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新闻总是不断,如央行降息放水、财政发债等等。读起来费劲,看完了也不知道有啥用。但看政府的政策都要落到GDP增长上——GDP增长来自消费、进出口和投资三个板块,分析这三块的变化就足够读懂宏观经济了。



GDP增长都是靠人们消费支撑起来的,以前是美欧买我们的货,近年中国人能买得起自己产的东西了,还能买外国商品,如抖音上的俄罗斯美女带货。这使得国内GDP的增长消费贡献越来越高,而且进口增长比出口快,净出口=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导致净出口贡献为负。


当经济不好的时候,消费者兜里没钱,生产的货没人买,只能降价、降薪、降本。结果更没人买东西了,最后引发下岗潮、倒闭潮,经济不运转了。世界经济直接掉到地上的后果是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2008年中西方政府都跑出来疯狂花钱救场子,这种对冲经济下行的就是投资。


下面我们拆开了分析消费、净出口和投资近年的政策变化,以及对投资的影响。


一、消费:增加消费能力,但不鼓励消费企业上市


消费是现在最主要拉动内需增长的来源。在房地产、家电下乡和新能源汽车几波刺激,以及疫情冲击后,政策的重心则从居民借钱消费转向去除消费压力,增加未来人口。


动作也是多管齐下,大家都有感知。一是移除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二是控制通货膨胀,在2023年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国内CPI只有0.2%。三是大力打击非法集资、诈骗和垄断等掏钱包的行为。


从投资角度看,消费类公司(非生产型)大多去香港上市。从税制和IPO审查看,服务类、连锁类的消费公司都不太容易在A股上市。实际是不太利于A股消费投资,选择太少,长期高溢价,只能捡漏+长期持有。


二、出口:扶植科技型制造业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提供全世界和国内需要的商品,前者叫出口,后者叫内需。需求不断变化,政府也不断调整扶植产业。过去是服装、家具、家电(2023年增长9.9%),现在光伏、电池和电车(2023年增长29.9%),未来是AI、生物技术、量子计算,则是当下国内政策重点扶植的,AI则是当下最亮眼的仔。


中国的产业扶植政策是后来居上,而不是创新超越。毕竟2023年2500家顶尖企业的研发投入里美国占40.2%、中国17.9%、欧盟17.6、日本10.4%。


国内扶植一个产业后来居上一般分为几步:开发需求、拉动配套产业、培养人才。以新能源汽车和芯片为例。


  • 中国汽车市场换技术,满足国内消费者买汽车的需求,对合资车企国产化零部件比例要求拉动国内汽车配套产业链,本地设厂培养了各层级人才。当电车技术浪潮来的时候,可以顺利超过日本和德国。


  • 芯片是国产化要求创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政府主导芯片制造生产,拉动设备等配套产业,引入和培养本土人才。从2016年起步,相对简单的存储、内存已经可以取代国外,更为复杂的AI芯片则仍在追赶。主要受制于大模型的软件框架绑定,现有国产AI芯片只能用在推理,而不能用在大模型训练。


核心产业的变迁决定了投资的热门板块。


  • 政策上,A股就是要给未来核心产业定高溢价,来引导市场资源倾斜。国内AI上市公司估值100倍,没上市同业的融资更容易,发期权招聘人才也容易。因此AI、华为概念的高溢价是宏观政策给了基本支撑的。


  • 美国模式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FAMGA市值屡破新高,但实体制造业流失严重。中国扶植核心制造业,反要脱虚向实,意味着政策不会让纯金融领域赚到太多钱,不然谁还干苦逼实业。所以比特币在国内被禁,在美股已经开始ETF,主流资金都可以买了。


三、投资:不再依赖地产投资


国内过去最大的投资就是房地产和大基建。房地产的模式是政府花钱征地-房地产企业开发-消费者从银行贷款买房。但消费者钱包是有限的,花了太多钱买房、还贷款就没钱消费了。这时就不得不打断这种模式。这时要保证多方利益不受损,消费者买的房子不烂尾(保交楼)、银行贷款不变成坏账(三条红线),地方政府有别的收入代替买地收入减少(专项债)


这套政策的落地重塑了整个金融和地方政府体系(补充:中美政策是极为相似的,2008年美国成立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兜底金融系统不崩溃,其余民众、企业和地方政府承担)


资金流动大改。新资金路径是从居民存款-银行-国债-中央专项债-地方政府,之前是居民-花式金融产品-房地产/城投。


金融监管收紧。房地产主导投资的时代金融监管导向是放松,为了管住房地产,整个金融监管变得日趋严格。反腐也是监管手段之一。


对以地产和金融为主的港股,政策导致的行业风险变大,估值中枢会下调。因此现在整体10x的估值,在往年看来是底部,但可能还会下探。


最后,在国内买房就别考虑了,产能出清不意味着价格会涨;投资A股必须是未来核心产业;有钱在国外的,激进的可以玩虚拟币,平衡的可以买AI,保守的可以买港股消费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思考的柚子(ID:icetea375m),作者: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