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60%的税收、70%的GDP、80%的科技创新和90%的就业岗位”。由此可知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之重要。有心之人看到这一事实后进行了反向解读,认为国有企业仅用了10%的人力资源就创造了40%的税收、30%的GDP和20%的科技创新,经营效率是民营企业的4倍。于是得出了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应该大力提倡国进民退。

这一结论看似准确实则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我们来分析一下。



事先声明,我不认为应该抑制国企发展,相反,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一定要由国企参与且占主动,因为国企追求的价值中除了利润率和效率外还有社会责任。

以快递行业为例,“四通一达”、顺丰、京东物流、极兔快递均是民企,而中国邮政是国企,从效率上来说后者可能比不过前几位但我国需要中国邮政这样的国企,只有它愿意做亏钱的买卖。

国内有很多贫困山区,一年下来的快递数不过几百个甚至不到100个,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民营快递公司不愿亏本提供快递服务。责任只能由中国邮政承担,哪怕亏得再厉害也要为当地老百姓送信、送快递。这无疑是低效率的但总得有企业去做,哪怕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所以国企有国企的任务,有专属于他们的使命,民企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

不过,这不表示国企是万能的,经营效率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任何诡辩改变不了事实,上文提到的观点至少存在三个错误,理由如下。



第一,除了民企和国企外还有外企。

30%的GDP和40%的税收并非全部由国企创造,除了民企和国企外我国还有另外一个资金来源类型的企业——外企。

众所周知外企的利润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是为何外企工资待遇好的原因,人家赚得多自然能够给员工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所以不管是剩下的30%的GDP还是40%的税收都有外资企业贡献的部分,不能全部算到国企头上。



第二,人力资源并非唯一的投入因素,资本、土地等皆要考虑在内。

90%的工作岗位由民营企业创造,国企和外企只提供了剩下10%的岗位,从每一位员工平均创造的财富量来说民营企业的效率的确比国企低很多,但企业不只是靠人创造财富,资金、机器、土地均是投入的资源。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假设张三拥有10亿元资金,把钱存在银行里什么都不干一年至少能获得2000万元利息,张三创造的财富规模(一年2000万)比绝大部分人要多得多但不意味着他的效率很高吧?

如果没有10亿元本金的投入张三什么财富也创造不了;如果将10亿元交给一位理财投资专家,一年能够赚得1亿元甚至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张三的效率不仅不高反而非常低下。



举这个例子是想让大家明白判断企业效率高低不能只看投入的人力资源,还要观察其它要素成本,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银行这样的资本密集型行业。

我国的银行业的经营效率极高,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润率均在40%以上,每获得100元收入就能赚到40多元,这样的效率堪称恐怖,远超绝大部分行业。让国有四大行赚得盆满钵满的因素之一是强大的资本能力。

以工商银行为例,总资产高达44.5万亿元、净资产为3.7万亿元,资本本身是有成本并能创造价值的,就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10亿元啥都不做存银行就可以大赚。

近年来我国虽引入了一些民营银行但规模远不如国有银行,国内所有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加一起怕也达不到四大行中任何一家五分之一。



第三,垄断经营优势明显。

垄断往往带来超额利润,掩盖经营效率低下的本质。前文提过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由国有企业掌控,关于这点我再次表示认可,但这不意味着我认为由垄断经营创造的超额财富是经营效率高的体现。

中国有不少行业是只能由国有资本经营的,银行业在这其中算是开放程度较大的了。电力、电信、石油等均是如此。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垄断行业的典型烟草行业,拥有绝对的定价权,利润颇丰,2022年实现税利总额1.44万亿元。这是垄断经营才能获得的高收益,并非经营效率高导致的。

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涉足这些行业,民企是无法分到一杯羹的。



综上所述,国企的优势向来不在经营效率上。在这个点上做文章得出公有制经济拥有制度优势的结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反而会被人反驳,还会被攻击我国经济制度的人留下做文章的空间。

而国有企业最大的贡献和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已在前文反复提及,是公平、是社会责任、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规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