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得厉害——卷到合资品牌销量大跌,只能靠跳水降价过日子。

秉承着“宁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的心态,中国车企纷纷出海,卷出亚洲、卷向世界。

中国汽车,冲冲冲!

(烟台港,图:壹图网)▼



2023年1-12月,中国汽车出口量累计达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不仅首次突破了5百万辆大关,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出口的增长速度有多快呢?在2010年,中国出口汽车仅仅56.67万辆。彼时的吴下阿蒙,短短13年就超越德国、日本。



 

整岔劈了的日本汽车

中国汽车出口得以反超日本,在俄罗斯市场的爆炸性增长功不可没。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大厂纷纷提桶跑路,在俄建厂的也以白菜价转让股份和资产。

中国汽车企业迅速填补了这一市场真空:2023年1月到10月,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量暴涨到73.6万辆,同比增长达7倍。

加上俄罗斯本土汽车品牌比较拉跨,预计2024年全年中国品牌将占领超过60%的俄罗斯市场份额。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都被中国品牌承包了▼



中国汽车企业还抓住了海外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渴求。2023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多达99.5万辆,同比增长99.1%,其中纯电动汽车就有92万辆。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在是太卷了。这个堪称“养蛊”的市场,大家卷配置、卷技术、卷价格、卷服务。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后,海外市场的消费者们发现,比它贵的没它好,比它便宜的又太拉胯。

中国新能源车,真香!

(图:MG UK)▼



即使是国内卷得不那么成功的选手,到了海外不能说是降维打击吧,那也是嘎嘎乱杀。

上汽的电动小钢炮MG4在国内卖得只能算一般,但在欧洲一年销量就超过10万辆,成为细分市场的销冠。对比同级别的竞争对手,MG4不到2.7万英镑的起售价很有竞争力,还能提供更好的性能、续航里程和配置,大卖是理所应当的。

MG4在欧洲最热销的时候,仅次于特斯拉▼



欧美日韩企业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简单说就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布局很早,但为了保住燃油车的利益而固步自封、各种整活。这里面还有跑偏了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

当初,日本选择了氢能源而不是纯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2014年丰田就推出了首款量产氢能源汽车Mirai。

纯电动汽车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氢能源汽车拥有加氢快、续航长等优点,日本政府也积极补贴推广。

测评有言:会“撒尿”的氢动力汽车

(氢气燃料工作后的副产品是水)

(图:Toyota)▼



而在产业领域,日本企业还是用“结硬寨、打呆仗”的老套路:对内完成产业链分工,对外筑起专利壁垒。谁做氢能源,都得交专利费、给我打工。

一般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不出意外地就要出意外了。

面对这种“肉都烂在自己锅里”的做法,各国车企的对策就是四个字——爷不玩了!大家统统跑去做混动和纯电动车,氢能源就留给日本自己玩吧。

日本大阪的一处移动加氢站

工作人员在给一辆丰田Mirai FCV加气

(图:壹图网)▼



对纯电动汽车的忽视和傲慢,使得丰田、本田和日产等日本车企错过了高速发展期,再想上车补票就赶不上趟了,让出的市场高地也被中国车企占领。

反观氢能源车,则陷入了“氢气制备、运输及储存成本高——消费者不愿买单——加氢站难以铺开——成本更高”的恶性循环,销量对比纯电动车更是“遥遥落后”。

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纯电车销量节节攀升▼

 

量变到质变,仍需努力

面对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的成绩单,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仍需努力,出海这条道路依旧有不小的困难。

首先,欧美日不会坐视中国汽车轻易占领在地市场,势必会筑起贸易保护壁垒。实际上,它们已经在这么做了。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宣布,将会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调查将会在13个月内结束,但允许欧盟在调查的前9个月就增加临时性反补贴关税。

很明显,欧盟已经急眼了

(图:europa)▼



很可能最终的调查结果会认定补贴成立,进而对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车征收反补贴关税。达则自由贸易,穷则补贴倾销,属于是帝国主义的传统艺能了。

其次,中国汽车进入欧美市场,还会遇到相当高的准入门槛。譬如中国生产的整车及零部件需要获得欧盟的EEC等认证,方可进入欧洲市场。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来打开市场、赢得用户口碑,赚快钱的想法无疑会害死自己。

要想在欧美市场站稳阵脚

最根本的还是把产品质量提上来

(图:壹图网)▼



此外,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碰撞测试的成绩也十分看重,成绩不佳将会严重影响品牌和产品的口碑。

