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参战时的兴高采烈,到参战后脸被打烂的乌克兰女兵俄乌冲突至今已经快要两年了,乌军前线的兵力愈发捉襟见肘,大量女兵开始出现在战场,她们年轻漂亮、染着发、打着耳钉,然后命丧在无情的枪炮之下,着实令人惋惜。



▲一乌军女兵在堑壕里被无人机炸飞



▲因为战友伤亡过大,而崩溃大哭的乌军女军医

自古以来,各国都有差不多的一句话:“战争让女人走开”。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也走进了军营,一些女飞行员、女救护兵、女通讯兵等开始在军队出现,但是一线由纯女性组成的成建制步兵单位,还是很少见的。

万万没想到,这种情况在乌克兰出现了。



最近,俄军“阿赫迈特”特种部队向媒体爆料,乌克兰一个成建制的女兵连进入了位于顿巴斯克列缅纳亚地区的前线阵地,双方进行了多次交火。俄军士兵坦言,这是他们首次在前线遇到成建制乌克兰女兵作战部队,不过他们“并不会手下留情”。

也许,这条信息说明,乌克兰已经开始大规模组织女兵参战了。



其实吧,女兵出现在俄乌战场上,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成建制。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不断有女兵参战的消息曝出,无论是曝光的女兵尸体,还是被俘的女兵(居然还有孕妇),以及女兵在网络上发的自拍视频,都说明乌克兰在大量使用女性作战。



▲一名怀孕乌军女兵投降被俘

不过这些女兵,都是零星的分配到各部队,做的都是辅助型工作,例如医疗救护、无人机操控或者通讯,基本不参与一线战斗。

这一点不是乌克兰不想用,而是法律不让用。

乌克兰是1993年正式允许女性加入军队的,但当时的乌克兰立法不允许女性被分配到战斗岗位,所以他们都被认证为“非战斗人员”,比如医护人员、厨师、裁缝、清洁工、会计师等,这意味着女兵不会面临直接的危险。



▲使用高射炮平射的乌克兰女兵

不过在2014年的东乌冲突之后,乌克兰为了在不全面动员的情况下打赢冲突,开始使用女兵参战,不过由于女兵参战本身是不合法的,所以很多女兵只能组成“隐形部队”,也就是戴上只露出眼睛和嘴巴的巴拉克拉瓦头套,隐藏性别来作战。

不过,她们虽然直接参与了战斗,但因为本身这种行为是不被承认的,所以只能以“厨师”、“裁缝”的身份退役,作战经历没有官方认证,自然也得不到应得的参战待遇、社会福利和职业机会,很多人保家卫国之后,仍然穷困潦倒。



这种情况一直到2018年乌克兰的媒体曝光出“隐形部队”的情况,才有所改变。在舆论压力下,乌克兰扩大了女兵的岗位认证范围,狙击手、榴弹发射器操作员、侦察兵(操控侦察设备)、炮手等等,导致女兵在乌克兰军队中的比例直线上升,从2016年的8.5%,升到了2022年战前的15%。

不过因为身体条件差异,从事一线战斗岗位的女兵非常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女兵仍然处于非战斗岗位上,最靠近战场的,也不过是当无人机操纵员。卡车司机或医疗兵而已。

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男性在战争中被消耗,乌克兰的征兵已经越来越难了,虽然他们已经强制要求所有成年男子不得出境,但随着一轮一轮的征兵,适龄男性人口越来越少,那么女性就成为了补充兵源不可避免的选择。



于是,乌克兰开始准备大批招募女性当兵,前不久,乌克兰宣布采购5万套女兵军装,显然是在为扩大成建制的女兵部队做准备了。

现在出现在俄乌战场上的成建制的女兵连,也许就是乌克兰新一阶段征兵后的结果。



其实,让女性承担战斗任务,并不是乌克兰人的发明,某种意义上,斯拉夫人的祖辈在100年前已经做过了。

比如在沙俄时期,就有一支“女兵敢死营”,她们穿上与男兵一样制服和长筒皮靴,投入一战战场与德军交战。十月革命爆发后,她们又是“保卫俄帝国的最后圣女”,最终战败,被苏维埃下令解散。



20年代,列宁为了加快国家建设,给了女性空前的发展机会,女兵、女工人、女官员不再稀奇。但到了斯大林时期,为了应对经济困难,国家又开始强调男性应当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责任,鼓励女性重返家庭,成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那为啥二战苏联能冒出来80万女兵呢?原因和乌克兰一样,男人不够了。

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短短几个月内上百万苏军被消灭或者俘虏,这对一个刚满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不能承受之重。

更麻烦的是,因为大量人口稠密的地区被占领,苏联没法征兵,东面地广人稀又多是少数民族,征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于是,苏联共青团向全苏的姑娘们发出了总动员,号召她们脱去“布拉吉”(连衣裙)穿上军装,用她们的青春和鲜血保卫国家,短短时间,就有50万女性入伍,成为人类史上最为庞大的一支女兵队伍。



虽然女性的体力很难和男性相比,但苏联仍然在军队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比如狙击手,1942年,苏联至少征召了2400名女性加入狙击手队伍,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女狙击手共击毙敌人1.2万余名。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她是乌克兰人,在战争中单枪匹马击毙309德军和36名德国狙击手,绰号“死亡女神“。



她的战绩震惊了世界,斯大林下令把她接回后方,以“苏联英雄”的形象访美,争取美国援助,也让她成为第一个被美国总统接见的苏联女性。

她在美国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今年我25岁,而我在前线已经消灭了309个纳粹。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吗?”

