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避不开的话题。
而在我们中国家庭中,一些家长“语录”几乎能引起所有孩子的共鸣。
比如: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他能做到,你怎么就做不到?
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一点都不听话,不懂得感恩!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特别能吃苦/懂事/帮家里干活了
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你别管!
他们为什么只打别人不打你?
人都是我生的还谈什么隐私?
又在玩手机?你还敢顶嘴?能不能懂点事?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可孩子会喜欢听到这些吗?中国新闻网曾经发起过一个针对青少年地投票调查,参与投票的问题是:这些话,你最讨厌听到哪句?
有46.2%的人投给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有31.6%的人投给了“真没用”,17.3%的人投给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反而是家长催促学习,相对而言没那么招孩子厌恶。
湖南台的一个大火综艺,其中一期的主题是父母非常严格的管教孩子,让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再无其他,逐渐丧失了感知快乐的能力。
还提到了父母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几句话:
我什么时候答应过你?
我养你有什么用?
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
早就告诉过你了,你非不听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身为人母的嘉宾杨幂当时就表示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对自己孩子说这种话。
然而更多中国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其中隐藏的伤害,而是习惯这样的说话方式,还能以身为父母的立场,逻辑自洽,让孩子有口难辩。
却不知这样做,自己不痛不痒,却影响了孩子一生。
知乎的答主黑莲花教主曾分享了一件“趣事”。
自己妈妈和同学W的妈妈是闺蜜,她们俩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一天两位妈妈交流完育儿经,各自回家教育女儿。
妈妈对答主说,“又在看小说,每天看书会把脑子看傻的,你就不能学学W,多出去逛逛?”
同一时间,W的妈妈正好拦下准备出门的女儿,让她学学答主,在家里好好看书。
都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无独有偶。
《少年说》里一位名字叫袁璟颐的孩子更是深受其苦。
她有一个学霸闺蜜,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还是全联盟第一。
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袁璟颐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还借此打击她说,“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袁璟颐非常伤心,她忍不住吐槽说,“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可台下的妈妈听了女儿委屈的诉说,依旧振振有词:
“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有必要拍一下。”
“你骄傲的时候,我必须要拉你一把的。我完全肯定你,你就能出成绩吗?你肯定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头......”
直接把女儿怼得垂头丧气,跑下台放声痛哭。
然而就算是门门考第一的学霸闺蜜,她的父母口中依然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仅仅因为体育成绩不行,就被父母全盘否定。
很多家长认为,给予孩子压力是为了孩子好,能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和更优秀的孩子比较也是为了激励孩子上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收获了孩子顺从权威的满足感,那孩子呢?
日复一日的打压只会让孩子更加不自信。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你们还是不认可我?
我真的有这么差劲吗?
我这么差劲,这次的机会肯定和我无缘了吧
......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很可能会裹足不前,在自我否定的泥潭中挣扎一生。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真正的优秀并不在于超越“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超越自己。
《少年说》里还有一个女孩叫崔兢,她的述说让人听了心疼不已。
写作业的时候,明明是在拿着手机查单词,爸爸却不相信她,不管她怎么解释,都会认为她是在玩手机。
更令她委屈不已的是,爸爸对妹妹毫无道理的偏爱。
崔兢有一个小自己六岁的妹妹,特别喜欢招惹她。
每次她想要教育妹妹的时候,她就会跑去爸爸那里去告状,然而爸爸每次都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只会直接教训崔兢。
她忍不住哭喊,“爸爸,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然而台下爸爸的反应却让人大失所望。
他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把女儿的委屈放在心上,还教训女儿说:
“你上学也学过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你又比她大6岁,这个道理还用爸爸教吗?”
孔融让梨就是简单粗暴地“以大让小”?
明明说的是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啊。
是以小让大啊。
而且孔融让梨的前提是梨子先递到了孔融的手里啊。
就算这位爸爸没有把典故说错,难道不讲道理,只凭年龄大小论对错,就是对的吗?
明明是妹妹做错了,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姐姐道歉呢?
爸爸却说,“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崔兢有理有据地反驳说,每次都让着妹妹,会让妹妹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怎么欺负人,都不会受到惩罚。
对啊,现在做错了不惩罚,是想以后社会来惩罚她吗?
然而这其中的道理还是被爸爸无视了,以一句“毕竟她小”终结了大女儿的哭诉。
不管大女儿说什么,他都固执己见,不把孩子的意见放在心上,又指望大女儿想个大人一样懂事,毫无怨言地承受妹妹的欺负。
这样下去,且不说姐妹之情会大受影响,大女儿在委屈和不公下成长,而小女儿在纵容和宠爱中成长,她们的未来又能好到哪去呢?
没有给孩子平等的爱与尊重,这样的教育下,与其说孩子不懂事,不如说是家长不懂事。
知乎的一位名叫Nicklaus的答主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自己小时候爱玩电脑,爸妈总拿他的朋友举例来训斥他不准玩电脑。
“小刚玩电脑吗?”
“不玩。”
“学习好吗?”
“好。”
“小刚不玩电脑才学习好!你还好意思玩?”
啪
“小强玩电脑吗?”
“玩。”
“学习好吗?”
“好。”
“小强学习好才玩电脑!你还好意思玩?”
啪啪
“小明玩电脑吗?”
“玩。”
“学习好吗?”
“不好。”
“小明玩电脑才学习不好!你还好意思玩?”
啪啪啪
......
无论他的朋友平时玩不玩电脑,成绩好不好,他爸妈都能从中找出他不该玩电脑的道理,堪称逻辑鬼才。
有一位妈妈,自己报了班学英语,上了几节课就不想去了,于是就让女儿替自己去上课。
对女儿的抱怨她不以为然,还说给女儿多花钱还不好吗,这样做也是为了激励女儿。
还有一位妈妈,自己是乒乓球运动员,就让女儿从小跟着自己练习乒乓球。
也因此无情地拒绝掉女儿自己学音乐的梦想。
还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让女儿听话懂事。
除了在学习上,很多人在感情上也照样感受过父母的神逻辑,从高中到大学,家长告诉孩子要认真学习,别急着恋爱。
可是一等到毕业,就开始催了,这么大的人了还不赶紧找个对象结婚!
这些父母,既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又处处插手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不管是学业上选文科还是理科、学钢琴还是舞蹈等特长、报考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还是生活上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长大后找什么工作、对象......这些事情背后无一没有父母的影子。
无论孩子有什么想法,他们都觉得“我是为了你好啊”。
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庭权威有着绝对的自信和不自觉的傲慢,潜意识里就想着支配孩子一生。
然而他们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啊。
以爱为名的“为你好”,孩子真的需要吗?
就像陈铭在奇葩说里说的这句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他一方花园,给他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这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