的判断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曾在《理念世界》课程中提到,临在当下既是一种启迪灵感,探寻使命的方法,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状态,还是一种时刻追问人生意义的态度。
那么,临在当下是一种什么状态?当下的力量有多强大?如果当下的力量是解决焦虑的出路,到底应该如何连接当下的力量?
我们从很多人都在面对的意义危机开始谈起。
一、连接源头
当手机只有1%电量,出现红色数字时,我们会变得非常恐慌,会急急忙忙地找电源充电。
人生也是一样。很多人看似急急忙忙地工作、生活,每天上班忙着赶紧到公司打卡,千万别迟到扣工资;八小时下班后,忙着回到家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赚够钱,去享受退休生活。
但是这种表面的忙碌背后是意义的缺失。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忙碌?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心安何处?
有多少人能回答这些看似简单的对意义的追问?
如果找不到意义,即便能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人的整个状态也像快断电的电池,变得麻木不仁,过得像行尸走肉一般。
反之,如果工作的意义解决了,人生的意义解决了,其实大部分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找到意义的源头,并与之连接。就像把手机跟电源线插上,源源不断的电流进来,我们立刻就安心踏实了。
我们如何在生命里找到一种确定性,连接到意义的源头?
通往源头的路有千万条,有一条路很通用,那就是“临在当下”。
讲个小故事。有一个禅师开悟了,徒弟问他:大师你开悟之前是什么状态,开悟之后什么状态?
大师说我开悟前砍柴担水,开悟后砍柴担水,小和尚一听心想这算什么开悟?
大师说,我开悟前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砍柴,开悟以后,我砍柴的时候想着砍柴,担水的时候想着担水。
这就是“临在当下”的状态,就是临在于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No Mind”,也就是“无念”的状态。
请你想一下,什么叫过去?过去是你此时此刻的回忆,也就是说,你只能直接感触到此时此刻对过去的回忆,根本无法直接感受到过去。什么叫未来?未来是你此时此刻的想象,所以未来也发生在此时此刻,发生在当下。
但是,在我们心中,通常都把过去和未来看得很重,恰恰没有当下。当下通常被我们当做未来的一块踏脚石,是实现未来目标的工具和过程。
有多人陷入了不断追求未来的轮回?高中的时候认为考上好大学就幸福了;但上大学后发现,大城市如此繁华,但没钱,认为工作赚钱了就会幸福;工作后却遇到一个糟糕的老板,觉得当了老板,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幸福了,所以就去创业;创业后发现,原来比打工还苦,等到公司上市就幸福了;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有几个上市公司的老板是幸福的?每个人都被公司绑架了,开始想:什么时候把公司卖掉,我就幸福了......
今天我们基本上都在时间的水平线上奔跑,追求更多更快,几乎很少有人告诉你,真正的力量不在未来,而在当下。
二、90度革命
如何把自己拉回当下?我们需要一场90度革命。
世界建构在时间之上,时间的水平线是向后的,但生命还有一个角度是垂直向下的,沿着这个方向追寻就像经过一道窄门。
乔达摩进过这扇门,他发现时间之间是有缝的,他把这道缝称为“当下”。如果你能临在当下,这个缝会越来越宽,最后跟源头合一。
时间是向后的,当下是向下的,时间之上是有时空的现象世界,时间之下是没有时空的源头世界。
巧的是,“当下”的英文present,还有一个意思是“礼物”。这个礼物有什么用呢?它是能帮我们穿透时间禁锢的唯一切入点。
可以做一个隐喻,如何穿越两个宇宙?通过虫洞。
如何穿越现象世界,到达源头?通过当下。
但可惜的是所有人要么活在过去,要么活在未来,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当下这个窄门的存在。
把人生的方向从向后折90度转为向下,超越时间的禁锢,李善友教授称之为90度革命。
90度革命要求你集中于此时、此地、此事,忘掉过去,忘掉未来。此时连接上源头,你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张一鸣提到一部叫Free Solo(《徒手攀岩》)的纪录片。主角不带任何保护措施,徒手攀上了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
没有一件事比徒手攀岩更能体现临在当下的状态了。徒手攀岩时,你不能想昨天干啥了,不能想攀岩后就出名了、有钱了,甚至连前一个动作也不能想,全部精力必须在当下这个动作上,把它当做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只要这个动作做错了,命就没了。而且徒手攀岩时你不能紧张、焦虑,不能过度思考,否则就会过度消耗。攀岩者的每一步都踩在死神边上,我们有时候都不敢看,但他自己的状态非常潇洒,跟跳舞一样。
因此,在临在当下的状态中,工作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时候,想着通过这份工作赚一笔钱,然后退休去享受生活。
心不是宁静的,而是喧嚣的。
三、本自具足
面对喧嚣,张一鸣提到了“平常心”:
“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较放松,内心没有扭曲,观察事物细腻,实事求是,比较有耐心。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时候,人在没有偏执或者杂念的情况下,都能够有很好的判断,有个说法是 “本自具足”,保持平常心才能做出非常之事。”
什么是本自具足?