▲柳德米拉在美国白宫与罗斯福总统夫人见面

再比如飞行员,战争爆发后,女性飞行冒险家玛利亚•拉斯科娃请求斯大林批准建立成建制的女子航空兵部队,斯大林同意后,拉斯科娃建了三个女子航空兵团,586歼击航空兵团、587俯冲轰炸航空兵团和著名的夜袭女巫588夜间轰炸航空兵团。

这支部队里面,最著名的就是莉莉娅•利特维雅克,她共执行作战任务213次,4次死里逃生,击落德机12架,成为苏联王牌飞行员,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空战击落敌机最多的女飞行员。



▲莉莉娅•利特维雅克,阵亡时仅22岁

但是在1943年8月1日乌克兰顿巴斯地区一次战斗中,莉莉娅击落两架敌机后失踪,所以并没有颁发荣誉,一直到1989年7月26日,乌克兰的一位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才意外发现了莉莉娅的座机残骸和她的遗体。46年过去了,当时为国捐躯的莉莉娅终于被世人发现,苏联为之举国哀痛。

1990年9月9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法令,追授莉莉娅•利特维雅克苏联英雄称号。遗憾的是,仅一年后苏联解体,她曾经保卫过的乌克兰,已经将她们这些苏联烈士列为侵略者,推崇纳粹党卫军为英雄,而曾经同属一个国家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正在这片土地上厮杀。



为了缓解俄乌前线的兵力紧张问题,2023年12月乌克兰修改了女兵合同的年龄限制。

在过去,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合同可以与18岁至40岁的女性签订,现在,年龄放宽至18到60岁之间。

在12月19日的征兵动员大会上,泽连斯基也表示,准备再征兵45万到50万。考虑到近期乌克兰订购5万件女性军装的事情, 说明这50万新增兵员中,其中5万的指标是给女性的。



一般来说,一旦开始大批量动员女性参加战争,说明国家已经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

事实也是如此,乌克兰目前的确面临着严重的兵力匮乏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战前乌克兰的人口,一共4300万人,其中女性2300万,男性2000万,15-64岁男性1287万。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扩军到100万压力也不算大,你看人家朝鲜,2000多万人,军队还有130万呢。

但问题在于,乌克兰现在的可动员力量已经枯竭了。



一方面,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国外的乌克兰难民数量高达965万人。也就是说乌克兰4300万总人口要减去965万。另一方面,公投独立的东乌四州,人口大概800多万。

这两项加起来已经1700万了,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的离境人员,乌克兰损失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那么乌克兰能用的,只剩下2000多万人。

别忘了,前期已经有大量乌军伤亡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经透露,开战以来,已经有10万多名乌克兰士兵死亡。

按照正常的伤亡比来算,10多万人阵亡,意味着至少有20-30万的伤兵。

所以,乌军重新征召45-50万的数字,是基本能符合乌军现状的。



但问题在于,战前的1287万成年适龄男性,刨去出境的、东乌四州的、已经阵亡和受伤的,再刨去本身有病的、残疾和智障等不适合当兵的人口,还剩多少?能剩600万就不错了!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动员率的极限是10%,哪怕二战日本的动员率,也才9.5%,乌克兰如果把正规军(包括老部队和新组建的)、国民警卫部队、特种警察部队、情报局下属的3个独立团全算上,动员人数可能已经无限逼近了100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乌克兰的动员率即将远远超过10%!处于一种竭泽而渔的状态!

一个国家如此高的比例人口去当兵,谁来劳动创造价值?谁来工作?



所以乌克兰才会把主意打到女性身上,想大批量征召女兵参与作战。但问题又来了,如果女性都去当兵了,那谁生孩子维持乌克兰民族的延续?

显然,北约为了达到利用乌克兰牵制俄罗斯的目的,已经彻底不管乌克兰的未来了。也许,西方国家真的要将战争推到战至“最后一名乌克兰人”的地步了。



▲2023年乌克兰人口金字塔,

更严重的是,乌克兰目前在15-35岁已经出现了明显人口断层,年轻人没了(人口断层原因1:苏联解体经济下滑,导致90后出生率极低。2:俄乌冲突,导致大量年轻人死亡或外逃,使得断层进一步恶化)

人口出现断层,是非常恐怖的,相当于这个国家的未来没有了,当年苏联拼尽国力打赢了卫国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出现人口断层。当老一辈人全部老去后,下一代人无法顺利接掌国家,我们从战后苏联历届最高领导人执政时的年龄就可以看出。



乌克兰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15-35岁的人口断层,还有2022年战争开始后导致出生率减少而出现的第二个人口断层。如果第一个断层是场劫难,那么连续两个断层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无论乌克兰是否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它都已经失去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