以前面提到的上汽集团MG为例:MG旗下一款名为MG5的车型,在澳大利亚的ANCAP碰撞测试中获得了0颗星的糟糕成绩(满分5颗星)。

从测试报告来看,MG5在碰撞测试中对成人及儿童乘员的保护不够理想,主动安全辅助设备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评价称“这是多年来最糟糕的安全测试结果”

不过MG很快就承诺

要对其2024年车型的MG5进行重要更新

(图:ANCAP)▼



即便同门师弟MG4取得了5星满分成绩,MG5碰撞0星依然会被海外消费者拿来说事,影响整个品牌的口碑。属于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了。

此外,中国车企也需要根据在地市场消费者群体的用户画像、使用习惯对产品作调整,而不是简单地把汽车装船运出国就完事了的,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克服,那就是中国品牌如何建立海外消费者的心智。譬如全年销量破3百万、第4季度超越特斯拉的比亚迪,很可能海外消费者此前听都没听说过,更别提了解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了。如何尽快让还用户了解、认同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成为了中国车企打开市场的必修课。

怎么宣传,也很讲究

(图:BYD)▼



上汽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亮眼的销量,与MG这个品牌有直接关系。MG原本就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英国汽车品牌,海外尤其是英国市场的消费者还是很认这个牌子的,甚至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MG早就被上汽收购这事。

除了上汽靠MG打开海外市场外,出海较早的奇瑞、长城等品牌也已经在俄罗斯、澳洲、东南亚建立了不错的口碑。有了质量过硬、性价比出色的产品,还有完善而周到的售后服务,征服海外消费者也许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泰国曼谷车博会上的长城欧拉

(图:壹图网)▼

 

他山之石,可以破局

中国汽车为什么要积极出海?其实早就有现成的案例来告诉我们答案。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其产业链上中下游覆盖面广、链条长,相关联的产业也足够多。这就意味着汽车制造业可以吸纳海量的就业、促进科技转型升级。

以欧洲为例:欧洲有多达约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制造业相关工作,相当于欧盟就业人口的6.1%。德国、日本、美国这些拥有发达汽车制造业的国家,对外赚取丰厚的利润,对内则可以为相关工作岗位提供更优渥的薪资待遇。

汽车及其相关产业

养活了全球非常大比例的人口▼



汽车作为一个相当值钱的大件,卖的多了还能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做汽车显然要比做衬衫赚钱,不然为什么发达国家选择做汽车,而去让第三世界国家去做衬衫呢?

中国显然不甘于旧有全球分工体系分配的角色,我们不想只做衬衫、袜子、旅游鞋,我们也想做汽车、大轮船、大飞机,卖到全世界去挣更多的钱,这样我们的劳动者才能有更体面的工作岗位、更高的工资收入。

咱们也有能力造自己的大件“玩具”

(上汽大通汽车工厂 图:壹图网)▼



知道为什么发达国家心心念念地要打压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了吧,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啊!

再说说隔壁日本汽车工业曾经走过的道路: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美国出现了油价高企、供应困难的局面。而日本汽车凭借质量可靠、省油耐用的优点迅速在美国市场爆火,出口量节节攀升。

1969年,第一批为美国消费者制造的本田汽车下线

(图:Honda)▼



在此冲击下,北美三大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大批裁员,汽车工人的失业浪潮催生了打砸日本车的事件。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日本“自愿”降低了出口美国的汽车数量。

随后,日本汽车企业纷纷在北美建厂、雇佣当地工人造车。丰田推出了雷克萨斯、本田搞了讴歌,而日产则有英菲尼迪,开始走高端品牌路线。

1979年,本田在美国的马里斯维尔工厂开始生产

不过第一款生产的车型是越野摩托车

(图:Honda)▼



尽管出口美国的整车数量降低了,但一通操作下来,日本汽车企业反而挣得更多了。

2023年前11个月,丰田全球销量突破千万,领先德国大众、连续四年占据全球汽车销量第一不成问题。丰田在日本本土的销量约155万辆,也就是说超过8百万辆车都是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卖出去的,其中更是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在日本以外的地区制造的。

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在全球到处盖工厂,生产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汽车,借此规避了各国的贸易保护壁垒,这对于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极具借鉴价值。

丰田在美国德国萨斯州的总部大楼

(图:Toyota)▼



比亚迪将在欧洲的匈牙利、东南亚的泰国建立工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工厂早在2022年就已投产下线,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还有更多的中国车企在海外建厂,或寻求代工……

中国汽车出口已超越日本、荣登全球第一,接下来中国汽车企业势必发起更高一层的挑战。丰田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也许不太远的未来,我们也能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遇见国产品牌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