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还能回家么?回家被感染的风险就那么大么?

作者丨健哥




阿超,你好。

健哥和你一样都在为能不能回家过年的问题揪心。

要求核酸阴性证明的通知发布以后,有人发给我一张图,也分享给你,就当一起苦中作乐吧。




笑过之后,我们再聊聊现实问题。

你提了两个问题,能不能回这事儿,坦率地说,健哥无法替你回答,但可以说说我自己是怎么考虑的,这个后面说。

回家路上感染的风险有多大,这个是有数据分析的,比较明确,我们先聊。

01火车邻座是感染者,你被感染的概率是3.5%


一位流调员朋友告诉健哥,回家被感染的概率跟所在地的疫情形势关联最大,也与回家时乘坐的交通工具相关。

火车是春运期间最多人选择的交通工具,而最近东北的“超级传播链”又由火车开始,就先说它吧。

首先引发关注的是一则寻人启事,“K350寻人,K350寻人,紧急寻找1月5日乘过该车次的乘客……”

这趟绿皮火车由佳木斯发车,经停20个站点,历时27小时32分钟,于次日抵达终点站——北京。


“超级传播链”的源头列车

最初是1月11日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一对夫妻被检出是无症状感染者。第二天,和他俩同车厢的三人又被检出是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有一人是养生课讲师,而后带出了“1传144”的超级传播案例。

这一个“超级传播链”让大家对春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更加恐慌。要知道,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

K350是全封闭空调列车,在健哥的流调员朋友看来,这样的环境下,一个车厢内出现5名感染者并不算离奇,“火车时间长,总要吃饭喝水吧,如果有乘客是来自于有病例报告的地区,那同车的人可能被感染的几率更高。”

不过,这趟列车载客2000人左右,整体一算,比例是0.25%,这个概率并没有很高。

再看车上感染的5人的座位,均位于11车,分别是11车27号、28号、19号、20号和13号。按照车厢座位号,5名感染者没有超出前后3排的距离。

那么,新冠病毒在铁路乘客中的传播风险有没有一个准信呢?答案是有。

有研究人员[《新冠病毒在火车乘客中的传播风险:一项流行病学和建模研究》]利用2019年12月19日-2020年3月6日期间,中国境内旅行时间为0-8小时的2334名确诊病例和72093名密切接触者的数据,试图量化旅途中个体传播的风险。


《新冠病毒在火车乘客中的传播风险:一项流行病学和建模研究》,图片为论文截图

研究人员选取的列车类型是高铁,与K350一样,它们都是全封闭空调列车。

这项基于大数据的流行病学与建模研究显示,如果同一趟火车的乘客中有感染者,那么坐在邻座的乘客被感染的可能性是3.5%(调查中一共有2605位坐在感染者邻座的密切接触者,其中92人后来确诊),同一排的可能性为1.5%(9299人中,142人确诊),前后三排的平均可能性是0.32%(72093人中,234人确诊)。如果只是坐在感染者曾坐过的位置上,那感染风险是0.075%(1342人中,1人确诊)。


座位位置之间的病毒感染率比较,图表摘自论文

论文给出的建议是火车出行同一排至少相隔2个座位,旅行时间限制为3小时。

02飞机会是更好的选择么?


比起火车,乘坐飞机的回家过年感染风险会更低么?

这方面没有直接的研究,但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 《跨大陆航空航班中飞沫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行为、运动和传播》],飞沫介导的呼吸道传染病不太可能直接从感染乘客身上传播超过1米。因此,飞沫传播仅限于具有传染性的乘客前面或后面的一排人。


《跨大陆航空航班中飞沫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行为、运动和传播》图片为论文截图

新冠病毒比起一般的飞沫介导的呼吸道传染病更为狡猾,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液体颗粒,就像雾一样,病毒会附着在这些颗粒上,一旦吸入就有被感染的风险。比起飞沫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的传播距离更大。

但飞机的通风系统清洁度和空气流通度要优于火车。飞机客舱每2到3分钟就会置换一次空气,且客舱内空气采用上下流动的方式循环,可以降低病毒在飞机上横向扩散蔓延的可能。

关键是,飞机比火车的乘坐时间短。乘坐时间是影响感染风险非常重要的因素,平均每多一小时的旅途时间,风险就会增加0.15%。如果是坐在临近座位的话,每小时则增加1.3%的风险。

