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关于“选择”的故事,虽然也有“被选择”的部分,但“可以选择”及“如何选择”更适合3月8日这个日子。


《新浪蜂鸟》编辑部内部认为,自由、任性且多次选择相亲对象,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诸多女性话题的商议中,我们选择了关于两位女孩选择的故事,一个在乡村,一个在城市,一个步入了婚姻,一个仍在寻找。


她们均相亲20次以上,她们的故事说明,就挑选另一半而言,这个数字既不算多,也不重要。


一、小县城相亲,“明码标价”的婚姻


罗拉,29岁,医生,河南周口人。


我是河南周口人,今年29岁,在老家当医生,相亲了大概二十多次,最后步入婚姻。


其实我对相亲这件事没啥太多想法,在第一次相亲前,我曾有过一段失败的恋爱。所以在我看来,自由恋爱,又能有多大概率可以找到合适的人呢?我对此并不抱有太大期望,没准儿相亲还能相到一个好的。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大学还没毕业,我就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漫漫相亲路。


第一次相亲是在15年夏天,当时我也没做啥准备,因为人家直接提着东西来我家了。小县城的相亲,一般都是熟人介绍,谁家有适龄的单身青年,就会提一嘴,然后大家来家里相看一番。


在父母的陪同下,我完成了一场带有考核性质的相亲任务,内心勾勾叉叉打了一大堆。但尽管如此,这次相亲还是以我的失败告终,对方介意我色弱,担心会有遗传。


长辈主导下的相亲,目的一般很纯粹,就是奔着结婚、生孩子去的。话题围绕对方的工作收入、身体状况,以及兄弟姐妹情况等家庭条件展开。对于两个没有感情基础的人来说,这是我们能否在双方父母支持下进一步发展“爱情”的门槛。


我能理解对方的这种顾虑,在县城相亲,其实就是各种价值的交易。如果你认同这个市场中的价值体系,就必然逃不过被“物化”的命运。


自然,我愿意进入这个评价体系,就代表着我也会在一定条件下“物化”男性,毕竟我当时还很年轻,在家乡这算一个优势。


前几次相亲中,我还是比较看重外貌的,就希望找个个儿高的,幽默风趣的。只要不是人品太差劲,我都会跟他们深入了解一下。但后来发现,在小县城里,三十多岁了还在相亲市场飘着的男性,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


一次我院里的一位药材供应商给我介绍了院长的儿子,家世非常好,但在第一次见面后,我就觉得我跟他聊不来。当时他约我在县城一个饭店吃晚饭,并让我一定在饭店门口等他,结果等我到了以后,他就失去联络了。


等待期间,他没有跟我发过一条消息解释为何晚到,也没有说让我进饭店里等。直到在寒风中见到他,他才跟我说自己出门不爱带手机,我当时就心想,这真的是一个现代人吗?


现在想想我也是够傻的,竟然真在外面等了他二十多分钟。当然,主要也是怕得罪媒人,毕竟小地方属于人情社会,大家互相都认识,做人做事还是得留一个后路。


吃饭的时候,我全程没说过几次话,并不是因为我生气或是其他什么,而是他话实在太密了,我插不上。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在吃饭的时候一直跟相亲对象聊外太空,聊美国政治,聊地球大爆炸,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但出于礼貌,我还要时不时给点反应,微笑点头装懂。那顿饭吃得我是食不知味,精神游离,结束后我便决定不再跟他联系。


后来那位介绍人还问我感觉咋样,我笑笑不说话,她说对方对我感觉不错,让我多跟他交流,联络一下感情,我说压根没法交流。他年纪比我大,在这之前,我始终不明白就他家这样的条件,他为啥还一直找不到对象,这次之后终于明白了。


在社会关系中,他或许是个正常的、受欢迎的人,但在亲密关系里,至少在我的标准下,他的表现并不合格。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我另一次相亲经历中。


