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智己汽车正式发布其全新轿车智己L6,并开启预售,预售价格区间为23万元~33万元。然而,在对标近期大火的小米SU7时却闹出乌龙,将小米SU7 Max关键参数进行了错误标注。
当晚,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博一连发三文怒怼,敦促智己公司立即公开澄清并向被其误导的公众正式道歉。4月9日凌晨,智己汽车官博发布致歉函,称小米SU7 Max版前后电机均采用SiC碳化硅模块,与智己L6所采用的技术一致,并表示,“由于内审出现疏漏,造成对小米汽车的负面影响,我们深表歉意,也向所有粉丝、用户们诚挚致歉。”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竞争上,由于同样瞄准20万—3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智己L6后续上市后要直面的对手就包括小米SU7。此外,其后续还将直面特斯拉Model 3、极氪007等对手。
对于20万—3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竞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4月9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一市场并非零和竞争。“不是简单认为这个市场就这么大,竞争肯定会有,但可以是共同做大市场。”
一、对标却写错参数
据悉,此次风波起因,源于智己汽车在8日晚的智己L6发布会上对小米SU7 Max 关键参数进行了错误标注。
当晚11时左右,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其个人微博上致歉称,由于产品信息的调研结果有误,发布会上有一处信息错误,小米SU7跟智己L6一样,都是前后电机都使用SIC碳化硅模块。“小米SU7确实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竞争队友。”
不过,此举并未平息小米方面的怒火。
当晚11时半左右,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博发文怒怼,称小米SU7 Max 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这确保了小米SU7 Max 出色的性能和续航能力。“我们欢迎良性的竞争与切磋,强烈反对歪曲事实的造谣与抹黑。我们已完成取证,做好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准备。”
随后,其再发文称,“我们不接受个人轻描淡写的非正式的道歉。我们再次敦促智己公司,立即公开澄清,并向被其误导的公众正式道歉!”
4月9日凌晨,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博第三次发文,称“我们的忍让是有限度的”,直言“如果得不到智己公司正式公开道歉,我们会采取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强调“最后一次敦促智己公司立即正式道歉”。
该文发出约半小时,智己汽车官博发文致歉,称在智己L6超级智能轿车发布会过程中,对标小米SU7产品力介绍过程中,由于团队内容审核疏漏,造成一处关键参数的错误标注。澄清小米SU7 Max版前后电机均采用SiC碳化硅模块,与智己L6所采用的技术一致。
△智己致歉函
“小米汽车及旗下产品SU7,是我们尊敬的竞争队友!由于内审出现疏漏,造成对小米汽车的负面影响,我们深表歉意,也向所有粉丝、用户们诚挚致歉。”智己汽车方面称。
4月9日上午,时代周报记者也就此事的后续、最新回应采访了智己汽车方面,相关人士称,截至目前,以前述致歉函回应为准。
二、智己L6的竞争对手是谁?
在此次发布会乌龙背后,由于同样瞄准20万—3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智己L6后续上市后要直面的对手就包括近期大火的小米SU7。
从产品亮点来看,智己汽车对这款新车显然寄予厚望。据悉,智己L6全系标配“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系统、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 X芯片、高通骁龙8295芯片等配置;叠加“无图城市NOA”和“未来智舱”等高阶智能化功能。此外,其还推出了“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准900V超强性能平台”等。
从价格上看,智己L6预售价格区间为23万元~33万元。其中,智己L6 Max标准版不超过23万元;智己L6 Max超强性能版不超过29.99万元;智己L6 Max光年版不超过33万元。
智己L6 超强性能版对标的便是小米SU7 Max。在前述发布会上,官方将智己L6 超强性能版的三电、动力、底盘等表现均与小米SU7 Max进行对比。作为参考,小米SU7 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PRO长续航版售价24.59万元,MAX版29.99万元。
在业界看来,在产品力上,两者各有千秋。而在市场号召力、竞争力上,小米SU7的表现不容小觑。
3月29日,小米汽车官方发布消息称,在上市24小时后,小米SU7的大定数量达88898辆。另据第一财经报道,截至4月2日凌晨,小米SU7的锁单量已达到4万辆。
此外,在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市场上,智己L6还要直面特斯拉Model 3、极氪007等对手。据汽车之家数据显示,今年2月,特斯拉Model 3销量达7604辆,极氪007销量超4千台。
对于20万—30万级纯电轿车市场竞争,郎学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小米SU7的出现,未必是抢夺纯电这个价位的市场,也不一定会对特斯拉、智己等品牌带来销量的冲击,它可能挤占的是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或其他车型市场。”
在郎学红看来,这一市场并非零和竞争。“一款爆款车确实可能会带来整个细分市场的扩大,相对的,如果这个细分市场里没有特别成功的车型,同样也会带来这个细分市场的萎缩。所以不是简单认为这个市场就这么大,竞争肯定会有,但可以是共同做大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李卓玲,编辑: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