说的是智慧本来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状态。
那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它呢?
因为它被我们的思维、情绪、潜意识等给遮蔽住了。如果我们能去除这些,就会看到智慧不是增加什么,而是减少什么。正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个状态。
李善友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思想就像云一样,而智慧是云背后的天空,当我们看不到太阳的时候,并不是太阳消失了,而是云把太阳遮住了。当云彩散开时,自然就能看到天空和太阳。天空和太阳是一直存在的,我们看不到阳光奔洒下来,才是偶然状态。
如果能临在当下,就能超越思维,产生“灵感”,我们通常把灵感理解成思想里的灵光乍现,突然有了个好主意,然后冒出来。
错了,灵感其实是一种正常状态,只不过被遮蔽住了。如果你能去除那些遮蔽物,让它流出来,那才是最美妙的一种意识状态,李善友教授称之为“灵感流淌”。
电影《海上钢琴师》最能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主人公“1900”几乎每一首曲子都是即兴创作的,他本来是乐队的一员,每次表演前乐队指挥都会跟他说,今天正常弹一下。但每次弹到最后,1900就开始飘了,其他乐队成员跟不上,只好停下来像观众一样看他表演。
他是怎么创作的?影片中提到,他坐在钢琴前时,从未有过任何迟疑,好像琴键在那等着他按下去,其实这些音符早就在他脑海中形成了。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主人公在一所大学里教修辞学,布置了一个题目,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班里有个女生才华平平,她想写一篇关于美国的文章,写不出来,向老师求教。老师说,题目太大了,你不要用500字写美国,你可以用500字写一下我们的城市。
那个学生还是没写出来,老师说你再缩小一点,把学校门口的街道写出来。女学生还是愁眉苦脸,写不出来。老师急了,让她写学校对面的歌剧院,女同学还是写不出来。
老师实在太愤怒了,亲自把她领到歌剧院对面,让她从歌剧院正面墙壁左边最下面的第一块砖开始写。
结果到了第二天,这个学生带来的不是一篇500字的文章,而是一篇5000字的文章。
因此,灵感不是天才独有的,而是人人本自具足。灵感流淌,也不是灵光乍现的偶然态,而是默认的正常态。去除思维的遮蔽,就能让灵感,如泉水般流淌出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灵感流淌的状态,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美好的体验,是什么样的?
越能觉知自己灵感流淌的时刻,越能加深这种能力。
四、与你的事合二为一
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临在当下”呢?
稻盛和夫讲的一句话特别棒:“如果你用超越的视野来看待工作,工作就是修行。”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要找到一条属于你的路,有心的路就可以了。
在你的生活里,如果去掉睡觉的时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与其把工作跟你的生活二分,莫不如打破二元对立,将自己与工作合二为一。
小野二郎就是一个将自己与工作融为一体的人。他是一个做寿司的人,成为了“寿司之神”。如果单纯从事业来讲,小野二郎做的事太小了,他就开了那么一个小店,没有开连锁,也没有上市,你说他能赚很多钱吗?不可能的。
但他就是做这件事,却做到了极致,连日本首相和美国总统都去他店里吃饭。他的店很特别,只卖寿司,你想喝酒,想吃其他零食之类的都没有。切口小到无以复加。
小野二郎在一个纪录片里说,我梦里都在捏寿司,还远没到巅峰呢。这就是跟源头连上的那种状态,享受其中的快乐。你可能会觉得他那么大岁数了,还天天上班,亲自捏寿司,多累多辛苦啊,干嘛不退休享受好日子。可小野二郎觉得,我就在享受啊,这是我最好的享受,比我出去玩,去旅游,去休息享受得多。
他捏寿司时的眼神,跟在庙里的修行者其实没有区别。只要临在当下,用心捏好每一个寿司,就是修行。
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可能认为,我现在做的事不是我喜欢的,不是我擅长的,好像也没什么意义感,我要去寻找一件我喜欢、我擅长并且有意义的事,然后再将心注入。大家最焦虑的就是到哪里去寻找呢?
我们通常认为意义就是做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多,显得你很成功。比如把钱作为KPI,收入越高好像就越成功。
其实,成功的本质只是比较,而且是跟他人比较,这从来不会给你带来意义,因为你一旦获得了一点点成功,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意义,又需要设立一个新目标,再去跟别人比。
只要在水平线上,意义就是虚幻的。
真正的意义是垂直下来,不在于你所做的事,而是你做事的状态。击穿阈值后,从源头流经你的东西叫意义,它超越你做的事情,超越思想,甚至超越你的人生。
也就是说,“Being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做事的状态比做的事本身更重要)”。我们从“doing”中不会获得意义,是我们如何“doing”的那个状态,也就是“being”能够产生意义。
所以,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
《新世界》这本书里有句话说:任何与他所做之事合一的人,就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些人对于其他人的影响,远超过他们提供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临在当下,李善友教授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
很多外企都有“多线程运作训练”,以为这样才有效率,其实极傻。
还有今天日益流行的碎片化学习,也是极糟糕的事,这个状态保持得越多,就越容易丧失深度阅读的能力。
大家想一下,你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早晨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空闲时候你在干什么?