那次我相到了我的高中同学。读书时我们并不算太熟,但我对他印象不差。他是个很喜欢二次元的男生,爱穿黄帽衫、带拉链的外套,平时话也很多,但讲的内容基本都是他的兴趣爱好。想不到隔了这么多年,他依然保持着他对动漫的热爱。


我们相亲的那天,他一直在跟我推荐他的本命(喜欢的偶像)狐妖小红娘。我其实不感兴趣,但也挡不住他的滔滔不绝。一顿饭下来,我仿佛参加了一个粉丝安利大会。而且最令我惊讶的是,他还带了他妈妈一起来。


我觉得他是个长不大的人,如果作为同学或朋友,他人也不算差,可一旦进入相亲市场,他就极其不符合传统标准。而生活中,像这样在两性关系中不会良好表达的男性并不在少数。所以有时候相亲,碰到这种情况也挺让我无奈的。


因为这两次相亲,我决定不找那种聊不来的,其他的只要不是太差劲都能接受。但唯独有一次,让我觉得涉及人品问题。


19年的时候,我婶婶给我介绍了一个长相不错,在省会城市做生意的男生。第一次见面是在我工作的医院,他提着两箱东西来找我,当时我就觉得这人长得舒服,做事也让人舒服,于是深入接触了起来。


但他是个话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时常是我主动找他聊天,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着。一开始我觉得是他工作忙,但相处几个月后,逐渐发现出不对劲。


原本他每次回老家都会来找我吃饭,结果后面几次,他回来了也不告诉我,还骗我在外地。而聊天的时候,他回复我消息的频率也越来越慢,像是在故意冷淡我。


更有一次我刷着抖音,无意中发现他在别的女孩子视频下的留言,语句十分暧昧,当时我就问他是不是在外面找好了?他却回答没有。我并不相信他这个回答,但也始终没找他发作,只是装作不知道,直到后来他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奇怪。


又一次冷淡的聊天中,我实在受不了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便忍不住问他什么意思,到底要不要继续,他才说他喜欢话少的。我当时就觉得很可笑。那一刻,我脑海中许多过往的蛛丝马迹也得到了印证。我猜测他一直在衡量,想看看外地那位和老家的我哪个能让他利益最大化。


我不是不能理解这种“明码标价”的感情,毕竟小地方的婚姻,更看重利益互补,不管男方还是女方,都想找个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但我不能接受脚踏两条船,这是我的原则和底线,也是一个人人品的问题,于是我果断和他断了。


原本以为我跟他的事就这样结束了,可让我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婶婶告诉我,他曾来告过我的状,说我说话狠毒。


我大为震惊,开始回想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是否有失言之处。结果发现,是因为有一次跟他聊天,聊到兴起时开玩笑地说了句“打死你”,他便觉得我在诅咒他。他爸妈也因为这个事哭哭啼啼找过我婶,说他们已经死了一个儿子了(哥哥因故去世),问我为什么还要打死他这个儿子?还说我强势。


当时我脑瓜子嗡嗡响,没想到一句很日常的、略微夸张的口头语能让他们这样应激。


我自认我在相亲时向来周到得体,当断则断,也从来不占男方便宜。如果第一次吃饭是男方付的钱,有进一步发展机会的时候,我第二顿就会请回来。


有时候对方送我礼物,日后我也会回送一个价格差不多的东西还回去。我并不会借着相亲的名头沾别人的光,就是不想自己落个不好的名声,毕竟这里是熟人社会。只是没想到,这次相亲会被对方添油加醋倒打一耙。


从这次以后,我说话更加谨慎了,并且我的相亲标准又发生了变化。人可以不帅,但一定不能人品太差。


但是没想到最后一次相亲又让我大开眼界。


当时我被介绍了一个同在医院上班的人,已经快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人家问我要多少彩礼,我说我不要多,但我老家最低都是十万。结果他说别说十万,六万他们家也得借。


