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这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制造成本;2个月,这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存续的时间。


前不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闭园。据说因为文旅热度太高,冰都提前化了。


2个月,35亿,值不值。至少这个冬天,哈尔滨会说,太值了。8天,直接带来164亿,这还只是直接收入。


在成为“网红”之前,哈尔滨和上海有着南辕北辙的形象——哈尔滨连同东北被打上了僵化、保守、关系的标签;而上海,则是市场、开放、服务的代表。


对于上海,网红不是必须,一座2000万的特大城市自有蓬勃的生态;但对于哈尔滨,网红则是必要,亟待“洗心革面”。


而在100多年前,哈尔滨和上海,这两座今日命运迥异的城市,曾踏入同一条河流,缔造过属于自己的繁花时代。


其实,作为一座城市,哈尔滨其实红了许久。


一、哈尔滨,一座亚洲的国际大都市


哈尔滨,并非一座典型的东北城市。


在解放以前,哈尔滨和上海更像——被西方列强砸开开放窗口,受惠于贸易,从渔村变为“西化”都市,靠商业利通天下;一座是“远东巴黎”,一座是被沙皇钦定的“东方莫斯科”。


近代,在列强压力下,清政府解除了为内务府专营资源而设立的黑龙江封禁。蒸汽机与枪炮,不仅加速了老朽王朝的衰败,也改变了哈尔滨的命运。五年之间,俄罗斯就把哈尔滨塑造为水陆交通枢纽。


外国人在上海留下了友邦、汇丰等洋行,俄人也给哈尔滨贡献了秋林洋行、马迭尔和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前身)


俄国革命,直接促成了哈尔滨繁荣。


1922年,涌入哈尔滨的俄国侨民达15.5万人,哈尔滨人口随后迅速突破了40万。海外侨民一度占据哈尔滨人口的一半,最多时有50多个国家族群,说着45种语言,各式建筑拔地而起。


华洋交杂也带来最先进潮流,比如有轨电车、出租车、电影院、广播电台……


鼎盛时期,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的分支机构,直接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对接业务;哈尔滨海关,位居六大海关之首,贸易长期“出超”;哈尔滨火车站直通欧洲,是亚洲最繁忙的车站;连上海去往欧洲的电报,都需经哈尔滨中转。


哈尔滨,是仅次于上海的亚洲第二大都市。


哈尔滨的转折,始于解放,一座比肩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才成为一座“灰头土脸”的东北工业城市。   


背靠苏联、水路联运、工业农业资源禀赋高……这些优势,让从苏联归国的伟人,为哈尔滨写下了“共和国长子”的赞誉,定下了新的发展基调。


哈尔滨承接关内外,特别是辽宁的重工业转移,辽宁25家重工企业“南厂北迁”到哈尔滨。



举全国之力,人才、资源、设备云集哈尔滨,156个首批苏联援建项目,哈尔滨一座城市拿走了13个,在所有城市位列第一;国家还在哈尔滨新建、扩建了哈工大等十多所大学。


整个1950年代的建设,为哈尔滨奠定了今天依然能仰仗的工业优势,让哈尔滨从沙俄时期的消费城市变为工业城市,全市工业总产值列全国第五位,生产各类设备源源不断向全国支援,黑龙江省会也从齐齐哈尔变为哈尔滨。


但重工业比重过重,轻工业薄弱的苏联模式,也给哈尔滨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


90年代以后,哈尔滨与上海,这两座昔日的繁花之城,走出迥异的道路。


上海则因比邻出海口、工业比重更平衡,在改革开放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90年代末,哈尔滨有高达50万人下岗。“企业办社会”也进一步加速了就业、福利等的塌陷,水龙头里拧出饮料的好日子到头了。


二、不可被轻看的“尔滨”


时至今日,哈尔滨衰落,仍然没有好转,甚至在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位居末流。一些哈尔滨人都会感慨,之前瞧不起长春,如今被长春瞧不起。


2020年,哈尔滨失去东北唯一千万人口城市头衔,掉榜特大城市;2022年,哈尔滨经济发展位列倒数,GDP是另一座网红城市西安的1/2。昔日引以为傲的工业(第二产业)也在进一步下滑,二三产比例达到了1:2.74,甚至低于靠网红经济起飞的杭州(1:2)


第二产业造血不足,也让高等教育高地哈尔滨留不住人才,黑龙江的应届大学生留存率只有43%。同时期广东、浙江的留存率超过90%。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2019届毕业生中有近90%在非东北地区就业。


纵然,哈尔滨有低谷,但相比其他城市,哈尔滨仍然有足够厚的家底,依然是国家制造、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如今第二产业占比虽然下降到23.4%,但哈尔滨的制造质量却依然不容小觑。哈尔滨的平房区,工业门类覆盖了全省的85%,在航天、汽车、机器人、特种材料等领域,位居前列。


生产发动机的东安集团,不仅是航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基地;旗下东安动力的汽油发动机中国市占率达44%(2022年)、新能源增程动力市占率同样位居第一;坐落于哈尔滨“三大动力路”的哈尔滨电气集团(由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重组而来),是“山东舰”航母“动力心脏”的制造者。


哈尔滨电气集团,还为白鹤滩水电站(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制造了世界最大水电机组,各项技术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而这,只是哈尔滨的机械制造冠绝全国的一个切面。从1950年代之后,哈尔滨就一直扮演着支援全国机械设备的角色。


