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成年人的家长群吗?
主页君今天无意中看到博主@一杨ish发的一张图片,群名赫然写着「家长群」三个字,理所应当地以为是个小学家长群。
(图源:微博@一杨ish)
细看后的主页君虎躯一震,直呼好家伙。
群里的家长居然在庆祝自己的孩子升职加薪,而这群家长的孩子,都是美国湾区某公司的职员。
(图源:微博@一杨ish)
也就是说,这群家长的孩子们,最小也得有22岁了吧...
群里家长们有组织有纪律,群昵称都严格按照“城市+孩子本科学校+孩子年龄”来命名。
主页君还在评论区里吃到一剂科普,据说家长昵称里的f/m代表性别,而小写的意思是单身,大写的意思是已婚。
交流“育儿”心德的同时,还不忘给适婚孩子征婚,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效率最大化”。
很快就有子女辈的同学们出来调侃了这个行为,嚷嚷着要建一个群,专门分享爸妈的年终奖。
玩笑归玩笑,主页君在那张聊天记录里看到的却是——
哪怕孩子早已成年,父母手里却还紧拽着那根没有剪断的“脐带”。
而这些家长,通常被称之为helicopter parents.
helicopter parents是指过分介入孩子生活,保护或是干预其生活的父母,这种父母并不少见,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他们都舍不得放手给孩子的精神断奶。
而一些留学生拿到梦校offer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为其操碎了心的家长。
他们往往比你更了解GPA、TOEFL、SAT、 SAT2、AP这些美国标准化考试最新的制度变化。
他们拿到考试时间表后,马不停蹄地为你列出了所有备考的学习计划。
他们给你挤好牙膏后叫你起床刷题、为你做好营养又美味的一日三餐、甚至不辞劳苦地俯下身来为你系好鞋带,只为了让你能多背上几个单词。
你突然想起自己还没占托福考试位的坑,别担心,他们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并通过对考试位不间断地监控,早早给你报好了名。
考试当天,他们往往比你还要紧张,考场内,你用着他们准备好的考试文具,考场外,是他们焦急等待的身影。
...
helicopter parents总会先你之先,把你的生活、健康、行程全都打点好,而你要做的,有且只有学习。
一个赛一个焦虑的父母,早已成为当代“内卷”的代表人群。
不过上述父母属于安分守己的类型,还有些父母人为地让小孩跳过学习的过程,砸重金直接把孩子送到“终点”。
在之前美国史上最惊人的招生舞弊案里,就有两名涉事家庭来自中国。
他们分别花了650万美金和40万美金把孩子送进斯坦福和UCLA.
精英阶层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加焦虑,虽然他们的孩子确实从一出生,就站在了旁人可能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正是因为这个高度,让他们终日惶惶不安,担心自己的孩子掉下来。
这起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的中介辛格,就很好的利用了「家长焦虑」,实现了对父母的反向“操控”。
辛格的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件事。
第一,贬低孩子并给家长制造焦虑:
“你的孩子谈不上与众不同。”
“即使你有全A的成绩和良好的履历,你可能还是无法被某些学校录取。”
“即使拥有最优秀履历的孩子也不足以满足精英名校的要求。”
第二,告诉家长,他是唯一能解开焦虑的那把钥匙:
“我能保证你们被录取。”
焦虑,加上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于同阶层小孩的心理,让手握大量资金的他们失去理智的判断力,打起了捷径的主意。
看似是抄了近道,但出于保护,就擅自剥夺孩子体验“打怪升级”的过程,事后孩子在面对能力和环境的不对等时,真的不会陷入对自我能力质疑的漩涡之中吗?
主页君看未必。
“鸡娃”之风,在近几年盛起,不仅在留学圈存在这种现象,还有数之不尽的家长都在鸡娃的路上狂奔。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很有意思的毒鸡汤。
在没有孩子时,你对这句话嗤之以鼻,但一旦有了孩子,你就会面临“时代让你鸡,你不得不鸡”的困境。
作为鸡娃界最突出的两个流派,江湖上一直流传着“顺义妈妈”和“海淀妈妈”的传说,她们对小孩的教育有着宏大的设想和清晰的规划:
1岁开口说话时接受双语教育
3岁能独立看懂英文绘本
4岁让孩子接触兴趣爱好,乐器或者绘画
5岁开始培养奥数思维
...