在我提出质疑后,他对我说,就因为我哥结婚的时候女方要了十万彩礼,所以我也要向他要十万,等于把我家的痛苦算在他家身上,让他家遭受跟我家一样的事。


我当时觉得很离谱,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他工资没有我高,身高长相都不符合我的标准,但因为看起来人老实,我也就答应了和他接触。我也知道他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平时约会时为了体谅他,一块吃饭都是吃的路边摊。


结果等到谈婚论嫁这一步,我还不是正式跟他家商量,只是闲聊,他就破防了,对我说这种难听的话。首先十万彩礼根本不多,其次我嫂子的彩礼是我们家主动给的,他借钱娶我,还要我婚后把彩礼返还给他,并让我跟他一起还房贷,那不相当于我花钱娶我自己吗?而且如果我真的看重物质,当初何必跟他接触?


因为这话,我把他拉黑了,并把之前他送我的所有东西都用钱还给了他。


后来我思考了下,或许正是因为家庭条件和自身收入,导致他整个人都很自卑,对金钱也尤为敏感。而他父母平时给他灌输的思想,也是找个省事的女孩。所以我主动提彩礼一事,让他大爆发。


碰到他以前,我从没觉得男生经济条件不好有多大问题,毕竟我也碰到过经济条件差但人很好的。那是个老师,相亲时对我说自己挣不到大钱,但会努力赚钱给我想要的生活,平时对我说过的话也十分上心。


所以尽管后来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成,但我也没对这类人有多大偏见,直到遇见这个要我倒贴彩礼的人。


有时候我想体谅他,但是转头我又会清醒地告诉自己,我用不着承担他现在的困境所带来的后果。经济差只是个客观因素,但从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他是否适合相处,而显然他不适合我。


多次相亲后,我觉得我没时间再一个个试错了,所以即便会被说一棒子打死一船人,如今的我也还是觉得找对象要找门当户对的人,不要下嫁,因为我坚信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次,我也认为不要找没上过大学的。学历太低,真的容易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我想跟他们聊聊大学生活或者高中生活,根本聊不起来。想聊聊文学方面的东西,对方也根本听不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学毕业的,他连四大名著是啥都不知道。


小县城的相亲市场,媒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外在标签,只要是个男的、能正常讲话就给你介绍。


在我相亲的这二十多个男生中,有五六个是大专、五六个是本科,还有十个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的。我知道学历无法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人品,但始终认为,如果一个女性真要从相亲市场中找到一个不差的男生,学历还是可以帮助筛选掉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人。


当然,长达八年的相亲经历也让我觉得疲惫,周围人的焦虑不断在向我蔓延。十几次相亲一直没碰到合适的人后,我开始怀疑起我自己。我认同相亲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因为我也会对比。但是年龄越大,我的原则也一降再降。


后来我已经完全不看身高外表,只要这个男生有正常的是非观,且经济条件没有太差,我就觉得可以了解和接触。


我现在的老公,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找到的。尽管他也有令我不满意的地方,但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我愿意接受他一方面的优点,就得承受他另一方面的缺点。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个色弱。


现在我的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回想起这些年的相亲路我也并不后悔。但如果回到过去,我一定会在大学时多谈恋爱。当一个女性注定要走入本地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婚姻,那还不如一开始就自己掌握主动权。


我是这样认为的,无需被他人捆绑,女性的故事由自己开启。


二、大城市相亲,打开爱情的“盲盒”


菲比,32岁,设计师,天津人。


我从26岁开始相亲,至今还在这条道路上狂奔。回顾我接触过的所有男生,大多数都有着在外人看来很体面的职业,或是高校老师,或是银行工作人员,或是企业主管。而因为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些人有正常的,也有比较有特点的。


因为我是独生女,家里条件并不算差,自己有房有车,所以我对相亲对象没有太多物质上的要求,至少物质一定不是摆在第一位的。跟我同等条件下,我更看重对方是否为我喜欢的类型。


第一次相亲,是家里介绍的,对方是个公务员,比我大了好几岁。我其实蛮介意年龄差太多的,但在家人的口中,尽管来自于外地,但他是一个很努力上进的人,所以当时我还是去见了一面。


