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5分和100分一样,都能在等级制里拿到A时,等级制取代绩点制,就不卷了吗?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只有前30%的学生有机会获得A呢?


一场赛博狂欢或许能侧面回答这些问题。2024年3月3日,复旦大学的学生们庆祝本校学生自发设立的第一个绩点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在复旦吃B,你却拿了A。”


同样经历着等级制的北大生科院的学生们也感受到:这场以“解放内卷”为名的分数改革无法完全解救困于绩点游戏的自己,反而带来分数滑档的威胁和未来规划的限制。


制度的转变


自2020年开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绩点制度改革,旨在缓解学生们不断追求更高绩点造成的内卷情况:本院学生所上的课程(包括院内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推荐采用等级制评定。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先会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再转换为相应的等级。学生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了GPA的表现方式。


图1 北大生科院等级制和GPA对应图,图源《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


与改革前的绩点相比,等级映射的课程绩点不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具体分数,更无法严格区分学生成绩排名的高低。但是单门课程的成绩仍有正态分布要求,例如学生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等级制并非北大生科院的首创。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此之前已有成绩等级划分的规定,但与北大生科院评定方式有所差异,它们采取了等级制和绩点制并行的方式。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学生成绩评定记分办法一般分为五级制、三级制、百分制三种,保留以成绩和绩点反映学生日常学习的质量的评定,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则采用等级制记分。(每个教学班评定的学生课程考核总评成绩同样也应呈正态分布,而优秀比例一般不超过30%。)


具体而言,五级制记分为优(A)、良(B+)、中(B-)、及格(C)不合格(F),A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毕业论文成绩中A的比例按照毕业论文有关规定执行。三级制为优秀(A)、合格(P)和不合格(F),A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成绩评定时首先按照百分制打分,百分制记分成绩低于60分者,其等级成绩直接转化为F;百分制成绩大于等于60分者,由电脑排序,然后按名次比例转化为等级成绩。



图2  华东师大等级制和百分制名次、GPA对应关系,图源《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


华东师大的学生在查询成绩时能同时看到每门课程的分数、绩点和等级,而这三者之间“大家更看重绩点”。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的李玉婷同学认为等级制会影响到打分情况,进而影响绩点。在两制并行之下,等级与课程绩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要比实行单一等级制的情况更强。


图3 等级制、绩点制、两制并行三条成绩评价路径 赵培茗制


从百分制到等级制,是为了一步步脱离精准分数,引导学生“粗线条的看问题,不要对考试成绩的每一分都特别在意”,但操作过程中,真如所构想的这样吗?


矛盾的转移


文轩原本是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生,在大二成功转入生科院,过去一年的绩点被转换为评价体系的“A”“B”“C”。而大三的郭雨一直在生科院强基班学习,跟随着学院使用等级制评分标准。


两名同学都表达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A和B的差距过大,尖子生吃亏。对于生科院的同学来说,即使拿到“A”,需要转换为绩点时,只能封顶达到3.9,而无法冲到满绩。“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在等级制评分制度下,其实压力不是很大,也不用太卷。但对于‘头部’同学来说,最多只有3.9,就会觉得有些受限。”郭雨说。一旦稍不留神,他们的等级也可能滑到“B”。这时差距就拉开了,因为B换算过来是3.4,出现在成绩单,用小文的话说,就会有一点“难看”。


等级制和百分制并行的其他学校情况更是如此。


复旦大学从2017年开始实行等级制。复旦大学的学生们自嘲本校为“Top3.3大学”,因为象征着82-84百分制成绩区间的B+所对应的3.3和85分以上的A类(85-89为3.7;90-100为4.0满绩)至少相差了0.4的差距。“在A和B的评级里,最致命的好比84分和85分的差距,还不如直接84或85来算。”思佳表示。


图四 复旦学生改编《上春山》的歌词 余蒙蒙摄


限制优秀率激化了差距矛盾。北大生科院的郭雨解释:“其实最大的争议点不是等级制,而是优秀率。”由于生科院的课程会卡着优秀率,就会存在老师因优秀率压分卡分的情况,即给分过程中监控优秀率,从而动态调整后续同学得分。


复旦大学给出A类(A-和A)的标准不超过课程总人数的30%。假如一门课程有30名学生,在复旦大学,即使再努力,获的A类的学生也只能有9个人。“即使是等级制,我们学院也卷得很厉害。大家都想去争前30%。而且有的老师还不会给满30%。”复旦大学经院22级本科生琳娜表达了同样的无奈。