你把所有的日程都填满了。
所以,要把你的大片时间空出来,一次只做一件事,把能量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慢慢形成习惯。
第二,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通常我们不会把自己做的那件事当作目的,比如,学习一门课是为了用到工作上,你做的任何事都是“for something else(为别的事而做)”,这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当下。
所以,回到你做的事情上来,把它当做目的。当你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时候,时间指向未来的箭头就被切断了。
第三,爱上你做的事。
爱上你做的事情背后,你就跟这件事合二为一了,打破了二元对立。如果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那么这件事将会获得自由,获得某种主体性。这样,你创造的作品就会成为你的灵魂伴侣。
这时,你做的事自然就会有品质在里面,这种品质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被称为“良质”,而且“如果你能倾听良质的指引,悄悄地遵循它,心无旁骛,就能使得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
所以,艺术不仅是绘画、音乐等,做什么事都可以是艺术。源头有很多特性,其中一个特性就是“美”,还有个特性就是“好”,就像柏拉图说的,是美使事物变得美好起来。这个美是“一”,是美赋予了事物以美好,美就是“良质”。
五、工作即使命
很多人不享受自己的工作,总希望别人给他KPI,其实太傻了。
当年柏拉图问了个问题,《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继续用他的问题来问,印在书的封面上: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需要问别人吗?你自己不知道吗?
其实我们自己是知道的,然后找到它的韵律,跟其同频共振,这就是艺术。
良质就会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你想去改变世界,不要去改变别人,改变自己就行了。
这样,就赋予了你所做的事情以生命,也就是凯文·凯利所说的“失控”,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让你所做事走出控制,自己做主。
这时,你就“临在当下”,然后要做的事就只有一个——等待。
等待什么呢?
等待你的作品最终把你和源头连接起来的那个时刻。
如果那个时刻不来,也完全没问题,你的一生已经足够美好了。
如果那个时刻来到,就是使命涌现的状态。
使命涌现出来后,你就要去做点更大的事了。
《新世界》里有句话特别棒:享受你的工作的同时,加上一个大目标。有一天,他们突然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通常与他们正在做的,或是喜欢做的事情有一定关系,但规模要宏大得多。
使命来到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这就是我的使命了,因为你有极大的笃定感、确定感、力量感。
你把遮蔽你的东西拿掉,就是你了。而且,人人都有使命,源头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光。你的使命是什么呢?创造一件美好的作品,就是你实现使命的载体。
所以,发现并实现你的使命,就是你人生的意义和目的。除此以外的事情都太小了,你的焦虑、烦躁、痛苦都不值一提。
有一对老头、老太太在一起有六七十年了,人们都说好幸福啊,就问老太太,你老公对你特别好吧?老太太说,好什么好,他一身缺点,就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别人很惊讶,接着问,那你们这一辈子是怎么过来的?老太太回答,我老头也有优点,只有一个,但像太阳那么大,太阳出来的时候,星星就都没了。
如果你眼睛总是看着星星,那就是无穷无尽的,灭了这个还会产生另一个,办法只有一个——太阳升起来。太阳来了,星星就全没了。太阳是力量和智慧,也就是那个使命,有了使命,你就能照耀自己,成为一束光。
你把自己点亮了,别人也会看到你可以点亮自己,也会去把自己点亮。
所以真正美好的是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
其实你的使命可能已经在起作用了,你可以回顾一下一生中会有一些固定的模式,比如你喜欢或者擅长的事,背后的推动力量就是使命。
就像乔布斯所说,原来有很多点,你回过头来看时连成线了。那些点不是偶然的,每个点的出现及线的完成都是使命在起作用,尽管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使命,但却能从迹象里去找。找到那个节奏,那种韵律,然后往前走,最终就会有你跟使命合一的状态。
当你有了使命后,巨大的确定感就出来了,最后人生就是这样一句话:君子知名而信之也,为所当为。
正如李善友教授所说:
“人的本质是创造者,你的使命就是创造出一件美好作品。”
可能你走着走着就忘记自己的天赋和使命,或者被某些外界的眼光所遮蔽,乃至于听到那些伟大的创造者的故事时,你觉得与自己无关。这才是悲剧所在。
如果我们把这个顺序倒转,告诉自己,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不是特别的人,也是正常人,只要是正常人都应该有使命,会创造,如同我们一样。
对于我们每一个,从平凡、苦难、绝望中走出来的人来说,这个声音会带给我们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它提醒你,你的本质是一个创造者,你的作品就是你给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朱晓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