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高一然,编辑:酒鬼,原文标题:《脱了吧,你应该有件“不高兴”的衣服》,头图来自:《穿普拉达的女王》
我的室友是一位律师,打开她的衣柜,你会看到清一色地白衬衫和黑裤子。但最近,她忽然迷恋上了“荧光绿”。
是这么“绿”:
这么“绿”:
亮瞎我双眼,且夜里会反光的“绿”:
她说,她最近有点抑郁,穿这种荧光色会让她感觉“更有活力一点”。“像一个信号灯走来走去,总比像一片乌云飘来飘去要好吧。”
说起来,我室友不是第一个用“穿衣服”来抵抗负面情绪的人。
每个人的衣柜里,大概都会有那么一两件“说不上哪里好,但穿上就幸福不少”的衣服。
英国时尚杂志Esquire的一篇文章里,时尚总监Charlie Teasdale将这种衣服命名为sad wear——
在我们sad的时候能让我们感觉好一点的wear。
它无关品牌,无关款式,可以非常时髦、古怪,也可以非常老土、随意,总之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能让你感到舒适”。
比如总监就会穿一套“小说超市 - Novel Mart”品牌的连帽衫,这些连帽衫设计非常朴实,很有学院风格,但它们在原本应该印上“XX大学”的胸口,印上了各种酒水、菜肴的名字。
Charlie说:我的黑胡椒起司帽衫(Cacio e Pepe Hoody)让我非常舒适,它是对意大利经典菜肴的致敬,而且体现出了现代男装又很“傻”、又很“酷”的风格。
而他的编辑 Murray Clark,则会选择一套莱赛尔纤维睡衣。
“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耳朵来说,这种莱赛尔纤维真的非常非常友好,它是一种非常非常柔软的、由溶解浆料制成的人造纤维。”——Murray认为这种舒适的体验是他在辛苦工作的同时所应得的。
总之,sad wear的概念,正是起源于这个疫情隔离期间的编辑部,他们用穿上一件“最舒适的”衣服,来抵抗隔离生活的无聊、乏味和抑郁。
你可能会怀疑,换一件衣服就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吗?心理研究表明,在抑郁的时候,穿上它们的确能让我们的心情好一点。
一、sad wear为什么能改变情绪?
Caroline Adams Miller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生,也是《创造你最好的生活》一书的作者,她引用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衣服对情绪的作用。
Caroline认为,穿着可以比喻成一种有意识改变我们情绪的自我干预,这种干预是从三个层面出发的:
1. 通过穿着唤起积极的感觉
一些比较随意的家居服是很多人sad wear的首选,因为这些衣服更容易让人感到舒适、放松、自然、无压力……
Justin Bieber夫妇的日常穿着,被认为是sad wear的典型代表(出门、在家、躺着都不用换衣服的那种)。
《美少女的谎言》主演Lucy Hale会选择毛茸茸的外套和拖鞋,把自己整个裹起来。
当然,不是家居服就等同于舒适,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2. 他人的积极反应
过去的2020年,随着人们习惯了减少出门,人们对穿着的喜好正在转变。
CNN时尚主编Fiona在总结2020年时尚趋势时,使用了“功能性”和“舒适性”这样的词汇。
这种时尚趋势意味着,如果你穿上一套简洁、舒适的sad wear,可能会获得身边朋友更积极的关注,以及社交平台上更多的“赞”。
3. 让自己想起积极的经历
Alastair Tombs博士曾经做了一项研究,他通过采访30位女性发现,当我们穿着衣服时,与衣服相关的记忆或者情绪,会引发好的或者坏的感觉。
当然,据简单心理某位男编辑分享,他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我有几件衣服是只有上班才穿过的,虽然也不是什么正经的款式,但穿上就会觉得身体和心情同时变沉重。”
相反,如果发生了一些令人舒适的事情,比如周末瘫在沙发上滚来滚去,看着电视吃着水果,那么再次穿上这件衣服,你就会感觉到“慵懒”和“舒适”。
Alastair Tombs博士是昆士兰大学研究小组的一员,他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我们如何利用衣服来增强、表达或隐藏我们的情绪。
他们发现,衣服的色彩对我们的情绪同样产生影响:
我们把重要的情感寄托在衣服上,而颜色是我们表达这些情感最有力的方式之一。
“很多人都会谈论用衣服改变他们的情绪,如果他们感觉不舒服,就会穿上让自己明亮起来的衣服。”
这或许就是sad wear的作用。
除此之外,行为心理学家Carolyn Mair也对衣服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缺乏控制感是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之一。
而为自己选择穿什么样的sad wear,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掌控感。
二、穿什么,就成为什么,We become what we wear
衣服不仅改善和影响我们的情绪,还对我们穿着之后的认知、行为和社会互动有很大的作用。
正如发展心理学教授Karen Pine说:“我们所穿着的衣服,不仅代表着现在的我们,更是代表着将来的我们。”
