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外充电桩巨头倒下了。
本周,充电桩鼻祖Tritium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一份破产计划,随后股价一日暴跌了66%,堪称惨烈。
这家独角兽的遭遇令人唏嘘——成立于2001年,比特斯拉还早两年,是妥妥的行业鼻祖。2022年,Tritium通过SPAC合并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一度高达 20 亿美元。充电桩身为新能源行业基础设施,却迟迟没有等来欧美新能源汽车大爆发,以致Tritium一直亏损。
2024年,欧美宣布电动化进程放缓,这似乎成为压垮Tritium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以来,股价跌去超90%。而世界的另一头,Tritium的故事也给正在扩张的国产充电桩行业敲响警钟。
曾市值140亿,一个充电桩鼻祖要破产了
Tritium的故事要从25年前说起。
那是1999年,David Finn还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本科生,他与同学Paul Sernia、James Kennedy 组建起“SunShark”赛车团队,参加了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WSC——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太阳能赛事之一,并获得第三名。
鲜为人知的是,特斯拉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技术官JB Straubel早年也曾参加过该赛事。时至今日,特斯拉每年仍会派人参加比赛,从中挖掘并储备人才。
经过这场比赛,David Finn嗅到了商机。他与车队同学们决定将比赛时开发的轻型电机控制技术商业化,就这样,Tritium于2001年诞生了。要知道,日后称霸全球的特斯拉也要过两年之后才创立,Tritium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先驱。
经过一番探索,David Finn将业务押注于直流充电桩制造业务。2013年是特斯拉Model S发售的第二年,Tritium在当时就发布了号称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小的50kw直流快速充电桩Veefil-RT。此后,他们不断推出75kw、150kW、350kw等多个直流充电桩产品,成为世界第一家实施即插即充策略的公司。
起初,Tritium面向的是企业客户,包括英国石油、壳牌和IONITY等等。其中IONITY是宝马、奔驰、福特和大众汽车合资创立的高功率充电站网络。Tritium得以迅速打开欧美市场。
事实上,Tritium曾在2017年试图进军中国市场。彼时,公司接洽了有合作意愿的中国公司,并在江苏落地安装了充电桩。而公司高管也看好中国,认为这里电动汽车的销售增长比欧洲、美国更为强劲。但是,Tritium和中国的故事并未就此展开,此后便没有了下文。
转眼到了2022年,Tritium通过SPAC方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高峰时期,公司市值高达20亿美元(约合140亿元人民币),曾被视为特斯拉充电桩唯一可靠的替代品。
上市之后,Tritium继续扩张,在美国田纳西州建立新生产线工厂。一是豪赌更大的美国市场,二是看好美国制造业的联邦补贴。
但是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年之内,Tritium 股价下跌超过90%,如今不到400万美元,投资机构也纷纷弃船而逃——今年2月,早期投资人Brian Flannery仅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他最后持有的5%股票。
官网显示,公司已向全球40多个国家销售了超过13000个充电桩。直到去年,Tritium还声称将成为中国以外的第一大充电桩生产商。然而,到如今,等来的却是破产的消息,这个新能源鼻祖倒在了电动汽车崛起的时刻。
谁杀死了它?
回过头看,这个失败案例值得细细复盘。
翻阅Tritium的财报,破产的秘密就藏在其中:2020年至2023年,Tritium总营收分别为4696万美元、5615万美元、8582万美元、1.85亿美元,近三年同比增长为19%、52%、115%,似乎仍节节升高。
但是细看,其净亏损分别为3444万美元、6309万美元、1.29亿美元、1.21亿美元。这家成立了23年的公司,却还不会赚钱——从未实现盈利。
相比20年前,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早已发生了变化,充电桩已经不只是一两家公司的竞争了。
尤其当特斯拉以低得多的成本建造充电基础设施,并向所有电动汽车品牌开放充电网络时,Tritum却没有新动静,业务模式仍旧完全依赖于硬件销售,而不是像其他对手那样注重运营。
难以想象,Tritium被用户吐槽最多的是充电桩经常断电,体验大打折扣。
说到底,身为新能源行业基础设施的充电桩,只有在新能源汽车用户到达一个客观的体量后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然而这几年里,欧美新能源汽车行业起起伏伏,始终没能迎来大爆发。反观中国,却在其中后来居上。
没有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用户,Tritium一直处于亏损运营。而充电桩投入之大,一味输血根本解决不了问题。2023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152%,在手现金只有2942万美元。
陷入财务生存之战的Tritium在去年10月曾向昆士兰州政府寻求9000万澳元的救助,但没有任何进展。为此,公司宣布在圣诞节前关闭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工厂,裁员数百人。
“纳斯达克上市对公司没起到作用,不像董事会起初想象的那样,认为这是进入资本市场的好机会。”Tritium意图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的梦想破碎了。
最后,由于缺乏对美国制造业的真实了解,Tritium在无法盈利的情况下盲目扩产,最终被压垮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不免令人一声叹息。
“亏得心惊胆战”,中国充电桩开启淘汰赛
Tritium黯然收场, 但在8000多公里外,国内新能源充电桩的发展却如火如荼。
一个IPO正在赶来。彭博社报道,电动车充电设备供应商星星充电考虑香港上市,可能寻求约50亿美元的估值。星星充电从江苏起家,在2021年5月的最后一轮融资里估值已经超150亿。
过去半年,国内新能源充电桩的融资依旧可见。就在几天前,世纪云安获得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而早在去年12月,无尽瓦特就拿下了由顺为资本、云启资本、真格基金等跟投近1.5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更早一些,还有拿下2.24亿元B2轮战略融资的润诚达……
从2023年来看,充电桩领域融资事件有23起,涉及投融资金额达26.25亿元。这个江湖涌现了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蔚景云等一众企业,还有许多行业巨头正在争相涌入。
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等头部车企都在逐步搭建充换电体系,800V高压、超充站几乎成了车企们的标配。此外,华为、中国石化、滴滴、能链也将目光投向了这里,甚至以插座闻名的公牛集团也冲了进来。
有数据预测,2024年新能源充电桩的市场规模将达517亿元,2025年甚至可能达到千亿级别。
热闹犹在眼前,行业鼻祖Tritium的倒下却为大家敲响了一记警钟。
和Tritium一样,能否赚钱成为新能源充电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时至今日,整个行业中仅有寥寥几家宣布盈利,而充电桩却被不少新能源车主调侃为新的“钱包刺客”。
就连市占率最高的特来电的董事长于德翔也曾公开表示,“成立前四年亏得心惊胆战,也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而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就已经有859.6万台,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以此计算,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比例达到了2.3∶1。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找不到充电桩,另一边,充电桩又为抢用户大打价格战。实际上,早在2014年国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充电桩运营行业时,就掀起了一股充电桩风潮,早期盲目扩张,疯狂内卷,2018年的倒闭潮还历历在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国内充电桩市场就有50%企业走向倒闭或退出市场。
经历过厮杀,牌桌上留下了最有实力的玩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充电桩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充电桩出海成为新出口。
这里战火仍未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杨文静、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