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换不得,因为毕竟人家是带着任务的。
1.
刚刚过去的武汉封城一周年纪念日,在我们沉浸在伤感怀念与铭记中时候,BBC忙着过来给我们添堵。
BBC中文网发布了《重返湖北》一则视频。
他们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回到武汉,又安着什么样的心去报道武汉,他们心里有数,我们心里也有数。
▲ 湖北在哪儿啊?你们去的是湖北还是陕北啊?
(转自澎湃新闻)
视频一上来,就先把帽子扣牢脏岁泼上。
“去年一月时,武汉是「原点」”
▲ 图片源自观察者网
世卫组织的溯源调查工作还在进行,多国在2020年1月前环境样本中发现病毒,还有多个病例检测出体内抗体出现时间均早于2020年1月。
谁认定的武汉就是病毒爆发的原点?
是方方?还是已经卷铺盖回家的特朗普?
在片中,武汉市民态度坚决的否定了“病毒起源于武汉”这种论断,沙磊马上就阴阳怪气的说道:一种非凡的全新叙事站稳了脚跟。
很快,镜头继续延伸,沙磊又啪啪啪使出他的三连鞭。
第一鞭,添油加醋。
他先抛出武汉实验室泄漏病毒的传言,然后又跑到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外,在大门口,保卫人员拦住了他不让进,然后他就开始说道:所有这些如今都被拒之门外。
▲ 图片源自观察者网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P4级别生物实验室(剩下两个在弯弯),这么高规格的实验室,别说你一个小小的外国记者,就是政府部门里的领导要进来,都得严格按照流程报备审批。
保卫人员严格遵循条例不让他进,他马上就和“掩盖疫情”联系上了。这节奏带的,实在是有些拙劣了。
第二鞭,移花接木。
在说到中国对疫情的管控时,他表示中国政府大规模的强力管控是有助于控制疫情的。但同时他配上了一段警方拘捕的画面。
在高速路卡上,不遵守防疫规定的司机被防爆恐工具一下制服,然后几个特勤干净利落的上前摁住。
但实际上这则视频只是一次反恐演练而已,是警方针对可能出现的暴力冲卡事件做的演练布置,在完整的视频末端可以清晰看到“反恐演练”,但却被沙磊截去了。
他到底想要影射些什么,不言自明。
第三鞭,断章取义。
字幕是武汉,一座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 图片源自知乎截图
找一个夜市的取景去代表一座大城市的风貌,把武汉拍的跟三十年前的县城一样,就是为了抹黑中国的发展。
这样拥挤破旧的小市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能找到,巴黎纽约伦敦,都能找到比汉口夜市更破的地方。
你们用这里的景象给武汉打标签。不就是想宣传武汉城市破旧、中国发展很差这个刻板印象么?
那纽约的地铁车厢里都有人大小便,你们怎么不好好刻画一下子呢?
我们跑夜市里去找童年的感觉和烟火气,你们倒跑夜市里去找抹黑武汉的素材了。
《重返湖北》拍成这个鬼样子,其实老蒋心里早就有数,因为制作上传这则视频的人,就是此前多次炮制假新闻抹黑中国的BBC常驻中国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
2.
去年12月,沙磊发布了一起探访新疆库车地区的视频新闻。
先是在视频的开头,就有有一个穿保安服的人伸手挡住镜头,很快镜头又转向警察和警车。
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说这则视频是在中国政府及警方的阻挠下完成的吗?
▲ BBC视频中,一名男子“阻碍拍摄”(澎湃新闻)
可事实却是,出现在镜头前的安保人员,是厂区的安保负责人,他因为语言不通并且看到采访记者没带口罩,所以上前制止拍摄。
紧随其后的警方很快过来解释,并确保采访进行下去,这一切在警方当天的执法记录仪中都记录的清清楚楚,不过只是一个小意外小插曲而已。
但在沙磊口中,这却被夸张成为了“工厂拒绝外人进入拍摄”。
最离谱的是,沙磊反复对协助拍摄的警方承诺,没有拍摄到任何安保人员的视频,也不会在报道中提及这一切,可结果呢?
公布的新闻视频中一上来就是“安保人员与记者发生冲突”。
更离谱的是这篇报道的内容。
“中国正迫使数十万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群在新疆地区广阔的棉田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
阿克苏及和田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派出21万名工人”,为“中国准军事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摘棉花,“有很多迹象表明,这种参与并非完全自愿”
▲ 成衣厂的工人们接受《中国日报》的采访
全国84.9%的棉花产自新疆,新疆又是全国最地广人稀的区域之一,这么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地方,然后我们每年用几十万劳动力手工采摘棉花。
这得是多傻的人才能造这样的谣言?
