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Brain是新西兰基督城人,来到他家门口,外面看起来和普通家庭并无二致。


可是当他把车库门打开,一下看到了不同:




车库里被他像实验室一样封闭了起来。这就是他的“蘑菇种植场”。

现在生活经济来源,就靠这个。




旁边还有一个小房间,里面也放着看起来像是自制的工业设备。




如果说,车库里就能建立“蘑菇种植场”,到底能挣多少钱?

辞职种菇

Thomas Brain本来有不错的工作。他空军出身,服役7年,退役后到警队,当上了警察。

从警察到专职种蘑菇,跨度有点大。

Thomas Brain说,本来他想的很大,最早是想在新西兰种松露。

松露是昂贵的食材,种植方法难,成本也更高。了解到松露难度太高,于是他转而认为,蘑菇是他的next best thing。




在种蘑菇成功之后,他最近公布了他在车库种蘑菇的详细过程,也是希望更多新西兰人了解。

没想到“秘籍”在网上公布之后,反响很好,于是他就做了更多的教程,从教人改造车库,一直到如何培养菌丝。

现在,他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网红。




去年,他稍稍扩大了一点规模,每星期就可产出50公斤以上的蘑菇。

蘑菇的品种也很多,都是在新西兰卖得很贵的品种,所以,日子还不错。

简单流程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发现君要先把种蘑菇的简单流程交代一下。

现在在新西兰,也有华人在卖中国进来的菇棒,一根最多可以收两茬。




但买现成的菇棒对他来说成本太高。他首先要自己解决的就是蘑菇种植的基质。

经过摸索,现在他使用50:50的硬木燃料颗粒和豆壳颗粒,能获得较好的生物效率。买来的颗粒原材料:




把两种材料相互混合之后,只需要加水,加约120%的水。也就是1公斤干基质,就加1.2公斤的水。




这些基质要经过一周的时间来灭菌、发酵和冷却,再用3周的时间来定植,然后大约一周的时间来收获。

所以从头到尾一个周期就是5周。

混合好的基质装在带子里,接下来要灭菌处理。




灭绝和发酵过程使用他自己DIY的这个锅炉(蒸笼),




锅炉里面可装22个4公斤的蘑菇基质袋,这样码放:




盖上盖子,加温并控制湿度,“我很喜欢自己摸索流程,所以研究种蘑菇挺适合我的。”




消毒过程要20小时,然后再保持在95℃左右,蒸汽从连接到蒸汽桶的软管中排出。

这套自制锅炉的确很土,但能用就行了。




当基质发酵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混入带有菌丝的颗粒,混合均匀。




其后堆放在改造过的车库中,基本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就可以。




一两个星期之后,这些袋子的内表面就会出现白色的菌丝,这就基本成功了,




再过一段时间,蘑菇就会从袋子上事先开好的生长口处冒出来。




Thomas Brain说,这套流程并不特别复杂,他也不介意公开。




尤其是去年疫情的时候,很多人失业,当时他收到不少新西兰和其他国家的人发邮件给他,询问种蘑菇的事情。

所以,他这种放松的心态也帮了一些人。

教学心态

Thomas Brain说,他觉得在自己种植蘑菇挺环保的。

“为什么要去500公里之外买一个农场种蘑菇呢,有想法的人在自己的城市里就可以种。”




种出的蘑菇,他就会到市内的Lyttelton Market上去卖,也自己建了网站卖。




他觉得,其实人人都可以在车库里种蘑菇,所以他又增加了业务范围:卖自己配好的蘑菇基质。




“现在有一个态度上的转变,大家都对本地出产的食品更有兴趣了。这是好事。”

“疫情下,很多人都在想其他的赚钱方式,小规模的蘑菇种植应该有一定的市场吧。"




Brain说,种植成本不算高,一旦设置了合适的热度、湿度和光照,蘑菇的生长速度很快。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他还示范如何改造车库。




Thomas Brain还认为,自己种植的才是真正的新西兰蘑菇。

而有些公司从中国进口蘑菇基质,然后在本地生长,他认为,并不算是真正的新西兰本地蘑菇。




野菇培养

说到本地蘑菇,让Thomas Brain更感到自豪的是,他会去采集新西兰的野蘑菇,然后再进行培养繁殖。

他也把这套技能公开了。

这几个蘑菇,都是他在野外采的。




一般他发现有蘑菇群蔟的时候,会记下位置,这样下次下雨之后再去还能采到。

繁殖野蘑菇也注意无菌环境。他带上了手套,桌上的蓝色小条是一把无菌刀。




两个培养皿里,放了琼脂培养液,然后用刀剖开蘑菇,将没有被污染的菌丝弄出一些来,放到培养皿中。




这个程序完成后,只要把培养皿盖起来,然后就等待菌丝慢慢培育出来。




Brain说,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枯燥。他不但能学不少东西,还调整自己的系统,让自己成为更有效率的种菇人。




蘑菇生长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Brain开始在蘑菇旁边种植微菜,吸收二氧化碳。微菜也是好卖的经济作物。




"这是利用这些Co2的一种方式,而且微菜也是一种神奇的营养来源,为什么不呢?"




也许有人觉得Thomas Brain有点走火入魔。

放着稳定的公职不做,在疫情下搞这种很辛苦也费脑筋的创业。




但说真话,也许他的路是对的。

在以前,新西兰只有白蘑菇和灰蘑菇两种。




而这两年,新西兰超市里的蘑菇品种开始增加。

像中国人熟悉的香菇、平菇、金针菇都开始出现。

只是,这些对新西兰人的“新品种”和亚洲地区相比,还太金贵,价格有点承受不起。

只能吃一口的金针菇,就要五六刀纽币。

新西兰这种金针菇包装,100克一包装,还不够炒一个菜的……买不起。




这两年新西兰市场也才刚刚开始有比较多的平菇,也就是本地人说的oyster mushroom(欧美人的命名翻译过来都是‘蚝菇’)。

因为卖得比较贵,新西兰本地出现了好几家半路出家过来的平菇“个体户”,都是看中这种生意很容易建立起来,初期的投入成本在农业中算是比较低的。




这些人发扬了新西兰人的“探索”精神,甚至用这种塑料桶来种蘑菇,反正市场也不大,不用建立一个很大的种植区域。










希望像这样的人渐渐多起来

我们在新西兰也能像在中国那样

消费到更多的鲜美的蘑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