因为是夏天,而且也天生爱美,赴约时我穿了裙子,卷了头发,也化了妆,自认为很有诚意地打扮了一番。到了后,我发现对方也穿得很正式。他是那种很传统的体制内做派,上身一件黑色的类似西装的衣服,下身穿着西裤,脚上着皮鞋,头发略微稀疏,戴着金丝边眼镜。


我能感受到他对这次见面的重视,聊天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他的诚心,不过深入了解后,还是觉得我俩不是一类人,而且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是天津本地人,爸妈都有退休金,老了以后都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天冷了去南方城市过冬,天热了去北方城市旅游,他们都非常有规划,完全不需要我操心。相比之下,他父母则长期在老家务农,未来需要操心他们的养老问题,而他作为大哥还要照顾下面的两个弟弟,牵挂很多。


我并不是歧视乡村长大的人,也非常能理解他工作努力背后的不容易,只是成长轨迹的不同,注定了我们俩对婚姻的理解也不一样。


我向往自由的婚姻生活,即便未来有了另一半,也希望能保持自己的个体自主性。而他复杂的家庭关系,注定了他需要一个“女主人”型的另一半,但我做不到,所以这次相亲还是体面地告吹了。


对于相亲,我其实没有太抗拒,因为在我心里这也是一个认识新人的渠道。所以去年,我参加了天津本地一个线下相亲活动。我的择偶标准首先就是看长得是否合我眼缘,其次是性格能否合得来。满足了这两点,能聊就聊,不能聊就再见。


原以为,这种线下活动中碰到的男生会跟我比较有共同话题,但没想到一天之内,我就遇到了两次让我感到尴尬的事情。


参加活动之前,因为当时在前司的一位男同事也长期单身,我就开玩笑地问了他一句,要不要去见见别的妹子。对我来说,这只是一句同事间的玩笑话,毕竟天津人爱贫嘴,我平时跟朋友说话就很不着四六,所以说完我也没当回事,后来也没去关心他是否参加了活动。


结果活动当天,我惊讶地发现他也来到了现场。现在想想,我当时也是嘴贱,才跟他说了那句话。因为后面发生的事,简直超出我预料。


线下相亲那天,来的男男女女不少。一片粉红色的现场中,放置了很多长方形桌子,一桌坐六个人,男生三个、女生三个。而活动流程是,女生坐着不动,男生隔十来分钟就换到下一张桌子,轮流介绍自己。期间有人觉得对方还不错,就互相加微信私下联系,相当于给每个男女互相认识的机会。


就这样,如我预想般,我中途转到了我同事。彼时我根本没往其他方面想,只觉得很搞笑,于是对他说:“你去和别人聊聊,咱俩没必要讲话。”结果没想到,转桌结束后到提问环节时,他很突兀地当着几十个人的面问我能不能当他女朋友?我当时整个人都傻了,而主持人也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起哄着问我愿不愿意。


那一刻,周围人都调笑地看着我,我犹如被火灼烤的蚂蚁,浑身不自在。


这位同事我平时只在工作场合见过,因为年龄相仿,性格还算开朗,我们偶尔就会插科打诨一下。


他之前也谈过恋爱,但我并不了解具体怎么分开的,只知道他单身了很久,所以才提了一下这件事。没想到我无意中的一句话,竟引来了一场这样大的“误会”。


后面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不该乱说话,于是尴尬之余,我就开始疯狂躲避他。但他像是没感受到我的抗拒一样,一直跟着我。后面到跳舞环节,主持人让男生站一排,女生站一排,这位前同事还特意找过来站到我对面,当时我笑脸就挂不住了,生气地转身拿包走人。


现场一位相熟的女生看我离开,便约了我去旁边的星巴克聊天。这时,活动中遇到的另一个男生也突然说要来找我。这是一位在银行工作的男士,长得一表人才,说话做事也挺有礼貌,活动开始前我曾在洗手间外偶遇他,并给他指了一下路,转桌环节中也聊得不错,因此互加了微信。


