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团外卖小哥自己称过去三年努力工作挣了102万,还清了之前的欠债。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是搞笑的是,很多人不但不信,还编造了一些关于他的谣言,比如他因为夸大收入被同行打得脸都出血了。
这惊动了上海网信的辟谣平台专门为此辟谣:他流鼻血是因为上火,不是被打。辟谣平台在回复网友疑问时还透露了这102万是怎么做到的:小哥在两个平台接单,一天最多送18小时。
这是一份属于外卖员的“极限收入”,绝大部分外卖员都做不到。但是,同样是极限收入,我以前的老本行——报纸编辑,无论如何都挣不了这么多。
很多人不信“外卖小哥3年挣102万”,其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念现象”。或许,这仍然和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对体力劳动或者蓝领的“偏见”有关。外卖小哥一个月挣上万块,已经不是新闻,但是三年102万,实在冒犯了很多“脑力劳动者”。
其实,我们可以完全忽视这种“极限收入”,看一下一种趋势性的存在:
看一下以往媒体报道的美团在各个城市的“单王”,大城市一个月普遍在2万多,这并不算特别高薪。但是,在成都这样的省会城市,一个外卖小哥,只需要中上程度的自律,一个月挣六七千,不算难事;而在普通地级市,外卖小哥可以挣到四五千,也超过了当地的平均收入了。
这样的结论是经受得住质疑的:大部分外卖小哥,正常收入都在当地平均收入以上。
还有一个趋势是,过去10年,中国蓝领的收入持续增长。《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报告》透露,2023年中国蓝领平均月收入6043,而10年前是2684元。过去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发达国家”的现象,终于成了现实:需要体力和人工的服务,非常昂贵。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各地的有些“重体力”劳动,比如装修工、瓦工,每个月可以轻松挣几万块,也印证了这种趋势。
这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表现: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区别,仅仅是工作方式不同,而不再有高下之分。
人们需要打破偏见,换一种眼光来打量“蓝领”。很多人能接受体力劳动可以有高收入,但是内心还是认定,那是“绝对体力”换来的。实际上,不管是城市的装修工还是外卖小哥,尽管工作辛苦,却也并非是机械式的苦力,这是一项“服务”,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脑力”。
外卖这个行业让很多人着迷,一方面它许诺一种真正的“自由”,你某一天想休息,就可以在家休息;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是一种无限的“重复”,你不断接单、奔跑,就像健身一样,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一种“上瘾”。
这种描述接近现实,但是仍然有一点偏见,因为它认为送外卖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实际上,只要送一段时间外卖就知道,它的学问相当大。
在纽约,外卖平台宣传每天收入可以到两三百美金。我有朋友开始跑了几次,每次几小时,发现只能拿到几十美金。他马上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区域收入不同,甚至不同区域的小费也不一样。
国内的外卖平台也一样,时段和区域,都对收入有很大影响,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接到更多“划算”的单,绝对是一门“学问”。
这个“学问”,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才华”。有的人搞直播,很容易出道,有的人视频始终缺少点击;有的人带货容易获得信任,在我的书店群里,有人就成功骗了10个书友,“销售额”超过了我们自己的店员。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能”,它不是完全可以靠培训获得的。它需要努力学习,也需要直觉,甚至是和自己的天性相结合。在本质上,它和一个编辑认定什么事具备新闻价值一样,都需要特别的判断力。
这就是“新蓝领”的“新”之所在。它可能刷新我们对“劳动”“体力”“考核”等传统概念的认知,本质上,这样的劳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一种新的存在状态。对这样的“新状态”,很多人缺少认知,缺少体验,也缺少尊重。
这种“新才华”,实际上给到外卖小哥特别的成就感。送更多单,挣更多钱,这当然是也最重要,但是一旦你投入其中,会发现还有一种内在的、这项工作本身给予人的成就感。单纯的重复劳动会让人厌倦,而投入“主体性”的上升则让人心生喜悦。
外卖这项工作的出现已经有好几年。它不再是全新的事物,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把它理解成一种“暂时性”“临时性”工作,等有新机会了,仍然会选择去做其他“自己擅长的”“更有意义”的工作,但是越来越多人发现,外卖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它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可持续的,是有“成长性”的。
有一个类似的新闻是这样的:一位顺丰骑手8年挣了200万,最多的一年挣了34万。这个事情,最让我吃惊的数字还不是200万,而是8年。一个人能够做8年,不断提升,一定有“内在的快乐”,这有点接近传统的“匠人精神”:不断努力,只是为了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种快乐,甚至部分白领和蓝领,脑力或者体力,也不分过去和现在,而是可以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你认识到这一点,才会真的打破偏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的地得(ID:zhang3fengok),作者:张3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