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勇为主导的阿里新零售时代,正在被阿里拿到台面重新审视。事实上,自2020年以后,阿里便鲜少提及新零售三个字。
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正在考虑出售旗下百货和购物中心运营商银泰商业。知情人士称,在蔡崇信2023年9月出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前后,阿里就已启动相关讨论。
目前阿里已经与几个潜在买家接洽,了解对方是否有兴趣收购银泰。对此,《中国企业家》向阿里巴巴求证,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应。
银泰曾是阿里新零售战略最大赌注之一:2014年,阿里入股银泰百货,成为仅次于银泰创始人沈国军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阿里增持银泰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由张勇出任CEO;2017年,阿里以177亿元人民币私有化银泰,马云在该宗收购中给出了极高溢价,银泰彻底被阿里收入囊中。
这是一场对未来的豪赌。2016年末,马云在一个小众场合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随后由张勇接过衣钵,主导阿里战略投资苏宁、银泰,三江购物、百联、高鑫零售等,并且打造了新物种盒马。
新零售几乎改变了阿里整个商业方向——阿里从一家以电商为主的互联网公司,变成一家从线上覆盖到线下,多元业务驱动发展的综合经济体。
收购银泰商业时,张勇曾说:“阿里巴巴对银泰商业的定位非常清楚,它将会是阿里集团舰队中的一艘主力舰,担负线上线下零售百货转型升级平台的使命。”2019年,阿里更是喊出“未来五年再造一个银泰百货”的口号。
但时至今日,银泰发挥的作用并未凸显,新零售对于阿里的使命似乎也弊大于利。五年已过,银泰没有再造,反而被阿里考虑出售。
银泰主要分布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与盒马类似,主要消费人群是中产及以上阶层。但意料之外的是,价格敏感型消费逐渐占据主流,下沉市场和低价的威力凸显。
阿里领导层级对“消费升级”时势的误判,导致阿里错过最佳下沉时机。阿里不得不重估新零售的价值。
除此之外,阿里聚焦主业的动作,也使得除了电商、物流(包括云计算)以外的非主业陷入微妙的处境。2023年,饿了么、盒马、优酷都接连传出计划被出售的消息,虽然阿里方面予以否认,但这几块业务的确在财务表现上不佳,至今仍在亏损。
在2023年雷厉风行地组织大变革后,阿里的定位转变为投资控股公司,集团层面的功能则是管理好资产和资金。作为一个“投资控股人”的角色,阿里有必要将“坏资产”抛售或减持来提升集团资产组合的价值。这也是新领导者蔡崇信和吴泳铭擅长的方向。
出售银泰只是一个开始,除了电商和物流,阿里抛售一切皆有可能。
一、新零售关键人物
作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标杆,这场银泰收购案有三个关键人物:马云、沈国军、张勇。
马云与沈国军私交甚笃。据沈国军当年自述,他与马云是2005年前后在飞机上认识。2010年,马云与沈国军等人共同发起设立云锋基金;2013年,阿里主导成立菜鸟网络,银泰投资16亿元,占股32%,成为第二大股东,马云出任董事长,沈国军出任CEO;2015年在马云的筹划下浙商总会正式成立,马云出任会长,仪式上站在马云身边的便是沈国军;同一年,沈国军投资了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成为股东。
阿里对银泰也相当大手笔:从2014年的战略投资,到2015年的增持跃升第一大股东,再到2017年彻底控股,马云和沈国军的同盟关系更坚定。
也许出于人情,也许出于对新零售战略的看好,马云在对银泰的收购中给了极高溢价。
2017年私有化前,银泰总收入约为60亿元,增速4%,股东应占利润为13.2亿元,增速仅为0.2%,陷入增长乏力的状态。阿里的收购价为10港元/股,较银泰当时的收盘价溢价约42%。
另一个关键先生则是张勇。
虽然马云私下促成了这宗收购,但公开主导的则是张勇。新零售战略由马云提出,但将其发扬光大的依旧是张勇。
这并不难理解——作为天猫和“双11”的开创者,张勇为高速发展期的阿里巴巴立下汗马功劳,由他继承马云衣钵、开启阿里下一个战略周期再合适不过。
张勇在消费升级的底层逻辑上,大力推举新零售的线上线下融合,孵化盒马、入股高鑫零售、收购饿了么。对新零售的大规模投资,在一段时间里确实为阿里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增长推动力。在张勇的带领下,阿里年销售额突破万亿美元,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带给股东巨大回报。
不过,2020年开始,这一战略按下了“倒车键”。
2020年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告称,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收购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了调查,对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处以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叠加特殊情况对线下消费的冲击、消费趋势的扭转,阿里核心电商收入放缓,腹背受敌,中概股也集体陷入低迷。在这种背景下,阿里此后几乎不再重点提及新零售,也无力提及。
二、下一个卖什么?
2023年阿里忍痛变革,从大刀阔斧的“一拆六”,到盒马、阿里云暂停上市,收缩聚焦主业,阿里历经两套领导班子,策略变化无常。
不变的是,灵魂人物马云回归后,为阿里指出了三个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彼时,这套说法落进一线尚且模糊,阿里内部也出现不同声音的揣测。如今看来,三条“回归线”已经逐渐明晰。
回归淘宝,即精力归拢到电商的主业,多元化业务进行有侧重点的收缩;回归用户,即用户为先,重视用户的低价心智。过去,淘天的消费升级其实是以商家为先,拉拢商家在平台做品牌化,虽然收获了一定成效,但却放任了拼多多的野蛮生长;回归互联网,即重视线上,重视云业务等,形成拖累的线下重资产业务要做取舍,从这次计划出手银泰的动作便能看出一二。
阿里的新零售业务至今确实还未看见成果,除了银泰,典型的例子还有高鑫零售。
2020年,阿里斥资36亿美元入主大卖场业态的先行者高鑫零售,成为控股股东,高鑫零售也是阿里新零售矩阵中最为核心的成员之一。
但高鑫零售的转型并不顺利。财报数据显示,2023财年公司实现收入836.62亿元,同比下滑了5.1%;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利润规模依然徘徊在盈亏平衡线附近。2024财年半年报显示,高鑫零售业绩再度由盈转亏,与去年同期业绩相比,亏损幅度也在扩大。且2020年至今,高鑫零售股价跌幅极大,几乎“脚踝斩”。
2020年10月,阿里合并高鑫零售。当年末,阿里员工数量暴增一倍至25.21万人;2021年末,更是达到巅峰的25.93万人。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阿里员工总数约为22.5万人,这几年阿里减员的几万人中,高鑫零售员工占了大部分。
2023年12月,戴珊从淘天CEO位置退下,阿里宣布将由戴珊牵头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尚未有最新进度,资产管理公司具体会纳入哪些资产也并未公开。
据了解,银泰、高鑫零售等线下非核心资产,最有可能被纳入资产管理公司,并且被出售。
实际上,阿里在电商、物流核心能力之外的非主要业务,也许给阿里整体业务链条带来了协同,但尚未给公司的市值或盈利带来明显的增量。
阿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过往自营业务铺得太广的问题。
新零售绝非收缩的最后一站,一些表现不好的多元业务,都不排除被阿里出售以回笼资金的可能性。2024年,这些动作将被加快。
马云所说的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正在被新任CEO吴泳铭强有力地执行中。
过往的辉煌和伤痛都不再提及,阿里已经进入了新的周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邓双琳,编辑: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