基于这美好的第一印象,我便答应了他想来见我的请求。只是没想到,这又引起了另一个让我无比震撼的时刻。


星巴克中,当我、相熟女生、还有这位银行男士围坐在一起,气氛一度很尴尬。为了打破僵局,我和相熟女生都掏出手机打算点几杯喝的,期间这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待我们问他想喝啥的时候,他便很自然地接过手机点单。


尽管觉得别扭,但当时的我也没太当回事儿,觉得请朋友喝杯咖啡也没啥。聊完后大家决定去吃晚饭,这次是他提出请客,我们也没推辞。于是我们一行三人,跟他去了附近商场负一楼,吃了一百多的面。


晚饭后大家分道扬镳,他提出要送我回家。因为天气很冷,我也一直没叫到车,便答应了。一路上,他滔滔不绝,跟我讲他的家庭情况和工作现状。


他说自己买了一个地铁上盖的高层,但还没办网签。我因为最近在忙装修,也就顺着这话附和了几句。结果他接着说: “我觉得你条件还挺好的,如果咱俩在一块儿,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房子退掉,之后住你那儿,然后我拿着这个钱去投资?”


听完这话我沉默了。接着他又说,我可以把工资也给他,因为他是银行的,善于理财,能够让利益最大化。


最后我想看看他还能憋出啥话来,就没吭声。之后他看我没什么太大的反应,估计以为我默认了,便说自己在外面工作上班不容易,从小也没干过什么活儿,让我和他在一起后,给他做饭和洗袜子。于是当晚回去我便删了他。


这次线下相亲以后,我逐渐变得怀疑人生,并且开始坚信那句话,“好的早让人挑走了,剩下大部分都是歪瓜裂枣”。不过后续,有朋友给我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他说我找对象的圈层不对,所以才会遇到这么多“奇怪”的人。


实际上,这种把人摆在“货架”上的大型相亲活动,的确只能吸引来以追求物质条件契合为目的,且在广撒网多捞鱼的男性。我跟他们对爱情的判断标准不一样,自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个人选择不一致。


后来我通过朋友介绍又认识了一些人,但都不是和我很投缘。


有的人边界感不太强,刚认识就送你项链,并且一直喊你辞职出去旅游。还有的人像查户口,一见面就对你一通刨根问底 ,问你家有几口人,问你家族有没有基础病,就差找你要体检报告了。


于是我又觉得,尽管渠道有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看这个人在相处中是否让你感到舒服。我始终相信,嘴能骗人,但行为不能。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相亲的目的只是为了认识新人,并不是真的需要一场立刻开始的恋爱。对我来说,说话办事是否“正常”,是我们能否进一步发展的最低标准。


其实关于“正常”的定义,初衷不是我要求别人要怎么样,或是别人要求我怎么样,而是对方要知道付出、懂得感恩。他需要知道人在得到任何东西之前,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是每一个人在社交中的正常相处之道,更何况两性关系。


但既然进入了相亲市场,就需要有适当妥协,一味往自己有利的方向去要求别人,只会陷入自我认知不清晰的困境。


这其实并不是男性身上的普遍问题,女性身上也有,我时常觉得这跟时代变化有关。好像90年代以后的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有点这样。


在我父母那一辈,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没有这一代人多,他们对婚姻普遍的认知和要求也没有这么细致。可能我现在的这些要求,在上一代就没有那么被看重。但现在不行,大城市独立女性越来越多,找对象已经不止局限于利益交换了。


不过我觉得女性也不用太悲观,还是有许多正常男性的。我还是坚信自己会遇到喜欢的,并和自己有精神共鸣的人。相亲就像开“盲盒”,在接触这么多男性后,我也总结出了一个认识新人的靠谱途径。


那就是,同事介绍>家里介绍>朋友介绍>自己认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浪蜂鸟(ID:fengniaosina),作者:江舟舟,编辑: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