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去考公、当医生、做警察那种很厉害的工作。那谁来做超好喝的珍珠奶茶、蛋糕给我吃。谁来帮懒惰的我送早餐,谁来开咖啡厅让我拍照,谁来在工厂里做手机、做衣服,就算这份工作在父母、社会大众眼里不值一提,但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某个人得到了很大的幸福。”
2024年伊始,江苏一个叫思贤的中职学生把这段话发到了社交媒体上,结果引发了网友两极化的评论。有人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也有人觉得社会发展必然需要各种精英。
这些议论其实是职业教育一直背负的纷争与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有增无减,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职高”“高职”是低人一等的存在,继而用尽全力将子女送进大学本科。另一面,很多综合性大学学生毕业后,却面临着就业难题。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中职、高职毕业生——后者分别为95%和90%。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提及,近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
单从就业角度来看,从职业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一、走出困境
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其实一直存在:一方面倡导“工匠精神”,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严重的年龄断层。
中、高职被很多人认为是“低等教育”。由于过去很多不确切或不全面的信息,职业教育在许多人眼中约等于“不得已的选择”,更有人以挖掘机操作员和厨师作为职校生最大的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赵志群教授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长久以来,大众对职业教育始终存在“学生学习差”“学校名声不好”的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全面,很多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他们认为只有读好书,具备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
这就造成了两种现象的出现,一是中、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相对较弱;二是,由于学生较弱又造成此类学校难以被社会认可 。
赵志群将此定义为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恶性循环。
同时,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相对平衡的社会分工、人才结构作为支撑。从社会的发展脉络来看,职业教育一直服务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
以2005年为例,当时中国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期,涌现出大量流动人口,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中职教育承担起提升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这份文件还要求在2010年以前高职教育招生规模达到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
赵志群表示,在本世纪初,我国的人才结构处于三角形,也就是高学历属于少数群体。而职业教育承担的责任是平衡人才结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角形的人才结构无法支撑起社会所需的创新和发展需求。所以,在人才结构上需要做出调整,即用“橄榄形”的人才结构取代原来的三角形结构。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就是培养那个“橄榄”中部的比例占据人才大多数的人员。
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大约80%的工作岗位实际上并不需要高学历来支撑。比如,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调酒师或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但学术型大学的本科生却不一定能够胜任。
赵志群回顾了过往做的社会调研,发现一些工业企业反映,很多本科生不愿意去到一线生产线工作,但凭借着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又不能满足科研工作的要求。因此对很多企业而言,高质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是他们现阶段最需要的。可大众普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进到生产一线做工人,办公室白领才是首选职业。
赵志群认为,这反映了在理论上被称为“技能错配”的问题——他认为,未来,高学历并不一定获得好工作的情况会更加普遍。
“我们在互联网上经常会看到:5千元月薪找一个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很容易,同等价格却不一定能找到个好的焊工。这也正是我国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原因。”
正是这种情况有加剧的可能,近年来政策才在不断倡导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月1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比上年增长2.99%。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筑面积3.02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11.83万平方米。
赵志群还指出,目前部分中、高职业院校面临着合并或转型的问题。比如2023年,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与焦作大学合并,上海也有一些中职院校并入高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认识和理解。
二、待解决的出路
赵志群表示,除了提升职教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发展要摆脱困境,其中一个办法是提高制造业的地位。
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曾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过具体的要求:“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
赵志群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造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眼下,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竞争激烈、利润减少等。
如果不改善制造业发展的宏观条件,特别是用工条件,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制造业也愈发难以发展,技术工人将陷入工资相对较低、社会地位难以提升的不良循环,大众对职教的刻板印象也就难以剔除。
赵志群说,只有保证了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才能让大家正视职业教育,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更为坚固。
另一方面,赵志群认为,从全世界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皆是制造强国,也是技术工人地位相对较高的地方。“比如,德国、瑞士,当地技术工人工资水平与我们印象中的白领并无差别,甚至更高。”
对于中、高职教育的教学问题,他表示,当前的教育太过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实际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因材施教,不能以书本上显性知识的学习成绩论英雄。
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后,学校也应当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比如,通过老师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学习意愿和投入。其次,职业院校也应当搞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获得体面的收入。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刘志文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以航空公司举例,据他了解,目前有部分航司已和职校建立合作关系,从职业学校里培养空乘,学生一毕业即能上岗。
“以往普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要进到这个(空乘)行业反而就变得困难了,这就是反向天花板。”刘志文说道。
医学也是“毕业即就业”的样板之一。比如,部分省份就有5年制的医药高级专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药剂师、护士,都会由当地的医院或药企接收。除此之外,地铁服务业、制造业、基建产业、甚至警察等行业如今也有了对应的职业教育机构。
这也是工业社会的特点之一。刘志文分析,不少本科学生大学的实习,仍是以体验为主,并没有真正融入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毕业即就业”。但在职业教育端,反而做的相对完善。
总之,应该将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扩大到制造业的话语体系中,若仅仅是就职教谈职教,那么那些走进职业院校大门的年轻人,仍难免被误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傅一波,编辑: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