华东师范大学实行等级制度也是在2017至2018年间。华东师大的玉婷没有感受到等级制减缓内卷的步伐,相反,她认为“等级制加剧了内卷!”——获得A级的同学就是把论文都卷到六七千字,这样来保证自己不被30%的限制卡下来。


游离在A和B等级边缘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定位也产生了困惑。上一学期,琳娜的直系学妹洪蕴菲全部课程都得了B+,但她不清楚自己究竟是31%还是69%:“一方面,如果我把自己往差里想的话,可能我只是某课程所有同学中69%的水平,但是我却和31%水平的同学得到了相同的B+等地。这让我有种“其实自己没那么差”的感觉。可是另一方面,由于ABCD的等级,我就不清楚自己的实际水平。挺迷茫的。”


这些都体现了等级制运行机制的问题——无法彻底脱离GPA的原本体系。南京大学实行的是5.0绩点的方式,新闻传播学院的陈慧均对等级制和5.0绩点进行了比较:“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一个(百分制)将分数划分成100段,一个(等级制)划分为5段。”


等级制下的未来


“等级制的麻烦在于目前它是沒有完全流通,校内保研就你一个学院或一个专业可以这么弄,但是跨校保研和留学申请怎么办?”思佳当下正在不停地投实习,处于保研的边缘的她打算保研失败就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


目前,北大生科院、留学机构和学生之间对于“等级制是否会影响保外校和出国留学”的意见并不统一。


据北大生科院,对于想要出国的学生,学校会专门开具说明。准备研究生申请香港学校的南京大学学生陈慧均也表明,她了解到这种情况下,若是向外校提供个人专业排名,或许会从一定程度上获得认可。


闪闪留学的工作人员则表示,“每个学校申请会有一个最低GPA, 这个最低可能那边会根据你提供的成绩单按照自己的标准计算。”如果目前学校采用等机制的评定方式,申请时需要提供一份关于等级制的说明。另外,若教务处能够开具课程具体分数的成绩单,换算时直接使用具体分数即可。


当然,每个地区对于成绩的换算方法不同。比如英国,就更注重标化成绩,即绩点。


而美国部分学校更看重学校官方成绩(学生自己提供的成绩单),“基本上就看分数,不看排名”;另一部分,则以wes(World Education Service,帮助非美本学生提供本科成绩认证及学历认证)为准,“wes会重新算一遍学生的分数,比如说把一些思政课去掉,然后对一些核心课加权”。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申请国内或国外高校时,决定是否被录取的因素很多,所以学生并不清楚等级制评分对升学的影响。既然外校没有明确说拒绝的原因是等级制转化后的绩点,学院教务老师和留学机构自然也可以“打包票”——等级制不会影响保研和出国。


这样的表态并不能使绝大多数同学信服,面对被拒,他们总会忍不住想到成绩单上那几个醒目又带点“难看”的“B”。北大生科的学生文轩就认为:“对于想要保外校和出国的同学,他们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卷到A才行,否则B的话绩点就很低。所以大家可能会有怨言。”


此外,不同院校的等级制评价体系也不同。同样是B+,在复旦和华东师范大学转换的绩点为3.3,在清华大学则有3.6。计划出国却被“无限B+”的琳娜感到焦虑,因为3.3的绩点根本无法满足国外院校要求的gpa基线3.5。“象征着中上的B+在这时又有什么用呢?”琳娜叹了一口气。


洪蕴菲也表示同样的态度:“如果国内所有学校都实行一样的等级制,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每个学校的等级制度不一样,然后申请国外院校时对方又不了解你的学校的制度,那这就是一件对你前程没有帮助的事。”


尾声:等级制背后


回到等级制设立的初衷,北大生科院的同学们其实能理解这样设计的意义:北大生科设计等级制的现实基础,是强基计划占北大生科院本科生总数约70%,不少是高中时通过学科竞赛打上去的国家集训队或金银牌选手,他们在高中时就掌握了大学阶段生科的许多基础知识。因此北大生科院希望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潜心做学术。把评价体系从分数高低这种具体的指标变成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模糊概念,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同学们为了成绩上一分两分的差距而造成不必要的内卷。


但想要通过等级制淡化差距,以完全避免成绩内卷和竞争是困难的。“只要有一天北大生科的同学还想要出国深造,只要有一天有人要保研,只要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轩、郭雨、思佳、琳娜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记者(ID:njuxjz),作者:余蒙蒙、赵培茗、吴佳妍、陶心怡,责编:陶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