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爱到艺术展打卡拍照,中国美术馆馆长认同!但市民希望管管“霸照”




  “不要被网红这个词绕进去了,拍出美美的照片,作品被打卡可以广泛传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网红打卡”的开放态度日前在网上引起关注,在他看来,观众能到博物馆、美术馆拍照本身是好事情,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起点,“博物馆、美术馆应引导大众爱看展览、看懂展览。”

   记者走访上海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了解到,绝大多数场馆对参观者拍照持开放态度:只要遵循场馆要求,不开闪光灯、不影响其他人即可。

   “展览允许拍照是好事,但占住展品最佳拍摄位置一直拍照就不好了。”一些市民希望,馆方应加强对长时间霸占展品拍摄的行为加强管理。

  

  到博物馆、美术馆拍照打卡受到不少人欢迎

   博物馆、美术馆为何成“网红”新宠?

  “19日‘安藤忠雄’展,有买好票去拍照打卡的没?”打开一款社交软件,3月19日将在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的“安藤忠雄中国首展”热度颇高。在这款软件里能找到不少网友晒出在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打卡”的现场照片,还有粉丝颇多的“网红”分享展览上拍照的“最佳角度”甚至服装搭配。

  从奢侈品店到网红餐厅,博物馆、美术馆为何成了“网红”们的新宠?

  “博物馆、美术馆本身建筑都很美,而且展览非常注重布光,拍照‘出片率’很高。”经常和一些“网红”合作的摄影师林先生告诉记者,比如徐汇滨江的多家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模式、内部空间以及布光,容易拍出好照片。

  

  有网友在小红书上晒照称艺术展“很好拍照”

  “打卡网红餐厅之类大家都腻了,而且有一些餐厅、咖啡馆跟网红有商务合作,网友消费了反而有上当的感觉。”热衷在网上分享各类“打卡照”的朱小姐表示,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相比之下“高大上”多了:“在艺术展上打卡拍照,是自我品味的展示。”

  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当代艺术中一些作品本来就要吸引参观者“打卡拍照”参与其中,并靠参观者现场拍照“出圈”:“比如teamlab的作品,就是要观众沉浸其中,他们拍出的照片能吸引更多参观者。”

  还有些场馆的工作人员颇赞赏“网红”的创造力:“他们拍摄照片的角度,是我们长期工作在其中都没发现的美。场馆应该和观众更多互动,深入发掘价值。”

  大多数场馆允许“有规则地拍照”

  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对于“打卡拍照”怎么规定?记者走访发现,绝大多数场馆持包容态度。

  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前会根据正在进行的展览设置相应的提示图标,绝大多数展览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参观过博物馆的都知道,闪光灯会导致文物老化。”参观者董小姐告诉记者,她和朋友前来都会遵守每个展厅的规定。“比如之前唐招提寺展上的东山魁夷隔扇画就不能拍照。去年夏天的江南文化艺术展,我和朋友特意穿汉服来的,和很多江南文物合了影。”

  

  许多博物馆允许拍摄但不能开闪光灯

  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超高的空间和错综复杂的光影更是不少观众和“网红”们的至爱。正在举行的艺术家李姝睿个展上,不断有参观者以颜色丰富的作品为背景摆出各种造型。此前路易丝·布尔乔亚展览上,硕大的蜘蛛身体下更是成为“网红”们打卡的必到之处。只要不触及展品,工作人员并不会打断参观者拍照。

  同样受到“网红”和市民青睐“打卡”的还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从室内大型阶梯到室外看得见“大烟囱”和黄浦江的露台,都有参观者在拍照。正在举行的“M/M上海制造”展,从地面到半空色彩缤纷的展品也引得观众拍照。记者在现场也看到,拍照的参观者还会相互谦让,让彼此拍照时背景里尽量只有艺术品。

  市民建议要管“霸照”行为

  不过,并不是所有博物馆、美术馆的“打卡拍照”行为都受欢迎。延安西路上一家艺廊,日前就明确发出公告,可以拍摄展品,但参观者不能在空间里拍摄自己的照片。据艺廊的工作人员介绍,因为该艺廊在网上颇具知名度,不少“网红”团队前来拍摄个人写真照,一拍就是半天,干扰其他参观者。

  “有些热门展览上,甚至有‘网红’拉着行李箱来拍照,占到好的拍摄点,就一套一套地换衣服。”市民唐女士记得2019年在西岸艺术中心举行的香奈儿展和复星艺术中心举行的蒂芙尼展上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香奈儿展上本不宽敞的帷幕通道,被“网红”团队占据拍照;仿造蒂芙尼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旋转门处,有人来回19次模仿“出门”拍照。

  “有些‘网红’拍照是穿着即将上市的衣服拍宣传照。”唐女士曾看到有“网红”用艺术展上的照片作为网店的商品图。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除展品本身之外,布展同样是创作,将他人的付出用作商业用途,有侵权之嫌。

  “博物馆、美术馆允许参观者拍照是好事,但同时也要对‘霸照’行为进行管理。”记者走访中,不少市民都希望,对那些在展览中长时间霸占某件展品或占据部分布展设计拍照的“网红”,工作人员应引导、提醒甚至制止:“无论如何,展览最重要的是‘看’而不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