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初,是女导演的时代。

先是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获得高票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紧接着是3月1日,赵婷凭借《无依之地》获得美国第7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裔女导演。



▲图片来自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一时间,赵婷这个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一夜走红。

不过相比于国外的竞相报道,国内的报道要冷清很多,以至于不少网民都在抱不平,这样为国争光的事情,为什么大家反应平平。

更有不少人问,赵婷是谁?凭什么她得了奖,我要与有荣焉?

1

赵婷是谁?

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略微知道一点的,也就知道她是宋丹丹的继女。

和《你好李焕英》中王琴的女儿在美国学导演一样,赵婷曾在16岁时远赴英国留学,后到美国学导演。



只是赵婷取得的成就可比王琴女儿的“每月8万”要大多了,凭借导演的一部《无依之地》斩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图片来自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金球奖素有奥斯卡风向标之称,在美国乃至全球影视界都很有含金量。

对这个消息,台湾“中央社”马上给予报道,称赵婷成为继李安后第二位拿下金球奖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也是首位获该奖肯定的亚洲女导演。



得奖本是好事,可是接着,味道似乎有点不太对了。

先是BBC报道,随着赵婷在金球奖创造历史,世界各地的亚裔纷纷回应以“高兴的泪水”。

然后又说很多亚裔在网上称赞她“是对年轻亚洲女性的巨大鼓舞”。



紧接着又指责赵婷在中国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中国网友纷纷表示,这谁啊?我不关注反而成我的错了?

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得了奖,我就要与有荣焉?她是中国人吗?

然后新京报、财新就开始了集中的报道、推送,还居然报道成了“中国人获得美国奖”,一副“我骄傲”的样子。



比如某京报 ,上来就说“中国导演赵婷”。



还有《南方人物周刊》也是直接认定“中国导演赵婷”。而更进一步称“首位荣获金球导演奖的中国和亚裔女性”。



赵婷是中国人吗?官方资料倒没有明确说明,介绍时只是以“出生在北京,高中时到伦敦上学”这样一句模糊的表述一笔带过。

但很多网友在网上扒出了一些资料。

《纽约时报》对于赵婷的国籍定义,其中明明晃晃的写着“亚裔美国人”,而不是亚裔导演。



▲图片来自豆瓣

而且,赵婷在2020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自己说过“美国是我的祖国”。



▲图片来自豆瓣

很快,又有网友扒出了更大黑料。

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赵婷说:

“那时候我还在中国,一个充满了谎言的地方”“你会觉得你永远出不去(在中国),小时候的我得到的很多信息都是谎言,对我的家庭和背景来讲,我是很叛逆的。到了英国后,我重新学习了我的历史。在一所文科大学学习政治学是我能够分辨出哪些是真实的。”



▲图片来自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友们震惊了。

赵婷出身在一个大富之家,又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喜剧演员做继母,生活水平在同龄孩子中间可以说是在金字塔尖。

可是在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女孩眼中,中国到处都是谎言?

更诡异的是,有网友发现,在2021年1月,赵婷的这段采访突然被修改了!一些抹黑中国的话突然不见了!



还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页上还标明了该网页发表后曾经修改过。

而采访文章也是有不少网站转载过的,修改者不可能改掉所有文章的内容。

谁闲着没事会去改7年前的报道?

真相只有一个:大家都懂。

原因也很简单,就在4月,《无依之地》将在中国上映!



很显然,赵婷知道这个报道会得罪中国观众,生怕影响票房,于是提前毁灭证据。

敢情,赵婷在美国就是“中国是个遍地谎Y的地方,我去了英国才知道真相。”

需要中国票房了就“我是第一个获得金球奖的中国女导演!你们都要与有荣焉!我没说过辱华的话”。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啊。

中国到底是遍地谎Y还是遍地¥啊?

就这样一个人,凭什么让中国人“与有荣焉”?



更何况,这件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接受了西方电影学院的系统教育,拍摄一部美国人主演的美国故事,然后拿了一个符合西方主流审美的奖。

她的电影项目和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有一毛钱的关系么?中国人也很难从这部美国电影里寻找到什么共情。



就这样一部电影,凭什么让中国人“与有荣焉”?

就算她得了奥斯卡奖,中国人稀罕么?

2

中国人并不稀罕奥斯卡奖,但是有个群体非常稀罕:中国上一代导演。

说起中国电影在世界获奖,不能不提上一代中国导演,因为这是最热衷于把电影送到国外去拿奖的群体。

他们关注于获奖带来的个人名气,而不在乎惨淡的票房。



上一代导演,他们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

严格来讲,他们对中国电影业是有贡献的。

他们在90年代激活了沉睡的观影人群、开启21世纪中国电影大发展;

他们开创了中国商业大片;

他们尝试国际合作、帮助落后的中国电影打开了世界视角;

他们对推进电影工业化也做出了努力。

但是他们自身也同样有巨大的问题。

过于渴望西方的认可。



严格来说,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当时,中国的大门刚刚打开,在科学和艺术上大力地吸收西方文化,顺带也把对西方的崇拜建立了起来。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西方的就是好的,西方认可的就是好的。

什么是好电影?拿了西方奖项的才是好电影!

而西方的评委喜欢什么电影?