这也很好理解。在长途旅行中,乘客往往会离开座位去装水、上洗手间,或者只是四处走动和放松放松。当乘客离开靠窗或中间的座位时,其他乘客需要让道给他们通过,这可能会增加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并使病毒通过飞沫或者附着在气溶胶上引起感染,而隔排的靠背是减缓病毒气溶胶传播的一个很好的屏障。

所以,当健哥问流调员朋友:如果一定要返乡的话,该选用什么样的大众交通工具?他最直截了当回答:选最快能到家的那个。

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也给出了另一个结论,很多病毒感染其实并不是在乘坐飞机时发生的,而是发生在机场等候、登机或下飞机时,这些传播可能都是通过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发生的。

总的来说,在过年回家途中乘坐大众交通工具被感染的几率并没有很高,但前提是做好个人防护。

03隔离政策会加大回家的成本


风险的问题,看数据评估就可以。可能不能回家过年的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健哥查了查春运防疫政策,目前,除了大兴和顺义的部分地区属于中高风险地区外,北京其余地区目前都是低风险区,南昌也是低风险地区,而且对于低风险地区来返人员不要求隔离。

所以只要你是在北京的低风险地区,理论上讲,是可以回家过年的。

但回家的过程,会增加很多事务。

假如你家在农村,需要在离京前拿到核酸阴性检测报告,回家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就是说每天要上传体温数据等信息,每7天再做一次核酸检测。

有人评价,这些政策就是“别回家过年了”的高情商说法。




如果你家在城里,倒是暂时不需要准备这些。这种一刀切的城乡区别对待,有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现实原因。

可是,城市也有防控的要求。

例如健哥女儿的学校,早就已经发出通知,寒假期间如果要离开上海,需要提前向学校报备。如果去了高风险地区,回上海以后要集中隔离14天,还要提供两次核酸阴性报告。

对大多数打工人来说,过年假期就7天,如果碰到隔离14天的情况,甚至是往返两地都要隔离,那么这个成本就太高了。

还有的地方,甚至有执行过严的情况。强制隔离、甚至焊门禁止出入的做法已经重出江湖。

健哥前两天看到,有一位从北京朝阳区低风险地区返乡的朋友,即使在手持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已按要求通知社区,在市、县、镇各级防疫部门都知晓的情况下返回江苏农村老家,还是被封了院子大门,强制隔离。而且还碰到邻居砸门闹事,不让在村子里隔离。

可预见的是,回家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04明天和意外,不知谁会先到来


健哥有一位同事,也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回家。去年12月底,看往返机票还将近两千,1月初就一千出头了,等到1月中,跨越近4000公里的往返机票就已经不到600了。但她仍然未做出决定。

机票价格的变化,自然是和风险的上升有关。既然有风险,为什么还要回家?

就像阿超,你这一次回家是想商量结婚的事,可能过两年就会想带着宝宝回家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一看。再过些年,随着父母和更年长的长辈们渐渐老去,估计又是想着抓住见一次少一次的相聚时光。

我看到过一位朋友写下的渴望:我很需要回家,也很渴望回家,我需要去看看我年迈的奶奶,老人家已经快九十了,真想把所有能陪伴她的机会都不错过,尤其是每一个年,都想让她老人家乐乐呵呵的过着。让奶奶开心其实很简单,她只想她大孙子能够按时回家过年,吃一口她和孩子妈一起包的白菜猪肉馅饺子,让她大孙子给她磕个头拜个年。

更不要说留守儿童,可能爸爸妈妈都在城里打工,过年是一年到头唯一一次相聚的机会。健哥的妹妹就在云南山区当老师,有一次把一篇学生作文发给我看,满纸都透着思念。


山区里孩子的小小心愿:希望爸爸妈妈多陪我一会。

讲了这么多,如果是让健哥来做选择,在出发地和目的地都是低风险的情况下,我选择回家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中高风险,那会留下,就地过年。但你的生活,还是应该你来做主。

不过要随时关注着疫情的变化,并做好迎接意外的准备。明天和意外,不知谁会先到来。

就像昨天,上海公布了3个确诊病例,两家医院停诊,其中一家,距离健哥家只有1公里。

希望这样的意外发生得少一点,希望大多数的人能够平安、快乐地过年。也希望一时的波折,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有时候还可能是美妙的音符。

上一次春运之路被大规模阻挡,还是2008年南方的雪灾。健哥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记录了那时返乡路上的一段佳话,摘录下来,祝你幸福。

那年我在广州回湖南的火车上,姐姐给我买了一背包吃货,足有二十斤。三天三夜相领座位六个人全没饿着。更重要的是同坐一个湖北谷城的女孩子成了我的老婆,再过一个月儿子都九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