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几天,根据“RBC乌克兰”、“乌克兰前线”以及“Z行动”等多个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月14日,俄罗斯空天军的1架A-50U预警机在亚速海上空被击落,另有一架伊尔-22M11空中指挥机被击中,但迫降成功。
综合网络信息看,这架A-50U预警机是在扎波罗热基里利夫卡地区附近被击落的,鉴于其当时正在向东北方向飞行,很可能坠入了黑海,俄罗斯“电报”频道则宣称附近1架苏-30SM战斗机的飞行员看到了不明飞机着火并坠海。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尼声称的两架俄军飞机被击落的位置,上为伊尔-22被击落的位置,下为A-50U被击落的位置
关于俄军这两架飞机是咋被击中的,一时间众说纷纭,但为什么击落一架飞机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
由于60年代末期的战机越来越注重低空高速突防,而苏联首型预警机图-126所装配的“蔓藤”雷达系统没有下视能力,就没法提供有效的侦测预警。
因此,苏联就在1973年批准启动对标美国E-3A的新一代预警机研制计划了,综合当时苏联雷达研发水平、军用机场跑道状态等情况,苏联选择了伊留申设计局的伊尔-76MD四发重型运输机作为机体平台。
新预警机被命名为A-50,设计单位则是位于俄罗斯南部城市塔甘罗格的别里耶夫设计局,核心的雷达系统使用的是莫斯科仪器工程研究院(现Vega无线工程公司)研制的“熊峰”预警雷达系统。
▲第一架A-50原型机
由于苏联的电子工业水平低下,“熊峰”预警雷达系统的可靠性一直很成问题,A-50一直拖到1984年才获得批转进入全面量产,而等到A-50真正具备完全作战能力,能与防空军截击机和地面指挥中心进行联合作战则到1989年了。
A-50预警机最明显的特点是机身上方巨大的雷达天线罩,在这个直径10.2米、最大厚度2.5米的大型碟形旋转天线罩内,装的正是“熊蜂”雷达天线。
“熊蜂”雷达系统的核心是一部厘米波三维雷达,使用的是360度机械扫描水平开槽波导天线阵,每分钟12转,虽然技术陈旧,但在探测跟踪小型飞机和低空飞机方面效果拔群。
▲地面测试中的“熊蜂”雷达天线
“熊蜂”雷达具有准连续波和脉冲模式两种主要操作模式,前者用于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后者用于探测和跟踪海面和陆地目标,这两种模式还可以交替使用。
据俄罗斯宣称,“熊蜂”雷达对高空轰炸机和运输机的探测距离高达650公里,对高低空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分别是300公里和230公里,并能发现215公里距离外的雷达截面积1平方米的巡航导弹,400公里距离外雷达地平线上的大型船舶。
此外,“熊蜂”雷达还能探测地面移动目标,如可以在300公里距离上发现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在250公里距离上发现主战坦克。
“熊蜂”雷达系统可同时跟踪50-60个目标,并通过数据链同时向12架战斗机提供目标信息。
在引导能力方面,由于机体空间较大,A-50上可以布置10-14个显控台,能容纳十几名引导员同时工作。而且还可以携带备份人员用以换班,这不知要比只能布置3个显控台和3名战术引导人员得E-2C高到哪里去了。
此外,A-50还装备了用于探测无线电发射源的电子情报和信号情报系统,能定位频率范围广泛的辐射源。
尽管从预警机的用途、编成、甚至机组人员的数目上看,A-50跟E-3差不多,但你一看那个机舱就能感觉二者简直不是同一时代产物,不过好在机载设备功率大,A-50对地面目标的探测距离和分辨率可能会高一些。
A-50可作为空中雷达、空中引导站和空中指挥所使用,通常在10000米高度巡航,在预先规划的巡逻航线上自动或半自动飞行,除了椭圆形和往复航线,也能沿着两个环形中心点距离100公里的八字航线飞行。
凭借强大的功能,A-50预警机与米格-29、苏-27等一起组成了苏联的空中防空体系,截至90年代停止量产,期间共生产了30架,主要部署在北极圈内缺乏地面雷达覆盖的地区,侦测美军是否从这里低空入侵。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A-50预警机也遭遇了各种困境和挑战。
首先来说,“熊蜂”雷达系统可靠性低下,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时间,A-50的随机工程师能被“熊蜂”的故障直接搞疯,有时甚至会在一次飞行中消耗掉10个现场可更换单元(LRU)。
再者说,这A-50雷达系统其实出生就有点落伍,它的探测距离、目标数量、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都不如美国的E-3预警机。
另外,其航程和续航时间也不足以满足长时间的空中巡逻任务,如果不进行空中加油,那就只能在距离基地1000千米远的距离上滞空4个小时,可偏偏这机体设计又不好加油。
更雪上加霜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手里也没钱,这技术落后、维护困难的A-50就只能维持几架能正常使用,剩下的只能丢在飞机坟场里任其接受风雨的摧残。
当然,俄罗斯也没闲着,对剩余这几架还是进行了现代化升级改造,其改进型号被称为A-50U。