从人才资源来看,哈尔滨依然是东北首屈一指、全国名列前茅,共有高等院校51所,双一流3所。其中,“国防七子”,哈尔滨占了两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中国城市前10,位居东北城市第一。



和人们常规认知不同,工业城市哈尔滨,农业产业冠绝中国省会城市,农业产值达到1000亿。黑龙江粮食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净贡献省份。而哈尔滨产量超过254亿斤,位居黑龙江之首。


1996年,哈尔滨区划调整时,原松花江地区的延寿县、木兰县、巴彦县、通河县。原哈尔滨市代管的阿城市和原松花江地区的尚志市、双城市、五常市,并入哈尔滨,让这座城市的农业实力跃居前列。


哈尔滨拥有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通河大米等系列国家级地标粮食品牌,和双城、五常、尚志、延寿等7个县(市)国家商品粮基地,肩负着超过300亿斤的“政治任务”。但,保粮食安全也意味着会影响着工业、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这种“必须端好饭碗”的纠结,也造就了产业格局的拧巴。所以,难免会让人觉得哈尔滨变成了产业的上游,只能“贱卖”资源求发展。


不过,这恰恰也是哈尔滨建城时代本来的面貌——资源集散与商贸,是商业都市而非工业城市。或许,希冀哈尔滨恢复过去的东北工业基地的模样是不切实际的,用好自己禀赋把服务、贸易做好或许才是最可能的向上突破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让哈尔滨崛起的贸易正在复苏,这或许能够摆脱工业/农业的属性。


2023年,中俄贸易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创下新高,东三省成为最大受益者,三省外贸增速集体跑赢全国。其中,哈尔滨(2023年1~10月)进出口总值同比暴增41.1%,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跻身向北开放高地。


在哈尔滨的进出口商品类别中,东北重工业的特色产品机电产品成为对俄出口主力,实现115.5%的增长。


而这只是开始。


去年,海参崴对中国开放再度优化,其“内贸港”优势进一步强化。这意味着黑龙江和吉林,不必再转道辽宁的丹东、大连等港口打通海运。黑吉两省可以通过黑龙江跨海大桥,直抵海参崴装船内销中国南方。


从哈尔滨到海参崴,铁路里程仅有800公里,而途径辽宁都在千公里以上。曾经占据陆海联运优势的哈尔滨,终于不用再吃没有出海口的亏了。能源、钢铁、粮食等对运费敏感的东北优势大宗物资,将因此受益。


向东走海参崴的海运内销,向西走向欧洲的班列出口,这也将成为刺激哈尔滨复兴的最大变量。


三、功夫就在文旅之外


哈尔滨不是一座转瞬即逝的网红城市,把文旅做成名片,对于它,有用吗?


答案是,既有用,也没用。


没用,是基于现实的数据。


2023年,哈尔滨全年GDP为5576.3亿元,同比增长3.1%,在东北主要城市中垫底,经济总量排在全国50名之外;同期,沈阳、大连经济增速双双超过6%。


也许有人会说,哈尔滨爆发始于2023年年末,要看2024年的GDP。但2023年,哈尔滨的文旅收入已经刷新历史纪录,增长潜力也不会因为新流量而有多么夸张。而在疫情前,哈尔滨的太平机场吞吐量,也一直高居东北第一。


一座体量巨大的省会城市,就是把旅游做到极致,也不能让一座城市的经济总量有质的飞跃。


海南,就是文旅不可独兴的最佳写照。每年,旅游人数都在创新高,热闹、收益是足够的。但岛内GDP总量偏低,低到甚至无法支撑一个跨海大桥。所以,每年,海南岛春节出岛难都会成为热点。


有用的是,哈尔滨涌入的不只是新流量,还有被刷新的形象。而在此之前,黑龙江最有名的是每年“宰客”新闻霸榜的雪乡,仿佛这才是符合东北形象的常态叙事。   


哈尔滨,让人们看到了东北的“市场经济叙事”,有别于官僚、保守的新东北做派,和粗中有细的服务意识。最形象化代表,莫过于冻梨“刺身”、拿勺子吃的烤地瓜和国营马迭尔焕然一新的服务。


这种极致反差,制造出源源不断的“意外”,才能一直让哈尔滨一直维持在一轮轮热搜中。



先行赔付、联动舆情完善工作、领导干部随时关注抖音、小红书、“旅游联席会议机制”、联动文旅宣传预热等一系列动作展开……


文旅,更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让整个黑龙江、哈尔滨的政府部门按照市场经济的意识动起来。长官意志、主观色彩退场、以客为尊、服务意识登台。面对“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反击,一万个口号,都没有让人们看到“权力卑微的样子”来的直接、有效。


具有中国南方开放特区深圳主政履历的主政者,也让这片关外的“计划经济高地”,吹来一股市场经济的暖风,不再甘为市场经济被动的客体,而是反客为主展现主体力量。


文旅,让人们看到哈尔滨谦卑态度、转型服务政府的可能,这是比游客更宝贵财富。不当主人,才能更加主动。


给点市场经济的阳光,东北老百姓就灿烂起来。


市场经济,没有适不适合,只有相不相信。哈尔滨,找到了一个支点,让相信走向看见。


这个冬天,哈尔滨不再与颓废、绝望、灰色有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