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某洗涤品牌的母亲节广告引发巨大争议。在广告中,该品牌声称,通过全新科技能让妈妈洗衣更轻松省心,并且在产品外包装上打着“妈妈,您先用”的字样。
网友怒批:这都21世纪了,还把洗衣服塑造成妈妈的专属家务,这无疑加深了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为什么妈妈到了母亲节还得给全家人洗衣服呢?为什么其他家庭成员就不能洗衣服、做家务呢?受此影响,该品牌股价大跌,市值急剧缩水了约5亿港元。无独有偶,中国人将母亲和家务对等起来,日本人就将母亲和孩子捆绑起来。为了迎接母亲节,JR东京站的商业设施“グランスタ東京”在上个月底挂出庆祝广告牌。
这是一张“日本电车票”,于24年5月12日从东京站始发,方向标为爱心,指向终点站“母亲”。此电车线路被命名为“孝心线”,并刻印着温馨提示:“当日有效,不许中途下车”。乍一眼望去,这广告创意虽老土,但还挺契合母亲节这个暖心主题:呼吁为人子女的,在母亲节这天都应该回家陪伴母亲、好好孝顺。然而这个广告挂出没几天,就被日本网友狂喷,导致运营方不得不连夜下架。原因在于这张“电车票”是一张“永久儿童票”,在“母亲”站的下方还写着“永远都是你的幼儿”的字样…
日本网友甚是不爽:拿着永久儿童票,还大喊着:“妈妈啊我永远都是你长不大的小宝宝”,究竟这是在过儿童节还是母亲节?母亲难道一生都要和孩子捆绑在一起吗?运营公司连夜下架这个广告,原因是让人感到不适,背离了母亲节的初衷。“虽然我觉得不至于要连夜下架,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广告。的确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孩子无论多大,永远都是孩子。不过,母亲节的主题是为人子女的要向母亲表达感谢之情,然而却在以母亲为主体的节日里,宣扬‘永远都是母亲的小宝宝’,强调以子女作为主体,我认为这是偏离母亲节主题的。因此很多人会反感。即便市面上有形形色色的广告,但我唯独对这个广告深恶痛绝。”
不过也有日本网友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实在是小题大做、反应过激,这个广告初衷其实挺好的。毕竟,孩子哪怕成家、在社会上独当一面,在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因此感到不适、特意跑去网上吐槽的人究竟有多少呢?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啊,难道不是吗?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也永远都是父母。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过广告能让很多人产生共鸣的话,应该就是没问题的吧?相反,没有一个广告能够引起全部人的共鸣吧?如果仅仅是因为有一些反对批评声就下架道歉,那么这个企业迟早都要完。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因此每年一到母亲节,我都认为做人必须要趁着双亲在世时,好好孝顺父母,要和父母见面或者打电话。因此,我看到这个广告并不会反感。”
然而有网友指出,大家反感的并非是“在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长不大”这个观点,而是广告中“小児”这个用词。在日语中,“小児”指的是幼儿,也就是那些1岁以上、未满6岁的宝宝。“児童”在《日本学校教育法》中,指的是“6岁到12岁的小学生”;在《日本儿童福利法》则指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至于在亲子语境下的“孩子”,一般都是用“子供”来表示,从父母的角度来称呼自己的孩子。既可指代未成年人,也可指代成年人。
相较于“小児”,“子供”更符合这个广告想要传达的意思,不过考虑到日本电车票种类只有“小児票”,没有“子供票”,因此这个广告就用了“小児”一词。正因如此,才会引发歧义、从而掀起轩然大波。“在儿童车票中‘小儿’指的是就是幼童,因此大家会对“永远都是幼儿”这样的说法感到不适。运营方考虑到是投放到车站,因此会运用车票的设计去构思。他们在玩文字游戏,误以为用‘小儿’很巧妙,希望借此营造出温馨的亲子氛围吧。然而比起亲子关系中的孩子,这里的‘小儿’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未成年的幼儿。即便用词是一样,在不同语境下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越是深究这个广告,就越会感觉很不对劲。”
“儿童=小儿,车票种类是按照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来划分的,因此,在以儿童票作为前提的情况下,用‘小儿’一词并无不妥。不过,站在旁人的角度看来,一个成年人一直都被当成‘幼儿’来对待,的确会给人一种恶心、负面的感受。况且现在用IC卡的人很多,很多人都没有用过纸质的车票,因此这样的广告实在很难引起共鸣。”
无论是蓝月亮的广告,还是JR东京站的广告,总会有人认为大家“太过敏感、过于较真”。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社会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正是得益于这份敏感与较真。
日剧《坡道上的家》
JR东京站被喷到连夜下架,而有的车站则一直都身体力行、拿出实在的行动庆祝母亲节。为了迎接母亲节,京成本线的“市川真间站”,特意更名为“市川妈妈站”,这个做法是从5年前就开始的。
在母亲节前后,这个车站不但会将车票变成母亲节期间限定的心型车票,凭此车票到车站附近的咖啡豆店更可免费领取50g咖啡,也可持此车票到车站附近的商铺享受实打实的折扣优惠。
此外,日本妈妈们更希望在母亲节里,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据某日媒调查显示,有35.5%的受访妈妈表示,最希望收到的母亲节礼物,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其中,抚养0到2岁孩子的母亲占到36.9%;抚养3到6岁的母亲占到35.9%,抚养6岁以下孩子的妈妈更希望能在母亲节这一天拥有专属时光:去按摩、去旅行、去补觉,反正就不希望像平日那样为孩子忙前忙后。受访妈妈补充道,成为母亲之后,真的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都要忙于育儿、家务和工作。尽管如今日本大多均为双职工家庭,但是从家务和育儿的无偿劳动的男女比例来看,相较于爸爸们,日本妈妈们明显承担了很多无偿劳动。根据“日本男女共同参与家务育儿的白皮书”(令和5年版)显示,在孩子未满6岁的双职工家庭中,女性耗费了更多时间去育儿和操持家务,而男性将大部分时间都分在工作上。
(黄色代表育儿、棕色代表家务,绿色代表工作)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父权制度之下,两性在社会分工上长期处于极为不平等的状态。洗衣做家务、抚养孩子都被视为是母亲的天职。母亲节本应是教导为人子女的要好好孝敬母亲,不过一直以来社会都会借着母亲节铺天盖地去宣扬母亲的伟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伟大去强迫千万位母亲,必须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本身属于她的人生。不做出牺牲,就不是伟大,那么这个母亲就是不称职的。在东亚传统社会中,这种不称职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具有极强的毁灭性。
日剧《坡道上的家》
母亲之所以为母亲,是因为她给予孩子新生命,但不代表成为母亲后,女性余生都必须要为孩子和家庭奔波劳碌一辈子。事实上,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大家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双方不必捆绑一辈子。母亲首先是人,女性并不是生来就要成为母亲的,母职也不是天职。母亲是独特鲜活的个体。因此,在母亲节中我们除了要感激母亲,还要尊重母亲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价值、以及鼓励母亲去追求她所要的生活。
希望母亲们能“自私一些”,多为自己考虑,活出属于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