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想象,在高铁在高铁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居然还有这样的“小慢车”在运行:平均时速40公里上下,比不上350公里高铁时速的零头。

车票起步价为1-2元,几十年没有变过。

列车逢站必停,有时候10分钟一站地,也要停靠2-3分钟。

是不是和公交车一样?

不,比公交车还“过分”。

上车的乘客,有人扛着橘子,有人挑着土豆,还有人背着鸡、赶着鸭、牵着羊、扯着猪…要不是火车哐当哐当往前走,真以为穿越到了哪里的农贸市场。



确实有人直接在车厢里做起了生意,辣椒透亮,白菜水灵,秤杆子起起落落,人们操着各自的方言,谈笑间就把生意做成了。



这一趟趟比公交还过分的火车,被称为“小慢车”。

小慢车常年亏损,跑一趟亏一趟,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可能。

因此,有人说,时速40-50公里的火车没有意义,不如跑快点,多挣些里程费。



也有人说,为什么不淘汰绿皮车?



更有人说,这些慢火车只有极少数铁路部门的形象宣传工具。



这些跟不上“中国速度”的小慢车,真的应该被淘汰吗?

01

车次5633、5634,是成昆线往返于大凉山普雄和攀枝花之间的一对小慢车。

列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票价最低2元,最高25.5元,几十年没变过。

自1970年通车以来,这两班车已经在大凉山腹地穿行了50年,是周边彝族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曾经,这里的人们深居大山,守着几亩薄田种点土豆、苞谷过活,一代代人守着大山,也守着贫穷,连泡面都是奢侈。

而现在,人们背着背篓,乘坐这趟车走出大山,走亲访友,寻医问药,有人去县城里买菜买肉,买生活用品,也有人扛着的土特产,到附近的集市做买卖。





一个彝族姐姐正忙着把鸭子栓到车厢里,顺利的话,这些肥鸭子,可以换回一些钱,还足够在县城里买点孩子喜欢的玩具。

一位大叔拿出了秤杆子,忙着收购蕨菜、土豆等特产;另一位大叔则忙着把新鲜的蔬菜水果搬到车上,一边买一边卖,乡亲们直接在列车上做完了生意,可以轻装回家。



有野心的人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更远的地方——有商贩刚刚在车上收完这个月的第5次党参,他拿到西昌去卖,粗粗算下来,可以赚2000块钱。



在全国各地的小慢车上,这样的“移动集市”随处可见。

穿行在湘西山区的7272次列车,有人正忙着往车厢连接处堆放脐橙树苗,这1100多颗树苗,是中年人生活的奔头。



湖南怀化到塘豹的7269次列车,有人在车上算起了账,他每3-4天去一趟贵州铜仁卖农副产品,一个月下来,可以多赚2000块钱,这趟车也被当地人成为“流动致富银行”。



在太行山区穿山越岭的6423次列车,曾载着黎城的老太太卖了30多年的核桃、花椒、山楂等山货,靠着这些钱,她供完了孩子上学。

在贫瘠的西部地区奔跑的7504次小慢车,人们在这里卖黑枣、韭菜、油果子,2017年,这趟车沿线县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000元。

汉中-阳平关的8361次列车,途径3个贫困区,车厢里干脆安排上货架,花两元钱买张车票,就能拥有一个“展位”。





可能有人会说,那些扛着土豆背着鸡鸭的人,不还是在为生活奔波吗?他们算得上真正的脱贫吗?

没有体会过贫穷的人,也许很难想象,真正的贫穷从来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看不到希望。

而小慢车带来的,恰恰是一种脱贫的希望——日复一日穿行在中华大地上的小慢车,给了祖居深山的人走出去的机会,它比不上发达城市自带的福祉,但只要能走出去,只要能自力更生,就有脱贫的希望。

02

对大山里的娃娃来说,小慢车也是他们的“校车”。



从前由于交通不便,大凉山区的孩子受教育很少,尤其是女孩子,能够上完学的少之又少。

而现在,不管男孩女孩都可以坐着5633次小慢车上学——

每到周末返校日,前前后后会有超过600个孩子踏上火车,他们从不同的地方上车,然后分散到西昌、月华、喜德、冕宁、德昌的学校,接受普遍教育。



在车上,能看到背诵《木兰辞》的中学生,她佩服木兰的孝心和勇气,希望长大后能和木兰一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是一个女孩的生日,朋友们为她在车上策划了这个“小型聚会”——时间太紧了,平时忙着上课,放假还要回家干活,只有车上的十几分钟是属于她们的。



如果不是小慢车带来的教育机会,她们或许已经嫁人,忙着一家人的生计,永远也无法想象女孩们的友谊,可以这么甜蜜。

乘坐这趟车的人里,还有更大一些的孩子,已经离开了大凉山,到更远的地方求学,但有人做了决定,毕业之后就回西昌,成为当地的教师,带着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决定回家乡的大二学生