A-50U最主要改装的地方就是安装了新型的“熊蜂-M”相控阵雷达,重点提升了情报处理、无线电通信、目标识别、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导航等方面的能力。
“熊蜂-M”雷达工作在2.3-2.4GHz,对空中战斗机的探测距离230公里,对舰船探测距离400公里,可在杂波背景中探测到远距离飞行的轰炸机及巡航导弹等目标。
▲灰色涂装为A-50U
最多可以同时跟踪140个目标,并同时处理10批交战目标,其抗电磁干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甚至能够侦测到“圆点-U”战术弹道导弹和大口径火箭弹。
它还为机组人员配备了全新的控制台,采用的是大尺寸、高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屏,不但能显示更多的数据,腾出来的空间还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增加不少滞空时间。
此外,A-50U可以为地面部署发射的防空导弹实施中段修正,去年10月到12月俄军扎波罗热方向的空防作战中就利用A-50U的这项功能,击落了多架低空飞行的乌军战斗机。
近些年,俄军的A-50预警机也没少奔波,A-50U预警机就曾部署在叙利亚,用来探测土耳其境内数百公里内的空中目标,一来避免俄叙两国飞机再次被土耳其偷袭,而来还可以搜集土耳其的情报。
俄乌冲突爆发后,它们又参与了保卫顿巴斯等地区的特别军事行动,为战术航空兵提供了情报支持和目标指示,帮助他们打击地面目标。
在俄乌开战前,俄军共有三架A-50和六架A-50U在役,就这可怜的保有量,可以说,A-50/50U在信息化作战水平不怎么高的俄军里面,绝对算是“宝贝疙瘩”了。
可这宝贝疙瘩在俄军这里似乎得到的保护也不够,就在去年2月份,一架停在明斯克附近马丘利希机场的A-50预警机,就被白罗斯的一个反政府组织用两架无人机给炸瘫痪了。
这回被击落的A-50U预警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可以捋一捋。
有说法说是这架A-50U是被俄军自己击落的,要知道俄军的防空是陆空分离模式,陆军的野战防空体系跟空军体系兼容不太好,会把A-50识别成敌机,而空天军自己的防空系统也不咋灵光,去年S-300就曾把自家的苏-35战斗机击落了。
但是苏-35误击事件发生后,俄军迅速改善了敌我识别,并划分了防空导弹的开火扇区,误击事件就基本再没发生过了。
再者说,A-50这种预警机飞行都会按照预定的线路绕圈,大型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又大,无论是在雷达的A显还是P显上看都跟普通的战斗机完全不同,所以更不太可能将其判断为敌机。
至于乌军战机击落A-50的说法更不靠谱,A-50对喷气式战斗机的探测距离能达到差不多300公里,再加上一般会有僚机护航,就这么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事儿,恐怕还不是乌军当前能力所及的。
比较靠谱的应该还是乌克兰的说法,也就是由美国和德国援助乌军的“爱国者”PAC-2 GEM型防空导弹系统击落的,此前乌军就多次采用“近快”战法击落了包括苏-34战斗轰炸机在内的多架俄军机。
▲此前乌克兰心愿推测的乌军击落苏-34时的防空阵地位置及防空导弹活力范围,可以看出防空阵地离前线很近
这个“近快”战法就是防空系统火控雷达不开机,由远方预警雷达推送目标空情,待战机进入火力杀伤范围后,火控雷达突然开机,捕住目标后立即发射导弹,解放军在六十年代就曾利用此战法击落过四架U-2侦察机。
从乌军控制区边缘到别尔江斯克海滨也就 100 多公里,如果将“爱国者”导弹系统布置在前沿的话射程应该问题不大。
不过,这么干的话风险极大,因为“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可不是“毒刺”那样可以单兵携带的导弹,它是以营为建制单位的装备。
一个营套包括1个战术指挥控制站、1个信息协调中心、1部动力装置和1个天线杆群,还有6个连,每个连有6部导弹发射架、1部相控阵雷达、1个作战控制站、1个连指挥所、1个天线杆群、2部车载电机。
即使一个导弹营只带一个连,一个连只带两个发射架,那也是将近十台车,而且这套系统部署下来的话互相之间又不能离得太远,目标是比较明显的,此前,前出部署的德援IRIS-T型防空导弹,就因为距离前线太近被俄军击毁了好几部。
那么这次如果真是乌军的“爱国者”导弹击落的话,那可能真是一次极限作业,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乌军先悄悄地把原本部署在敖德萨的“爱国者”拖到了扎波罗热。
做好伪装之后,由远方空情雷达监视俄军飞机活动情况,同时把目标信息推到“爱国者”系统里,由于此时火控雷达不开机,俄军没侦测到辐射源,估计也就放松警惕了。
但是,这边“爱国者”系统里导弹已经预先加电,一看到大型的俄军空中目标进入火力范围一定距离后,火控雷达就立刻开机,捕住目标即刻发射导弹。
要知道这“爱国者”PAC-2用的MIM-104D/E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达到6马赫,平均速度为3.7马赫,150公里距离也就不到2分钟,A-50这种速度慢、机动性差又在高空飞行的大型机很难逃逸,所以很有可能就这么阴沟里翻船了。
当然,这架A-50U到底是被谁怎么击落的还有待证实,但对俄军来说,下一步最该担心的可能是这掉一架少一架的“大宝贝”留下的空白该怎么填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