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阿泽是一个深漂,2019年入职了深圳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两年半后就在深圳买了人生的第一台车。
阿泽不算是新手司机,拿到驾照后有时间也会开家里的车。“但开自己的车还是不一样,再加上深圳车多,”他回忆刚开始会专门把前排两个车窗都摇下来,“因为车窗隔音,关上我怕听不到来车。而且我这个车型大,也怕蹭到别人,有一次停车还碰到墙了。”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后买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贵的买不起,便宜的总能买得起。汽车之家《2023中国汽车消费洞察》和《2023年汽车潮流观察报告》的数据显示,30岁以下群体的购车意向增长最快,35岁年轻用户的比例高达40%以上。
图源汽车之家
年轻人,成了购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主力。
“买车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坏的投资”,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曾在2018自动驾驶全球高峰论坛上给买车的年轻人一盆冷水,“因为你的车96%的时间都是停滞的、在折旧的。”
不过,很多“头铁”的年轻人没有听他的劝。相当比例毕业后没有留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工作没多久就喜提爱车。星星的老家在山东一个四线城市,2021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工作前,家里就给她买好了车。
她告诉刺猬公社,“我身边留在老家工作的朋友基本上都买车,我们这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公交车,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当地出租车垄断市场,不让滴滴等打车软件进入,公交车的路线又不能全面覆盖市区的各个角落,个人购车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在一线城市,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出租车、网约车......总有一个交通工具能支撑你到达目的地,买车却要经历周折的摇号、排队、拍牌,停车巨贵、道路拥堵不堪等令人头疼的问题......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斥巨资”在一线城市买车。
明知大概要亏本,年轻人为什么还要买车?
人生第一台车,大都“负贷前行”
汽车是除了住房外的另一大宗消费。很多普通人需要考虑清楚买车的用处后,才能敲定要不要买。
根据易车研究院2021年上半年的调研数据,中国乘用车市场有高达54.6%的消费者有主动贷款购车的意愿。如今的年轻车主,背负车贷已是普遍现象。
阿泽初入公司时职位是市场销售,需要经常在深圳各地跑着见客户。深圳很热,气温最高时有40℃,他的工作性质又需要穿正装,会出很多汗,他一度为此苦恼。
那时候的他想,如果有一辆车,会不会让工作更加便捷。萌生了这个想法后,他就开始看各种车型,还下载了与买车相关的软件,研究时间持续小半年。
“直到买车的前一两个月”,阿泽说,“我坐公交的时候都会看路上的车,用肉眼识别实物跟图片相比到底是'买家秀'还是'卖家秀'。”
不过那时候事业刚起步,购车资金不够,阿泽决定寻求家里人的支持。
在说服父母时,他还使用了一些“销售技巧”,他用“好马配好鞍,良将配良才”类比车子对他的重要性。“我当时就和我家长说,需要他们支持一部分首付款,剩余贷款和其他费用我都自己承担。”
有些年轻人买车,需要家里帮衬,无论是全款一次性买入或首付后年轻人自己还贷,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选择。但有的年轻人,会在具备一定存款的情况下由自己承担购车费用。
在上海工作的晓晨同样出于工作需求买了第一台车,大学毕业对口就业了一段时间后,他转战二手车销售,需要带客户到上海各地跑着看车。晓晨告诉刺猬公社,“那会是2015年,上海的地铁很多地方还去不了”,带客户看车要么坐地铁,要么骑小黄车。
于是,同样出于工作需要,晓晨在工作的第二年就自己全款买了一辆奇瑞QQ。虽然车很一般,但却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他给我打了个比方,“之前一天最多带三个客户,但买车后可以带六到七个客户”。同样的时间下,效率直接翻倍。
一直以来,男性都是汽车市场的主要购买主体,但如今女性车主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女性群体在汽车市场的消费实力正在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女性购车消费比例达到22.28%,已经超过男性的22.00%。刺猬公社了解到,20—30岁的年轻女性用户对贷款买车的接受度也很高,更愿意为心仪的汽车“负债”。
沪漂小汪是安徽姑娘,作为一个出色的小镇做题家,她在上海完成大学学业。算上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光,她已经在上海待了快十年,之后也打算在上海长期发展。硕士毕业后她入职了上海一家外企,工作近两年后,手里攒下了一点钱,“贷款买车靠个人完全能cover掉”。
小汪告诉我,她原本没打算买车,恰巧朋友所在的车企搞活动,能拿到员工优惠价,她就抱着看看的心情去试车。“但我坐上驾驶位上,摸方向盘那瞬间,就感觉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也挺好”。
为了尽快决定,她还在社交平台上向网友求助,在笔记里,她和网友表达了买车后父母在老家也可以开,也希望父母让感到骄傲,未来她计划在上海发展等购车理由。后来她看到一个网友说“有了车子以后,对于房子的选择性可以多很多”,她说这句话一下子就点醒了她,她很清楚“以后就算要在上海买房,大概率也只能买在郊区”。
对于设计师华琳而言,车也不是必需品,只不过工作九年,压力越来越大,希望买一台车等周末的时候开车出去转转,她说“就想走远一点,给身体和大脑放放空”。于是,她去年贷款买了心仪已久的宝马mini,来充当她的解压神器。
