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撞到头后会开玩笑地说:“我是不是要得脑震荡了?”虽然这个词汇很常见,但实际中有九成人被漏诊。有些人可能得过轻微脑震荡,自己却不知道。



受访专家

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陈文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博士 周冰凌

九成脑震荡被漏诊了

人的脑组织就像一块柔软的豆腐,在日常活动时会发生微小的移动,但影响不大,也不会被感受到。

如果受到猛烈撞击,或在快速位移后停止,脑组织便可产生明显的运动,造成创伤性脑损伤。



脑震荡是一种轻度的创伤性脑损伤,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常在交通事故,极限运动,拳击、篮球等接触性运动中,头部受到撞击时发生。

然而,多达90%的脑震荡病例难以在早期通过客观检查发现,CT或磁共振往往无法看到明显脑损害,因此常被忽视。

脑震荡的具体症状取决于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大多数患者在受伤后保持清醒,但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思维能力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一般来说,表现为“三有三无”:

三有

1.有意识障碍,但程度较轻且时间短暂,可以短至数秒钟或数分钟,通常不超过30分钟;

2.有部分记忆,近事遗忘,清醒后不能回忆起受伤当时的情况及经过,但对受伤前的事情能清楚地回忆起来;

3.有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厌食、耳鸣、视物模糊或视疲劳、嗜睡、失眠、畏光、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

三无

1.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表现;

2.进行颅脑CT扫描,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3.腰椎穿刺没有血性脑脊液。

脑震荡会让大脑发炎

《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脑震荡会引发大脑炎症,发出吸引巨噬细胞的信号,对大脑的损害和影响可能持续数年,大大增加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患病风险。

如果头部受到打击,即便没有严重不适,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需尽早就医。

就医时需详细描述意外伤害的过程,医生会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或借助颅脑影像学检查、量表测评等工具进行评价,进而给出具体建议。

多数情况下,脑震荡是有自限性的,病程较短。

一般脑震荡患者无需特殊处理,但应观察2~3天,卧床休息,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并发的颅内血肿。

如果自觉症状严重,即使脑外伤尚未造成颅脑影像异常,仍需短期内复查头颅CT,避免留下后遗症。

若脑震荡被漏诊或未得到及时治疗,短期可能因慢性硬膜下出血、继发性癫痫等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长期可遗留反应迟钝、运动迟缓、震颤、心境低落等后遗神经精神症状。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脑震荡

预防脑震荡的关键,就是最大程度降低头部受伤的风险。

1

普通人群

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或进行滑雪、滑板、溜冰等可能造成头部受伤,出行或运动时,应正确佩戴头盔及运动装备。乘坐交通工具时,系好安全带,可在受到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

2

儿童

儿童和婴幼儿比较好动,需要家长实时看护,防止在玩耍时跌倒、撞伤。在乘车时,要为其使用安全座椅。家中门窗外和床边可安装防护栏,避免意外跌落。

3

老年人

如果家有老年人,可在楼梯上安装栏杆,在浴缸中安装扶手。老年人行动不便时切勿逞强,可借助步行器辅助行走,并定期进行适宜的锻炼以提高平衡能力。

4

高空作业者


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时应做好保护措施,切勿在饮酒或服用特殊药物(抗组胺药、降压药、降血糖药等)后进行高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