在后殖民语境的视域中,西方评委喜欢的是:禁忌的性,愚昧落后的制度,以及封闭中如蛆虫般生活的丑陋的中国人。



既然西方评委喜欢,那就好办了,那一代导演大多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戴着沉重的历史枷锁,他们的观念里,电影必须批判,必须深刻,必须揭开伤疤。

于是在他们的电影中,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对西方评委进行迎合。

这样带有一定谄媚心理下拍出来的电影,自然获奖颇丰。

1987年《红高粱》,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大奖——金熊奖。



1991年,《菊豆》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无一例外,都是反映中国贫穷、落后、压抑的一面。

而电影中荒蛮而压抑的中国,完全符合西方评委对东方的想象。

这些“特供”西方的电影,透露出来的那一代导演的迎合与不自信,虽然从艺术上不乏亮点,但这种谄媚的心理却少了一份大国的气度。

更有甚者,有的导演还无视国家禁令,违反《电影管理条例》的36条,在未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把电影送出国参与评选。

比如《十七岁的单车》,未经审核就参加银熊奖展映。



比如美化日本鬼子,丑化中国人的《鬼子来了》,未经批准参加了戛纳电影节。



比如丑化人民警察的《小武》,未经批准就参加柏林电影节展映。



等等等等。

如果我们翻翻这些旧电影,会惊讶地发现,BBC色调暗淡的“阴间滤镜”,早就被用在了这些电影中。



无一例外,这些电影都在国际上或大或小得了奖。

导演们得到了“国际奖项导演”的名气,西方国家有了抹黑中国政府的话题。

皆大欢喜。

至于被伤害的中国形象,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3

美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打破惯例给一个华裔发金球奖?

BBC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给中国某著名日记女作家发奖?

英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给乱港分子周庭发奖?



▲图片来自观察者网

原因都很简单,因为这些获奖者的所作所为符合西方的利益。

别说这些文化界的奖了,就算诺贝尔奖,也渐渐沦为西方政治工具。

比如诺贝尔和平奖, 在世界上许多人心目中,诺贝尔和平奖超然、中立、不受外界的政治影响或诱惑,而只是凭委员们的良知与判断,颁授给那些对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

然而诺贝尔和平奖发展到今天,早已与诺贝尔遗愿背道而驰。



▲特朗普:安倍写足足五页的信

提名我拿诺贝尔和平奖

(图片来自环球网)

不仅英美等大国对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颁奖的操纵愈发明显,颁发和平奖的意义也逐渐偏离了单纯褒奖那些为推动裁军、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的人士,而变成了一种推广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

诺贝尔委员会的评委都是西方人,你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够公正地推崇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持和平的努力?

更何况,社会主义中国早就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哪里需要目前这样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认可?

再看看那些颁给某些中国人的XX人权奖、XX斗士奖,都是些什么人?

都是分裂国家的人,都是诬蔑抹黑中国的人,都是甘愿充当西方世界打手的人......

当中国人民渐渐看清了西方的真面目,有所警惕后,西方又开始在电影奖项上出招了。

而电影历来就是意识形态输出的一种武器。

比如在冷战时期,西方利用“傅满洲”这个形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多达数十部的傅满洲电影。

傅满洲这个形象,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他曾经是辱华形象的代表。



八字胡、小眼睛、看起来十分阴险狡诈。



在这些电影中,几乎每一次都是善良的白人科学家最终战胜了妄图毁灭世界的傅满洲。



而BBC拍的《逐梦魔女》中,也把三个华人女孩丑化的淋漓尽致。



比如女孩Jackie爱骂脏话,善于表演亚洲各国妓女的叫床,而且对自己的华人背景耿耿于怀,对着镜头说:“我们是伦敦的中国女孩,婊子。”还称:“我对中国人没兴趣,也不会跟中国人上床。”

相比这些赤裸裸的歧视电影,给赵婷的电影颁奖则更加隐晦。

一方面选择一个“对华敌视”的华人女导演,另一方面给予大奖,然后送回中国上映。

有了国际奖项,才能在中国制造更大影响。

然后一些跪着的媒体就会兴奋到高潮。



说得阴谋论一点,西方的目的无非是通过塑造这个“对华敌视”就能获大奖的形象,来给中国人进行洗脑和灌输“美国梦”的思想。

进而让中国人继续把能得到美国的认可,当成追求的目标或者是最高奖赏。

这可能是摧毁中国民族自信战略的重要一环。

其实,赵婷的“成功”之路,真的和中国无关、她的电影也与中国无关。

不过老蒋觉得,既然说出了辱华的话、拿了西方的奖,赵婷就别惦记着中国的票房了。

如今的中国观众,不好忽悠了。

4

中国观众,的确不好忽悠了。

就算媒体把赵婷吹捧到天上去,赵婷的《无依之地》在中国也注定难以获得票房成功。

西方为了对冲贾玲“世界票房第一女导演”而造出的这个“华裔女导演”,注定得不到中国人的认可。

现在,一群70后、80后的年轻导演迅速崛起,向世界讲出了精彩的中国故事,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



而年轻一代观众没有太多的历史负担,上一代导演最擅长的感怀恸心的伤痕情结,都成了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

西方夹带私货的电影攻势,也更容易被看穿和扒皮。

中国票房排行榜上前十中,中外电影9:1的比例,足以说明一切。

毕竟,一个对西方投怀送抱还对原生家庭恶语相向的女儿,和一个胖乎乎一眼看着就亲的乖巧女儿。

中国人会更喜欢谁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