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提前买从三亚出发的回程机票,返程的机票价格涨到离谱,一票难求。
很多游客吐槽,“来三亚的时候,机票一千块一张。没想到,回去时要一万多一张。”
还有不少自驾车主堵在琼州海峡的海南一侧已经十几个小时,更糟糕的是北岸徐闻到海口航线的小轿车船票已经售罄。
海南如今已是全国人民过春节的热门之选,今年的春运客流同比更是增长30%以上。
随着来海南过春节的游客越来越多,进出海南又总是遭遇大堵车(堵船),一个讨论了近百年的话题再次被提及:
连接广东和海南的跨琼州海峡,距离大陆仅20公里,为何不修建一座跨海通道?
与广东省隔海相望的海南省,是一块陆地面积为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
海南是一座陆地面积为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
时至今日,出入海岛要么坐飞机,要么乘坐轮渡。
飞机自然是首选,全国各地都有直达海口或三亚的航班。
但不足之处是空运成本高、运力过小。
因此,目前进出海南岛最经济的方式便是坐轮渡。
无论个人、私家车、货车、大巴,甚至火车,都通过轮渡过海。
没错,火车也能坐轮渡。
2004年,中国首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正式开通客运,从广州到海口、三亚第一次有了直达火车。
往返海南的火车要通过轮渡过海
因为海峡阻隔,广东通往海南的火车到达雷州半岛最南端徐闻县时,需要将车厢分成几段,通过专用的火车货轮过海到达海口市后,将车厢牵引出货轮,重新组装再继续行驶。
同样,货运汽车要想去海南岛,也必须在雷州半岛搭乘货轮。
可轮渡的问题在于受到天气因素影响极大,遇到大风大浪,或者大雾,就要停运,运输效率很低。
比如2018年春节期间,一场持续数日的大雾笼罩了整个琼州海峡,两岸客运和货运车辆只能滞留在当地,造成徐闻和海口的交通近乎瘫痪。
显然,如果能在琼州海峡架设大桥或修建海底隧道,客运和物流能在十多分钟内就能到达海南,这对海南省的经济提速肯定是有巨大帮助的。
其实,早在晚清时期,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就曾提出“筑铁路至海南腹地”的设想,即希望能够修一条铁路到海南岛。
只是当时这样的想法实在超前,而且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角度,对于当时地处偏僻的海南来说,这个想法都被视为天方夜谭。
孙中山也曾提出在琼州海峡建设跨海铁路设想
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建设西南铁路系统之广州钦州线》中提出:“广州至钦州线……于化州需引一支线,达于琼州海峡之海安(今徐闻海安,雷州半岛最南端),约长一百英里。于海安再以渡船与琼州(海南)岛联络。”
虽然没提到建设跨海大桥,但孙中山提到了可以通过渡船的方式,将火车运过海南岛。
而我们现在正是这么做的。
新中国成立后,1974年,周总理批示,要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进行研究论证。
自此,围绕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在近三十年内,国内先后形成了9条论证路线,最终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三个,也就是俗称东线、中线、西线的三个方案。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三条线路方案示意图
东线方案距离最短,全长约20公里,规划从徐闻的排尾角到海口的白沙角,可直接进入海口市区。
但东线海域地形和海况也最为复杂,平均水深超过90米,而且距离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震中不远。
中线方案从徐闻的炮台角至海口的天尾角,全长约22公里,优势是不仅可以与现有铁路线接驳,还能直达海口的西部新区。
但这个方案与东线面临同样的问题,地形复杂,水深也接近90米。
西线方案距离较长,全长约32公里,规划是从徐闻的灯楼角至海南澄迈县的道伦角,优势是线路海底地形相对平坦,且最大水深在55米左右。
可问题就是线路过长,成本较高,而且道伦角距离海口还有40公里左右的距离,难以辐射到市区。
目前连通海南与广东的海上航线
有人可能要说了,我们既然能造出跨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为何区区20公里的琼州海峡就不能造桥了呢?
