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人格的成长?
这问题的字面答案很简单。借用国内心理领域大拿曾奇峰的话,人格成长主要要靠跟人玩,尤其是跟人格成熟度较高的人一起玩。所以人们也常常会有在生活里碰到了良师益友,或者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之后,有不小的人格成长。只是这些条件都可遇而不可求。
不论是可以深交的朋友还是能够倾心去爱的恋人,都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要素。这时候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去做长程的精神动力学分析,也可以叫做个人成长,或者长程的动力学咨询。
心理咨询领域内有众多的流派和技术,跟武林江湖差不多,门派众多。这里不做赘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咨询流派或者咨询师,也有众多的心理科普已经在讲。
以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言,我认为在选择做个人成长的咨询之前,你最需要考虑的就是:你是不是想要获得人格成长,或者说你是不是需要获得人格成长。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先来定义一下普通人是什么。精神分析认为人格水平在神经症水平的人,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人,这种人有基本良好的人格结构,能够容纳内在的冲突,也就是神经症的表现。是的,对“正常”人来说,有内心冲突,有各种困惑和问题,都是“正常”范畴。这并不代表你需要去做长程的个人成长。
事实上,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他们的确不需要。他们可以在神经症水平上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在精神分析的定义里面,神经症水平已经是人格发展的最高等级。
那谁适合去做人格成长呢?
最重要的是有想要完善自己的人格的驱动力,有强烈的向内探索的兴趣,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若不然,你不可能在漫长而黑暗的摸索期之内坚持下来。你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动力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去换取一个抽象的,不能承诺一定能获取的回报。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走的时候充满未知和困惑,甚至绝望。开始之前,如果有这样的认知和决心,是一件幸运的事。
一
我刚开始咨询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只是一股脑儿的凭感觉选了一个咨询师,就开始了。我本来暗暗期待着,她会像一个医生一样,给我一个什么诊断,然后一个工作计划之类的东西,有目标有步骤有时间线,结果她跟我说,这种工作关系需要两年的时间,只是让它成长起来。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到了两岁,才开始有各种基本能力。我当时非常将信将疑,但幸好我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坚持下来。这一坚持,就到了五年多的时间。
说坚持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漫长的几年时间里面,促使我能每周准时出现在跟咨询师相约的那个特殊空间里,并不是我想要达成目标的欲望。至少不总是。有很多时候,我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开始我想要做这件事的初衷——因为太漫长了,太散乱了,在一次又一次平淡无奇的谈话当中,我最直接的收获是一个稳定的时空。
在这个时间和这个空间里面,我们总是在一起。我总是可以把我的感受、我的遭遇、我的所见所想,全部倾吐出来。而那个聆听者,她是带着她的全部人生在听,她会给出她的反馈,常常误解,有时精妙,偶尔让我拍案叫绝。
这些领悟是碎片式的收获,但重要的是,这种稳定的时空感和对自己内在的持续关注,会滋长出一个精神空间。之所以说有强烈向内探索兴趣的人才能走这条路,就是因为,这个精神空间本身,对这样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收获。
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在每周和咨询师的对谈里面,在这个几百次重复的动作里面,我通过咨询师的态度,获得了一种体验,这是特别宝贵的肉身体验——当一件事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你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带给你的感受内化进来——我不管说什么她都会听,她都尽她最大的努力来理解,所以我感受到,我总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应该被理解,我值得被理解。
于是我也学会了这样对待自己。我发现,试图去理解自己的努力,会给我带来一个距离和一个空间。这个距离就是和问题的距离,这个空间会让我有能力去涵容当下的“问题”。我现在还发现,作家的审美心态,和这个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都给了你一个观察者的立足点。
有句鸡汤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长程的动力学咨询用自身的实践回应了这句话:因为你需要的不是头脑层面的道理,而是通过实在的人际互动,孕育出来的切身感受。这种感受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直接作用于你情感的大象。认知层面的道理,却只是影响那个试图控制大象却徒劳无功的骑象人罢了。