这届年轻人,买车的目的各有千秋,有些人是考虑到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些人是在力所能及时为未来早做打算。虽然年纪轻轻就背上了贷款,却也是他们甜蜜的烦恼。
打工人买车,主打一个性价比
从前总迷惑爸妈为什么要攒塑料袋的年轻人,也到了学会“省省省”的年纪。点外卖要对比不同平台的价格,外出堂食第一反应是在各大平台领取优惠券,轮到买车这类大宗消费时,观望个小半年更是常态。
一些油车忠实爱好者无法认同缺了发动机的新能源车,但很多在一线城市选车的年轻人却没有这种情结。新能源车环保,购置者可以享受远超油车的政策福利,达到1+1>2的效果。
晓晨在买了奇瑞QQ后,也陆续换了两辆车,最新一台是特斯拉Model Y。晓晨解释道:“我个人更喜欢燃油车,但如今搬到了徐家汇,有上海牌照,能在市内不受限的通行才是更重要的。”
在一线城市,让很多打工人对买车望而却步的,除了预算外,还有本地牌照。毕竟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除了会对燃油车限号,还会限行外地车辆。
小汪在2022年底匆匆提车,赶上了上海插电混动汽车发放绿牌政策的最后一班车。根据《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在满足规定条件下,可申领专用牌照额度。并规定2023年1月1日起,上海市不再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小汪入手的别克微蓝,与同价位的其他车相比,续航和性能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也可以多开几年。“原本落地要十二万,但算上朋友给到的优惠,首付款也就不到两万”,她认为买的很值。
实惠也是阿泽选车的标准。2021年,深圳新能源汽车同样可以享受上当地绿牌的政策,考虑到每日的通勤和工作性质,阿泽最终定了比亚迪的一款车。又两年过去,阿泽的事业风生水起,职级升到了市场部副总监,从小职员晋升公司管理层,他筹划明年给自己换台车。
“这次我把预算提高到50万-60万,决定换一台油车。”他说深圳的车牌可以摇号,也可以竞价,“两年前蓝牌竞拍价要4-5万,预算不够,但这两年竞拍价格降了,收入也上去了,就还是打算入手一辆油车。”
不过,更多年轻人还是倾向于选择新能源车。《2023中国汽车消费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四成总体用户计划购买新能源车型,而再购和潜在用户对新能源偏好度更高,占比分别为52%和53%,且更青睐纯电动和增程式混合动力。
特别是在限牌限号的一线城市,买一台电车成了年轻人最主流的选择,一辆电车,意味着更多的上路时间,还可以降低用车成本。
薇子是一家新能源车企的公关,她认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相比,消费者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省钱。“新能源汽车是不限号的,而且充电也便宜。如果说燃油车加400块钱的油可以跑一个月,我们电车怎么着也可以跑一个季度。”
一线城市,车已经不仅仅是车
在小红书上,针对一线城市要不要买车、买车之后怎么开,已形成正反两方。
图源小红书
正方认为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固定资产,让人拥有说走就走的底气,尤其在一些紧急时刻还是利大于弊;反方却认为在一线城市买车完全没必要,除了要面对复杂的交通,还要操心停车、保养、维修、清洗和各种其他额外费用的支出。
所以,拥有养车的经济实力,才是享受汽车带来一切便利的前提条件。
买车之后,华琳要在3年内还清贷款和利息,她时常能感受到车贷带来的压力。更难受的是“用处真的不大,感觉没有买的必要”,大部分时间,车只能闲置在小区的停车场里,每次想到她都直呼后悔。
不过,尽管她只有在周末有空时才会开车出去逛逛,但她一直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开车到北京附近一个水库,车窗摇下来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那个时候也不觉得买车亏了。”
圆圆之前在上海工作在一家餐饮店做主管,生意红火的时候每天两家店来回跑,店外边也有停车场,那个时候她每天都会开车。
上海的停车费是按小时计算的,郊区一般一小时7块,市区一般一小时10块;到了上海金融中心等繁华地段,最贵可以达到每小时20元。“有的地方封顶一天80,有的不封顶,一天上班加班十几个小时,停车费都要人命了,”圆圆感叹。
后来餐厅关闭了,圆圆换了一份家和公司两点一线的工作,地铁通勤很方便。车虽然只有周末的时候开,但她还是认为有车更方便。
“周末上海不限行,可以随便开,逛街吃饭都方便,偶尔还能来个周边游。”
未来,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像是一个移动的场景,将会成为生活的第三空间。薇子也非常赞同,“汽车正在逐渐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也更能满足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这一点从早期概念车设计就能看出来,过去主要是从外观设计上着手,车企利用超前的设计理念展现其前瞻性;如今的概念车,都在集中强调内部空间的可移动性,更加重视对空间的利用,“三室一厅”“实用面积”正在成为新的设计指标。
在一线城市,车已不仅仅是上下班通勤的代步工具,更多的是让车主获得了私人空间,有了支配生活的灵活性,也让打工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了更多放空的机会,去追寻工作之外的“世外桃源”。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没有了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更加平整,车内空间便得到了释放、座椅变得更加智能,车载娱乐更加齐全......大屏幕、小冰箱甚至投影仪,纷纷上车,为了争取更多年轻人,汽车越来越像“移动的家”。
薇子男友的车也是一辆特斯拉Model Y,北京的周末哪里人都多,她和男朋友的家又隔得远,路上就会耗费很多时间。索性,他们的约会地点就常定在车里,“座椅直接放倒,车机放个电影,再买两杯下午茶,活脱脱一个汽车影院,一个下午就过去了。”
图源受访者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 (ID:ciweigongshe),作者:李瑶,编辑: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