首先要解释的是,港珠澳大桥长是长,施工难度也高,可那里平均水深大约是37米,远没有琼州海峡的水深与海况复杂。
要知道,琼州海峡平均水深44米,可最深处达到120米,宛如一个海底巨坑,无论挖隧道还是建桥,都绕不过去。
这意味着如果修桥墩的话,由于要留出海运通道,桥面得抬高40米以上。
如此一来,大桥的桥墩高度起码要在100米以上,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国内目前还没有建造如此高的跨海桥梁先例。
琼州海峡虽然不算很宽,但海况和地形极为复杂
同时,琼州海峡还位于地质断裂带上,海底起伏较大,地震活动频繁,平均几十年就会在近海发生一次中强地震,这也增加了大桥修建的风险性。
另一方面,地处东南沿海的琼州海峡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每年平均风力6级以上的天数约为170天,其中风力8级以上的为15.5天,7月至9月期间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临南海时,琼州海峡的最大风力超过17级,相当于200多公里的时速。
这种情况下,即便大桥能修建完成,抗地震和抗风能力都极为令人担忧。
再说说修建海底隧道,要知道修建海底隧道与陆地隧道,完全是两个概念。
国内目前包括建设中的海底隧道,最长的是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连接青岛主城区和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
工程全长17.48公里,其中主线隧道长14.37公里,包括长达9.95公里的海域段。
与陆地隧道建设不同,海底隧道修建难点主要有三个:勘探、通风和涌水。
海底隧道建设的主要难题
我们知道,任何隧道工程都需要提前摸清地下岩土和地下水情况,但相比于地面勘测,海底隧道面临深水勘测精度相对较低与成本过高等问题。
另一方面,长距离隧道的通风也是个难题。
隧道通风必须挖竖井,虽然胶州湾隧道解决了长距离海底隧道通风问题,可当地海域平均水深仅为20米,最深处也只有40米,这与琼州海峡最深处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还有就是隧道涌水,陆地隧道涌水想办法排放即可。
可海底涌水是压力水,而且海底隧道都是U字型的,一旦破涌,隧道就会成为天然的“养鱼池”。
此外,琼州海峡如果建设海底隧道,就要从120米的深坑下挖掘出合适的坡道,既不能太陡,也不能太垂直,只能修建一条非常长的坡道,这也意味着成本的大幅提高。
海底隧道建设远比陆地隧道建设复杂得多
说来说去,技术即便成熟了,还有个经济考虑。
1994年开始,广东和海南两省曾有过建设跨海大桥的设想,预计工程总投资超过1400亿。
显然,广东是没有动力修建一条对本省用处不大的跨海大桥,跨海大桥的受益方是海南省,理应由海南出大头。
可当年海南的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倒数,要掏出真金白银来修跨海大桥实在困难。
思来想去,琼州海峡想建设跨海通道,只能靠借贷了。
可借钱容易,谁来还,又怎么还?
这个问题又压在了海南的身上。
其实,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是否修建的重点,是修了之后究竟有无必要?
从战略层面来说,海南省距离南海最近,战略地位自然极为重要。
广东和海南之间隔海相望,但彼此间的经济体量天差地别
可由于海南距离经济大省的广东实在太近,彼此经济体量却天差地别。
2023年,广东GDP达到13.57万亿元,全国第一;海南仅为7551.2亿元,尚不及广东一座城市的体量,在内地31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四。
仅从经济资源角度来说,海南对广东的帮助并不大,彼此也缺乏产业互补性。
而且,30年前规划修建琼州海峡跨海通道预算接近1500亿,如今的建造价格肯定远超这个数字,这让每年不到千亿预算收入的海南难以负担。
既然广东的经济发展不依赖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掏钱建设的意愿不强烈,海南又没钱,那只能考虑国家出资。
确实,无论怎么算,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肯定属于国家级的超级基建。
既然是国家层面的基建项目,除了政治考虑,也得考虑效益。
川藏铁路虽然修建耗资巨大,但对于西部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无论川藏铁路还是港珠澳大桥建设,都耗资巨大,可关键是修建价值既有国家战略考虑,又兼顾了地方经济发展。
前者有着重大国防战略与西部大开发需求,后者有着托起大湾区经济的重要价值。
就连现在正在建设的沪杭甬跨海通道,也主要是考虑打通整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升整个东部地区经济实力。
再来算算无法回避的建设效益问题。
参考其他跨海通道的建设运营费用,保守估计,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费用不会少于3000亿元。
问题是,3000亿的投资,每年的收益会有多少呢?
2023年海南公布的琼州海峡轮渡进出海南的车辆是535万辆次,其中,春运期间进出车辆最为集中,达到100万辆,占总数的19%。
换句话说,进出海南的车流量也只是在春节前后半个月才逐渐增多。
参考港珠澳大桥收费标准:小型客车(私家车、出租车)150元/车次,大型客车(过境巴士)200元/车次,穿梭巴士300元/车次,普通货车60元/车次,货柜车115元/车次。
折中按单车平均200元收费算,由于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比其贵了2倍左右,单车平均收费按400元计算,每年平均500万辆车次,则每年可收取费用大约是20亿元。
一年20亿元收益,想收回3000亿的投资,至少要150年……这还没算运维等成本。
预计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设的花费将至少是港珠澳大桥的两倍
这样的收费价格和回报效益,无论对于车主还是跨海通道的运营方,可能都难以接受。
这,或许才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一直没能建设的根本原因。
不过,随着2020年获批为国家级自由贸易港,海南已成为国内首个被赋予了“零关税、低税率、封关运作、贸易自由、人员流动自由”等探索性质的地区。
可以说,海南得到的政策层面规格之高,不亚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雄安新区的设立。
在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加持下,海南如今文旅、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海南正在规划的产业发展区域
2023年海南GDP总量虽然不显眼,可同比增长9.2%,增速位于全国前列。
按照规划,两年后,海南自贸港将会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海南有机会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加速前行。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能否提上日程,就看海南后续发展能否有更多惊喜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