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试航成功。


“梦想”号将执行一项史无前例的任务——钻穿地壳。


大洋钻探船为何被称为国之重器?


“梦想”号成功试航,有何重大意义?


从租借到自主研制


一说起大洋钻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找石油。


其实,大洋钻探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地表大部分是海洋,海平面看着都差不多,但海底的玄机可不少。


想知道海底的玄机,就得靠大洋钻探。


比如大洋钻探船四处打钻,证明了海底扩张假说原来是真的,现在成了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中描述的海底运动


大洋钻探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海里。


比如对地球气候变化以及冰川期的研究,也是通过研究大洋沉积岩得出的;再比如古海洋学的创立、海底深部生物圈的研究、东亚季风、大陆裂谷等地理学领域的大研究,都得益于大洋钻探。


然而,在“梦想”号出现之前,我国要搞这样的研究,只能租用美日两国的钻探船。


虽说科学无国界,但钻探船还是有国籍的。


租钻探船真不便宜,每年300万美元,还是搞科研的打折价。


2014年,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第349航次,是在南海开展钻探。我国除了交组织的会员年费,还额外提供了600万美元的资助。


即便如此,因为船不是我们的,怎么航行,到哪里钻探,我们说了都不算,完全没机会自主组织航次,而且能上船的名额也很有限。


这就要算笔账了。


既然大洋钻探在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的价值,我国每年又要花那么多钱租别国的船,那倒真不如自己造一艘更划算。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IODP计划将于2024年结束,加上计划里承担钻探任务的主力,美国的“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也快要达到船只的服役年限。


如果还继续像以前一样租借,那么,我国大洋钻探的科研之路可能被迫中断。


这就是我国自主制造“梦想”号的大背景。


别看就这一艘船,它能让我国从大洋钻探的参与者,一举成为主导者。


未来,我国将通过“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自主组织航次,再通过加强与日欧的合作,提升我国在世界大洋钻探领域的权重。


“梦想”号PK美日钻探船


大洋钻探船是全球顶尖深海探测高新技术的集成,是目前深入海底深部取样的唯一手段。


参与IODP合作计划的只有2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全球科研和造船能力都是顶尖的。


而真正有能力研制出大洋钻探船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和日本。


以前的IODP号称有“三舰客”,其实只有两艘主力钻探船,分别是美国的“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的“地球”号。


欧盟的特定任务平台MSPs,是随时根据需要征召多艘钻探船执行综合任务的架构体系,主要针对高纬度地区的结冰洋面,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数。


“乔迪斯·决心”号功勋卓著,1978年在加拿大设计建造,1983年下水服役,可操作钻杆柱9150m,钻探能力(水深+钻深)9150m,海底下最大钻探深度为4000m左右。


该船还拥有1400平方米的七层实验室,可对沉积学、岩石学等多个领域进行分析研究。


“乔迪斯·决心”号服役至今已经40多年,今年9月将正式退役。


日本的“地球”号则是新生代钻探船,2005年7月交付使用,体量比“乔迪斯·决心”号大5倍,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深海科学钻探船。


“地球”号吃水9.2m,排水量56752吨,最大作业水深2500m,最大钻探深度11000m,最大钩载1250吨。


该船搭载2套发电机系统,总输出功率约35000kW,可同时容纳150人在船上工作和生活。


2019年1月,“地球”号在日本海域成功钻探至海底3260m,创造了当时的钻探纪录。


“地球”号的建设体现出日本人的好大喜功,船大了,使用的开销就大,每天至少要50万美金。


但日本的科研投入又无力支撑,这让“地球”号在最近7年时间里只执行了4个航次,大多数时间只好在港口趴窝。


与西方钻探船相比,“梦想”号的实力如何?


与两位前辈不同,“梦想”号从一开始设计就不追求“bigger than bigger”。


我国走的是“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的设计建造理念,主打性能上必须遥遥领先。


“梦想”号的总长227米,最大航程2.5万海里,有能力在全球海域作业。


以钻探性能来看,“梦想”号的钻探系统是全球最先进的,其中深水无隔水管泥浆循环系统(RMR)由我国自主研制,钻探深度理论可达15000米,其中水下深度为11000米,地下深度为4000米,远超美日钻探船的钻探能力。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到今天还没钻过,需要实践检验,但即便如此,“梦想”号仍然是目前全球唯一一艘有望钻探到11000米深度的钻探船。


另外,船上还有不少全球之最。


比如,“梦想”号拥有全球面积最大、超3000平方米、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完美满足海洋领域任何学科的研究要求。


“梦想”号上还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科考船综合信息化系统,以及遍布全船的超过2万个监控点,可全程监测钻探过程。


“梦想”号的动力系统也是遥遥领先。


“梦想”号在全球首次同时将蓄能技术和闭环电网应用于DP-3级动力定位系统,动力更加强劲,还能降低15%的能耗,航行更加经济,成本更低,估算费用能节约一半。


它的钻探系统,动力来源由一台最新式的30兆瓦电站提供,即便在海底高压高温的环境下,这台电站依然能稳定工作。


“梦想”号上还有智能控制、远程操作等创新设备,大大提高了钻探的效率和安全性。


“梦想”号还是一座“海洋科学移动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科学仪器和设备,对钻探过程中采集到的岩石样本或海底生物,可及时进行分析和测试,为后续研究提供最新的数据和信息。


“梦想”号扛起我国大洋钻探的大旗,也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幔?


长久起来,地球内部引发人们无限猜想。


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曾写过一篇小说《地心游记》,讲的就是地心探索的故事。


地幔是地球内部从地壳到地核之间的一层,可以视为地心之门。


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钻探平台之一,“梦想”号的设计目标是从海面直达地幔,实现人类的首次突破。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对地幔的研究,寻找到更多既有科研价值也有实际意义的新发现。


地幔的平均厚度在2800千米以上,平均密度为4.59g/cm³,占据地球总体积的82.26%和总质量的67%。


地幔主要由岩石和岩石间的熔融物质组成,主要包括三种岩石,其中橄榄岩的含量最高,占95%以上;其次是辉石岩,占3%左右;最少的是榴辉岩,占2%左右。


这些岩石含有大量的铁和镍等能产生磁性的金属元素,它们对地球磁性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地磁显然跟通讯和定位密切相关。


地幔中还含有硅、氧、镁、铁、铝、钙等元素,这些元素也是构成整个地球的主要元素,比如跟人类活动最密切的地壳中,主要元素也同样是这些。


地壳中的主要元素


因为受到巨大的压力,地幔的密度是岩石中最大的,这使得地幔可以在地球内部形成稳定的结构。


这种稳定结构决定了地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对地球演化和地壳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言以蔽之,想要更透彻地了解我们脚下的星球,地幔是无法忽视的研究对象。


但是直到现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仅限于地表。


地表以下10多千米的深处,人类的极限是科拉超深井,垂直深度12226米,目前已经废弃封闭。


如果能继续钻探到地幔,则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岩石样本,进而探索地球的演化,甚至能获知地下是否另有生命形态。


从稍显功利的角度看,随着地表和浅表地壳中资源的不断消耗,人类依赖的资源总有一天会被用干耗尽。


相比于从外太空获取资源,向地心深处探索更多资源则显得更加务实。


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人类未来的命运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


只有当人类不停探索,对身处的世界更加了解,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梦想”号成功试航,让中国有了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


那么,中美日,谁将率先打开“地心之门”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