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津津的夏天,人体更容易缺水,此时,很多人知道需要及时补水,却忽略了正确的喝水方法。

一顿猛灌的后果,可能是心血管受损。



喝水太猛心脏受不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教授李晓君表示,口渴时大口畅饮,看似痛快,实则伤身。越是口渴时,喝水越要慢,否则会给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影响血压心率

喝水太猛甚至可能造成人体电解质紊乱,引发头痛、水肿、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

让血管收缩

如果喝的是冷饮,过量的冷饮进入胃肠后,会突然刺激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重病情,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心肾负担过重

水分快速进入人体,被胃肠道大量吸收,会使血液变稀,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肾脏等器官负担,心肌耗氧也相应增加。

心脏病人喝水太猛,还会使心脏负荷过大,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特别容易在猛喝水后诱发心衰的急性发作。

刺激肠胃

一次性大量饮水会使胃脘胀满、胃液稀释,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胃痛等症状。

鼻腔压力变大

鼻子与口腔相通,喝水太急会增加鼻腔压力,容易被呛着,还会导致鼻塞。

其实,“暴饮”并不解渴,反而会反射性地加大出汗量,增加钠、钾等电解质的损失,让人产生越喝越渴的感觉。

喝太多、太少,都会伤身体

有些人不爱喝水,一天也喝不了几口,还有些人恐怕身体缺水,一有机会就大量喝,其实,水喝太多太少都不好。

喝太多

血液中需要保持稳定的离子浓度,正常喝水后会短暂地“冲淡”这个浓度,但通过排尿排汗等方式,很快就可以达到稳态。

饮水过量会阻碍肾脏排水的能力,水排不出,就会导致血液中钠离子浓度持续变低,导致低钠。

短时间内大量喝水很危险,可能引起水中毒。急性水中毒时,人体的体液量增加,可引起脑细胞的水肿,导致头痛、嗜睡,严重时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此外,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影响消化,导致腹胀,加重胃肠负担。

喝太少

喝水太少对身体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可能导致大便干燥,久而久之形成便秘;喝水少还会导致尿量减少,身体内的废弃物不能随着尿液及时排出来,易形成结石。‍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饮水不足,血液黏稠度会升高,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血栓等。

夏天怎么喝水才能“刚刚好”

感觉口渴时,一般成人水分丢失量约为体重的2%,此时身体机能开始受到影响。夏天喝水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No.1

口渴时慢点喝北京中医药医养协会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越是口渴时,喝水越要慢,应匀速小量间断补水,一口一口地慢慢喝。

每次100~150毫升即可,不要一次喝太多。如果觉得不够解渴,过3~5分钟后,可再喝一点。

No.2


每天都要喝够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

夏季出汗多,可根据日常身体活动情况以及所处环境,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

No.3

水温不冷也不热夏天很多人喜欢喝冰水,这样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从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平时最好不要喝5℃以下的饮品。

喝水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最适宜的温度是10℃~30℃。

No.4

水里加点“味道”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若是觉得水没味儿,可以适当喝点带“味”的水,比如,柠檬水、蜂蜜水、薄荷水、菊花茶等。

No.5


几个时刻要补水◎起床后:此时处于生理性缺水状态,起来之后或吃早餐前可适当喝些水。

◎睡觉前: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通过出汗、呼吸不断丢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谢物积存。

◎洗完澡后:热水澡会令血流量增加,洗后应小口慢速喝一杯温水。

◎尿变黄时:浅黄色尿液表明喝水量足够;尿液比较黄就要立刻饮水了。

No.6


身体需要缓冲体力劳动或爬山、跑步、游泳等运动后,即使口渴难耐,最好也先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后再喝,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

老年人及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No.7


特殊人群有讲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肝硬化、急慢性肾炎、肾衰竭、严重胃肠道疾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的人,喝水应遵医嘱,不要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