许多心理学家在探索:“衣服”和“自我”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1. 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工具
Alison Guy和Maura Banim以15位女性为样本,通过日记和访谈的形式,研究女性穿着与她们的自我认识。
他们发现,女性通过服饰来形成积极的自我投射,尤其是穿着她们喜欢的衣服,能够帮助她们弥补实际形象与“想要的自我”之间的差距。
我们通过衣服成为“想成为的女人”,同时避免成为“害怕会成为的女人”。
女性持续地、动态地利用衣服来认识自我,并享受这一过程。
2. 自我价值:对穿戴者行为的影响
西北大学教授Adam Galinsky及其同事做了一项实验,参与实验的三组人,每个人都有一件白大褂。第一组人被告知那是医生的衣服,第二组人被告知那是画家的衣服,第三组人只看到白大褂但不穿。
结果显示,第一组人在完成实验任务时表现得更加敏锐,注意力也更高,因为他们无意识地采用了医生的典型品质,比如专注的态度。
这一过程被称为“穿衣认知”,Adam Galinsky将其描述为“衣服对个人心理过程的系统性影响”。
3. 自我表达: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衣服是一种“社交语言”。
临床心理学家Jennifer Baumgartner,同时也是《穿什么就是什么:衣着暴露了什么》的作者,她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们在张嘴之前,就已经向对方发出了自己是谁的信号。这些非语言线索,比如我们穿什么,为什么穿,以及我们如何穿,都很有意义。”
现在,年轻人通过衣服进行自我表达已经变得越来越直接,比如在T恤或者卫衣上印上特别的文字、表情和符号。
他们甚至会把“F***ing World”穿在身上,表达对生活的不满和戏谑。
三、打造“快乐衣橱”的10条规则
所以,衣服如此重要,我们可以怎样“塑造”它们?
个人造型师Annalisa Armitage的建议是:放下那些让你联想到糟糕时期或情绪的衣服,这一点很重要。
“当女性打开衣柜,发现里面有自己不喜欢、不合身的衣服时,这种消极情绪马上就会打到她们的脸上。”
Annalisa就此提出了happy wardrobe(快乐衣橱)的概念。
一个快乐的衣橱,应该遵循以下使用规则:
从衣柜里拿出那些让你产生负面联想的东西。
把不合身的衣服捐赠出去,让别人去享受它们。
整理你的衣柜,频率在每年2次至每季度1次之间。
穿合身且手感良好的衣服,如羊绒、棉或羊毛丝绸混纺的衣服。
尝试着去避免单品消费,增加套装消费,如此一来你的穿搭就会和谐多了。
不要买那些“超出你舒适区”的衣服:你很有可能不会穿它,或者即使穿了也会感到尴尬。
用独一无二的配饰让衣服闪闪发光:可以是项链,甚至高跟鞋。
了解哪些颜色和剪裁适合你。
强调你的优点,淡化你不喜欢的地方。
学会不做自己的批评者。
我最近在 ins 上关注到一个博主。
她叫Danielle Armstrong,来自悉尼,多年来饱受抑郁症折磨,她把“每天穿得有趣、鲜艳”作为自己的使命,并把自己的穿搭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她说:“我开始发照片,并贴上 #Beat The BlackDog In Style# 的标签,因为我意识到穿这些衣服让我感觉良好,这成了我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从每天的穿着中积攒心理能量,这是我在Danielle的照片中所感受到的。
当我们发自真心地爱自己的身体,像认出“情人”一样为它找到合适的衣服,像照顾“婴儿”一样考虑它的体感和舒适,我们从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和愉悦。
而正是这样一些再细小不过的愉悦感,成为了我们在未来击碎一切“不高兴”的力量。
生活本身复杂多变,情绪的起起落落更是无迹可寻。
从今天开始思考“明天穿什么”?
或许是我们对自己所能实现的、最直接的温柔。
参考资料:
Esquire:The Mood Board: Be Happy, Embrace Sadwear
Medium:The Power of Clothes: What you wear affects your emotions and attitudes
Howler Magazine:Clothes Affects Your Mood,Attitude And Confidenc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Fashion and mood: How clothes affect your emotions
Guy A, Banim M: Personal collections: women’s clothing use and identity.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000, 9 (3): 313-327.
Adam H, Galinsky AD: Enclothed 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2, 48 (4): 918-92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简单心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