实际上兵团的棉花的机采率已经超过9成,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达到100%,根本就不需要征用人力采收棉花。
《中国日报》在实地调查中还问了工人们,结果工人们直接就回答说:
“BBC 连工厂都没进,也没采访我们,但他们似乎对自己 ‘ 强迫劳动 ’ 的报道十分满意。”
▲ 位于库车地区的石榴籽服装厂的生产线
没有一处内容符合事实,但我就是要造谣抹黑,这就是沙磊在反华立场上的一贯做派。
在美国大选期间,沙磊在BBC官网署名发布了一篇文章《中国更希望谁来赢得美国大选》。
▲ 截图源自《环球时报》
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关于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上的对比分析,反而全都是“美国体制优于中国的”武断结论。
他认为,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是美国在华留学生的30倍,证明了美国制度更有吸引力。
还把认为美国空气更香甜的杨舒平拿出来当佐证了。
▲ 截图源自《环球时报》
14亿中国人里出了几个败类,这我们认了,但你讨论两国体制对比的时候拿出个二傻子个例当论据,这算怎么回事啊?
还有在2017年。
沙磊来到贵阳,发起了一个“天网系统”的挑战,想看警方应用此系统抓住一个犯罪分子要多久。
结果贵阳警方只用了7分钟就锁定了扮演犯罪分子的沙磊。
▲ 这篇报道在国内很多媒体上都当作正面报道
天网的介绍、7分钟“抓到他”的表现、警方的采访......沙磊把这一切都放到了他的报道视频中,然后到结尾处还应该说点什么?
常人的思维,那肯定应该画龙点睛的升华一下主题啊,比如采访一个普通公众对这个系统的信赖和信心。
但沙磊怎么处理的结尾呢?
他回到北京专门找了一个厌恶中国政府的“异见人士”,然后让这个人说出了BBC记者最想听到的一番话:“这个天网系统并不是主要用来对付犯罪分子的,而是用来打压反对政府的声音,监控异见人士的”。
还明晃晃的在字幕上打出:中国没有独立的法院系统也几乎没有隐私保护”…..
▲ 截图源自《环球时报》
而这则视频的标题叫做——就在你脸上:中国的政权能看穿一切。
然后一票西方媒体在转发时,又把标题添油加醋的改成:欢迎来到监控之国,中国的人工智能监控什么都能看到。
▲ 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转发标题
这根本就不是“中国新科技让外国记者开眼”了,而是把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监控系统妖魔化成是打压“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的歪曲报道。
再看这次的《回到湖北》是不是也是这个路子?
他想说的压根就不是湖北人民战胜了疫情,武汉市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只是想以此为幌子,在疫情防控、人权自由、城市发展等议题上全方位的去抹黑中国!
3.
但这一次,沙磊的手段比以前更高明更阴险了。
整段视频都让人看起来非常的压抑且不舒服,总有一种灰秃秃的衰败感,像是90年代终日雾霾污染的北方冬天,又像是被泥土灰尘裹住一切的印度农村。
为什么画面会给人以如此糟糕的感觉?
因为在《重返湖北》这则视频的色彩和构图上,都被动了更多的手脚。
色彩和构图的影响有多大?
借用知乎答主“疯死沃”的四张照片一用。
产品物料摆放整齐,分类有序,储存环境通风和照明条件良好。这么说没问题吧?
仓库混乱,货物分类及摆放缺乏调理,照明条件和卫生条件均无法保障。这么说也没问题吧?
而这是同一间工厂的同一间库房,仅仅是拍摄光线和取景不同,就有这么大的观感差异。
同一位置的同一张图,只是光线亮度的差异,但我们看完了之后感觉差异有多大?
而BBC的这则视频,全都用的是这种色彩处理手法。把亮度降低,把画面的饱和对和对比度降低,营造出灰白的“雾霾感”。
我们阴天雾天的心情都不如大晴天好,BBC可倒好,直接是一镜到底让我们看全损阴天画质。
看一个最简单的对比。
沙磊在车里的镜头画面是这样的。
下车到街上,画面就变成了这样。
相隔十几秒的画面,在车里还蛮正常,一到外景街道就变得雾蒙蒙凄惨惨,百分之百进行了恶意调色。
模糊的画质、惨白的色调,饱和度和对比度都降低,这样的“阴间滤镜”就成了。
同样是夜市,为什么在这张照片里就能看到温馨与烟火气。
但在BBC的镜头下,却只有压抑混乱和破败。
在武汉的夜市里,真的找不到一个流畅大气的镜头吗?真的没有一处场景是蓬勃有活力的吗?
千方百计的抹黑湖北和武汉,费尽心思的用偏见去污名化中国,还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手段高明藏得很深以为我们看不出门道。
这种下作的小伎俩,比舆论战场上刚正面更让人不齿与鄙视!
醒醒吧BBC。干点阳间的事儿吧。
最后,送给BBC一幅照片吧。
知乎网友“树莓味的马卡龙”,略微给你们的总部大楼做了点后期处理。
看看我们这位网友的水平较你们专业团队比如何?
够阴间了吗?你们还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