在这些漫长而看似毫无目的的时间里面,这些就是最具体的收获。它们不能通过任何书本或者道理来获得,因为它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它们就是洒在泥土里的肥料,一点一点地滋养土地。可是春天到来以前,你绝看不出任何肉眼可见的变化。
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这种碎片式的不可见的积累,就是你可以体会到的全部。倘若你想要探头去看前路,朝哪儿去啊?目的地还有多远?我到底在这里干什么?这些问题就会立刻把你敲晕。你似乎感觉已经走了好远好远的路了,可是来路不明,去路无影,只有你自己在一片混沌当中孤立。
“我花这么多钱这么长时间到底tm在干啥呢?”每当你看见自己在继续重复以前的错误,在继续老旧的情绪模式,关系模式,你想要解决的问题也似乎原封不动的时候,这个问题总是会在心头升起。
你当然可以去攻击咨询师啊。“都是你办事不力!你怎么折腾了这么久都没有帮到我!你太笨了!”如果你真的能当面说出这些话,恭喜你,你多半已经进步了一大截。因为这意味着你和咨询师的关系给你足够的安全感,你可以说真心话。这也意味着你可以适度的释放内心的攻击性。
咨询师受到这些攻击,面不改色,眼皮都不带抬一下,转身就给你丢回来了——这就是他们接受的专业训练,她会分析你为什么想要攻击她,以化解你对她攻击的力量。
然后你就接着怼:“谢谢你的理解,可是我现在不需要你理解我为什么攻击你。我想要听你对我的攻击的直接回应。我换句话问吧,到底是因为你不行,我的问题才解决不了,还是精神分析就根本解决不了我的问题?”咨询师被逼到死角,非常不舒服。非常困难地承认是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成熟又诚恳的咨询师。接不住来访攻击的咨询师,无法作出这样的回应。
她的诚恳回应,让你放下了对她的完美期望。你接受了她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咨询师。但你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咨询师了,因为在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你已经成长到可以同时容纳好妈妈和坏妈妈——于是你也有空间容纳各个部分的自己,包括那些你原来不能接纳的自己。
现在我回头去看,真的深深理解了她说过的这一句话:人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东西。的确是这样,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不相同。精神分析那些汗牛充栋的理论,各位前辈大拿对人类心灵深刻的观察和推演,都无法建立一个处处适用的模型。
没有标准结构,也就意味着很难有准确的处理方式。主要的议题是可以确定的,比如说关于焦虑,甚至死亡焦虑,或者说攻击性缺失,自我价值破损等等,但导致这些表面现象的底层结构和原因,却绝对因人而异。
我猜想,就算再高明的分析师,也不见得能找准在这一长串环环相扣或者说互相纠缠的心理结构里面的着力点。应该从哪个点去施力,撼动来访即有的心理结构,而又不造成次生灾害——也许正因如此,咨询师倾向于无为,倾向于等待和陪伴,而不是面质和破坏。在这时候,咨询师能够提供最大的帮助,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忍耐力。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一直陪着你,跟你的问题呆在一起。”这种态度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可以帮助来访者建立足够的空间去容纳这个问题,然后继续走下去。
三
也许,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预料之外的转角,突然一个转机出现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个关键事件触发了来访人格结构的松动,一瞬间理清了多年理不清的一团乱麻。这种里程碑式的成长可遇而不可求。但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全面的成长。在这个充满奇迹的世界,你可以把这叫做一个奇迹。
我的奇迹发生在最近,我试图通过文字来描述在这之中的感受(延伸阅读:《Hello, world!》),但文字在如此震撼的感受面前,真的太有限,未能表达十之一二。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我亲眼见证自己摆脱了很多以前的模式和桎梏,获得了与之前相比大得多的自由。以前想要努力去“学”的情绪处理方式、心理品质、关系模式,等等,凡此种种,全部自然达成了。
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表达情感了,不再受到情感压抑的束缚,生命变得前所未有的鲜活。用一句俗气的话来说,出厂设置的关键参数被重写了。再俗气一点,可以说,脱胎换骨的改变。
这种改变太令人震撼了,以至于自己,身边亲近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难以置信的震惊。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我还是不够清楚。我想一定是这五年多的积累再加上一点运气吧。我也深深地知道这并不是这条路的终点。人类的心灵是如此的浩瀚无垠,我想要通过探索自己,来触达更多的心灵。
所以我想把这些体会分享给想要,将要,犹豫着要不要走上这条路的你。因为这一个巨大的回馈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有一天,你真的会得到回报。
走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最为明白。值得不值得,也只能由每个人自己来做判断。
那么,你要走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小一和她的朋友们(ID:leafwt11),作者:王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