这样的代价便是,小孩几乎失去了自己所有的玩乐时间。
就像纪录片《告诉世界我可以》里,6岁的女孩甜心就被妈妈一口气报了10个兴趣辅导班:英语、滑冰、模特、早教、中国舞…
兴趣班上完一个还有一个,似乎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而早已帮女儿安排好一切的甜心妈妈,全然没有注意到,高强度的日程让甜心始终紧锁着眉头,和一旁喜笑颜开的女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密密麻麻的日程,甜心妈妈甚至还会亲力亲地为女儿筛选朋友圈,甜心身边的所有朋友,也都是她一手包办的。
只因为妈妈希望女儿“交到优质的好朋友”。
不难想象,小甜心对于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幼小的她感受到的只有压力和来自妈妈的控制。
所以她才会用稚嫩的声音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我不喜欢妈妈在家,爸爸妈妈是不好的人”。
甜心的故事,或许是当代鸡娃背景下,众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父母嘴里说着“为了你好”,手头帮你包办了所有事,让你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连跤都不用摔一个,他们把外界带来的焦虑进一步传递给小孩,这样带来的教育成果往往适得其反。
“父母”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站在“独立”的对立面的?
独立是什么?
经济独立当然算一种独立,但主页君私认为,精神独立的优先级,应该高于经济独立。
鸡出来的孩子,成绩或许确实能够优于其他同学,但他们的综合能力却是失衡的。
我们不是没有看过这样的例子。
神童魏永康,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完成初中课程,13岁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却不曾想到,魏永康竟在读研三时,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劝退。
当然,这也跟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有关。
曾学梅一心扑在儿子的学习上,为了不耽误儿子学习,曾学梅除了给儿子洗衣服、洗脸、洗澡,哪怕是儿子读高中期间,曾学梅还坚持亲自喂饭。
这种所谓的牺牲精神,最后只能感动自己,并哺育出一个巨婴。
事实上,个别留学生也曾被贴上过巨婴的标签。
一位名叫大卫的留学生,199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随后又顺利拿到了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履历好看,名副其实的学霸一枚。
但他却在2012年毕业回国后,持续啃老至今。
究其背后原因,也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而大卫同样是包办教育的受害者。
和魏永康的母亲一样,他的母亲对他只有一个要求——成绩好,其他生活上的琐事都不需要大卫过多操心,所以,早就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大卫,早已丧失了适应外界的能力。
大卫反过来还怨恨母亲,用溺爱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比起亲情,这更像是一场冰冷的交易,而交易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孰之过?
黑幼龙,河南荥阳人,后跟随家人去到台湾读书。
天资并不算太聪颖的他,通过自己努力逆袭成为美国罗耀拉大学的硕士。
曾担任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经理、台湾宏碁公司副总经理、台湾文教视听节目的副社长等职务。
同时,黑幼龙也是四个孩子的父亲,除了老大立言之外,其他三个孩子都让黑幼龙操碎了心。
老二立国,满嘴脏话,最爱干打架惹祸的事,之前不仅在超市偷东西被当场抓包,还曾试图用火柴点燃邻居汽车的油箱。
老三立琍,是家中的独女,也是最让家长担心的一个,小女孩早熟,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化妆,上了初中更是早早换了几轮男友。
老四立行,虽成绩尚可,但性子倔,不听管教。
即便事业有成,黑幼龙在面对四个各有问题的孩子时,也曾几度陷入绝望。
但他不但没有选择鸡娃,还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慢”字,把四个孩子都送进了美国名牌高校:
老大立言,耶鲁大学硕士,后来接替父亲,成为卡内基培训机构的总经理;
(摄于长子立言耶鲁大学毕业典礼)
老二立国,加州大学的医学博士,后来成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女儿立琍,加州大学法学院毕业;
老四立行,斯坦福大学硕士,后来自创公司。
(老四黑立行的斯坦福毕业照)
老二立国小时候顽劣,成绩也不好,有一天更是把一张0分卷摆在黑幼龙面前,换作哪个家长都会生气,黑幼龙也不例外,但他却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平静地告诉立国:
“这次成绩已经出来了,下一次应该考好一点。”
黑幼龙没有气急败坏的冲着儿子大吼大叫,肆意施压,反倒是静待着儿子下一次的进步。
立国后来差点就去读了职高,当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黑幼龙却耐心地解释:
“如果念大学,可能自己的标准和起点会更高一些”。
(黑幼龙夫妇与二儿子立国一家合影)
黑幼龙从来都没有在孩子的生活轨迹里强调,你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孩子,怎么做会更好,如果那样做,你能收获什么,剩下的,交给孩子自己去体会和感悟。
启发和引导,往往比直白的施压更加行之有效。
当然,在教育中,黑幼龙还会给孩子们设置底线。
就比如在立琍早恋和化妆这个问题上,黑幼龙虽然没有禁止她谈恋爱,但他告诉年幼的女儿,毒品和性关系不能碰。
宽容但不放纵。
(黑幼龙夫妇与女儿立琍一家合影)
启发、引导、设置底线,在不剥夺孩子们体验生活权利的前提下,静候花开。
或许,那些急于求成的鸡娃父母们,可以试着放下自己的焦虑,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让教育慢下来。
教育,并不等同于改造孩子,更不是,让孩子活成你希望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