小慢车不仅仅是大凉山的娃娃们的“上学车”,也是很多山区孩子们的“专属校车”。

往返于宝鸡和广元之间的6063/6064次列车,沿途停靠白水江、两当、阳平关等38个站点,由于学校大都集中在县城,山路不便,又没有专门的校车,赶上雨雪天气汽车更加危险,所以这趟“准时准点”的小慢车就成了秦岭山区学生的“安心校车”。

每周,超过2000名孩子从大山的家里出发,乘车到沿线的20多所学校上学,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列车上特别设立了一节“通学车厢”,让学生们集中到一起,就连小桌板都是定制加宽的的,孩子们坐到一起,可以安静地做作业,温习功课。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很多秦岭山区的学生都是通过小慢车,完成了自己的求学梦。

每年开学季,通车车厢里还会邀请考取重点学校的学生前来揭榜,他们以“通学车厢毕业生”的身份,向学弟学妹们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和心得。



列车职工们还通过募捐,添置了一批又一批的书籍,放在小桌板上,供孩子们免费取阅。

谈及“通学车厢”的意义,列车长希望这里既是孩子们阅读的书吧,也是温习功课的教室,还是相互交流、开放思维的平台。



从这个层面上说,小慢车不仅仅是孩子们求学的“校车”,更重要的是,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看向世界的窗口,让他们拥有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

让大山里的下一代,从教育上,或者更准确地说,从观念上,改变贫穷。

03

前段时间,我写了「年年亏钱年年建的中国高铁」。

高铁之于中国的意义,不是眼前的一点里程费,而是对周边的经济辐射,以及更广义上的对国家全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这是一项以10年为单位考量,面向未来的伟大工程。

而小慢车则是着眼于当下的产物。

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科技迎头赶上,我们的产业越做越强,我们的经济不断翻番,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一个越来越令人骄傲的现实是,中国强大了。

但骄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我们狂奔的路上,还有一些人,依然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贫穷日子,他们吃不饱饭,上不起学,求不了医,问不了药。



所以,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向前跑的同时,也要带着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一起过好日子。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想,这就是小慢车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意义,决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到今天为止,全国还有81对扶贫小慢车,云南的苹果专列、新疆的采棉专列、红色老区的旅游扶贫专列…它们在各自的线路上,为当地人送去致富的希望,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外面的世界。



它们有的没有空调、餐车;

有的个别车厢拆掉了座椅,用来安置乘客们带着的家畜家禽,人畜分开保证健康;

有的车厢配备了胶带麻绳,方便货物打包;

有的车厢有“图书室”,有的车厢有“柜台”;



但恰恰是这些“参差不齐”又“慢吞吞”的小慢车,却成了照进贫困地区的一束光,在祖祖辈辈固守的密匝匝的贫穷里,照亮了一条可以看见的出路,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













如果说,日行万里的高铁,正在谱写着“中国速度”的话,这些慢悠悠穿行于山间村落的“扶贫小慢车”,正在温柔地向世人展示着,什么是“中国温度”。

尾声

过去一年,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这个奇迹,是全民齐心、上下合力、所有人共同取得的成就。

国家队在行动。

国家电网将电力铺设到村村寨寨,三大电信运营商把网络覆盖到边边角角,铁路、邮政系统也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中国银行在陕西淳化推出了果树认养、共享集市等三产融合新项目。



中国石化在甘肃东乡布楞沟流域修路引水,建起了新农村,还培育起了藜麦、木耳等多个富民产业。



军队在行动。

陆军部队在新疆和田帮忙兴建扶贫产业孵化园,村民的收入翻了4倍。

空军部队在陕北延川黄家圪塔村帮建231座拱棚,规模化种养业年收入500多万元。

海军部队开展“我的家乡我的舰”专项消费扶贫,让帮扶村的乡亲们实现丰产增收。

火箭军部队推出“砺剑助学”专项行动;战略支援部队开展文化帮扶,续写彝海结盟的时代新篇;联勤保障部队在青藏高原进行包虫病救治;武警部队组织东部地区总队,结对帮扶西部52个乡镇。



民企在行动。

恒大在毕节的移民安置、万达在丹寨的旅游扶贫、碧桂园的“光明扶贫”、电商平台的助农专区,全国上百家淘宝村……据统计,到2020年底,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达12.7万家。



在“光明扶贫”工程中得到医治的老人

扶贫干部在行动。

他们东奔西走,8年时间,累计超过1800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一线。

可以说,中国的脱贫成就,就是由这一个个人、一家家企业、一个个组织共同谱写的。

脱贫路上,每个人都是一束光,这一束束汇聚起来就是,就是我们光明的未来。

举国合力,众志成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4亿人中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资料:央视纪录片《摆脱贫困-合力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