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西笔下,政治、思想、文学、私人生活几个面向如齿轮一般组织成巨大的生命整体,福柯的多重身份彼此互不孤立,其涵盖众多内容的学术思想也互为补充,所以讨论福柯也无需割裂文学批评、法国哲学、历史学、医学史尤其是神经科学为中心的科学史及知识社会学之间的联系。
一、政治面向
给福柯下定义要比例举福柯的事迹困难得多,与其解释“他是谁”,毋宁回答“他为20世纪的知识界提供了什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此,对于为福柯作传的人来说亦如此。所以,英国作家、翻译家戴维·梅西所著的《福柯传》在克服挑战的意义上显得意味深长。因为,在梅西之前,为福柯作传者就不乏其人。比较重要的是迪迪埃·埃里蓬所著的《米歇尔·福柯传》,作者以审慎的态度和清晰的思路面对福柯和他的人生,不但再现了福柯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生活,而且勾连起他所在时代的法国文化、政治与思想。
而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爱欲》则以蒙太奇手法呈现出福柯一生的思想学说和日常生活,兼富哲学性和艺术性,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尤其是以疯癫、死亡和酷儿为中心对福柯诸多轶事的描写,在言说“生死”的同时也不遮蔽“爱欲”,在满足了读者猎奇心态的同时,也使传记本身因为对福柯性事的表述而颇具争议。
《福柯传》
[英]戴维·梅西|著
战宇婷|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年12月
《米歇尔·福柯传》和《福柯的生死爱欲》如“崔颢题诗在上头”,难免会给梅西带来无尽的压力,而读过他的这部《福柯传》会发现,他不但接受了挑战,而且巧妙地避开了可能与前人重复的事实、评价和判断。梅西一边以时间和空间逻辑呈现出福柯的生命历程和学术人生,一边又勾连了他不为人知的学术源流和生活细节,同时又观照了20世纪下半叶法国知识界的同仇敌忾与悲欢离合,在福柯给人带来千差万别且令人困惑的主观印象之外,梅西为读者提供了可以被确证的答案:福柯的学术生涯、政治活动和私人生活彼此互证互鉴,促成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和论著写作,塑造了好斗且讽刺、博学且勤奋的福柯形象。
《米歇尔·福柯传》
[法] 迪迪埃·埃里蓬|著
谢强 马月|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那么,在《福柯传》中,梅西又是如何言说福柯的呢?
1969年1月,圣路易中学的学生们因为学校在放映关于“五月风暴”的电影时切断了电源而与警察发生冲突,抗议延伸至索邦大学,波及了整个拉丁区,消息很快传到福柯当时所在的万森纳大学,之后,福柯因与学生站在一起而第一次被捕。
然而,这并不是最后一次,1972年12月,福柯、莫利亚克、德勒兹、热内等人又因警察无故用三颗子弹射杀了穆罕默德·迪亚卜而响应萨特的号召,走上街头和警察对峙,最终被逮捕。梅西把这前后两次被捕的经历刻画得既紧张又刺激,反映出了福柯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此一来,政治福柯通过梅西对历史现场的追溯与细节的描摹而跃然纸上。
政治福柯几乎世人皆知,如何以新的方式呈现这种面相是梅西所面临的问题。在《福柯传》中,梅西全面梳理了福柯的政治历程,无论是早年在巴黎高师经由阿尔都塞的学术链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加入法国共产党,还是1968年经由政治风暴洗礼而不只一次直面警察的暴力,亦或是1970年代号召成立“监狱信息小组”之后的“政治激进分子生活”,凡此种种,都被作者清晰而具有逻辑地呈现出来。
为了证明福柯面对每一次政治事件所体现出的正义感和有效性,梅西常常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小心翼翼地告诉读者这一次福柯又因为什么而站在警察的对立面。在梅西那里,政治事件中的福柯并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以但凡与他有关的政治事件,梅西总是先对事件本身进行相对客观的描述,之后再建立福柯和事件之间的联系,继而凸显出彼时法国知识界对法国社会和世界政治的思考和态度。
二、思想面向
政治活动是福柯政治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他在20世纪下半叶面对法国和世界的方式,更是他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甚至可以说,思想福柯是建立在政治福柯基础之上的。
在《福柯传》中,作者最为重视的是福柯著作的写作缘起、思想动因、关注问题和影响流播,所以他几乎将福柯每一部著作的来龙去脉都作了颇为详细的钩沉和分析。一方面,梅西从福柯的生命历程和学术品格出发,从源头深挖他思考某些问题的起点,一点一滴地建构他每一部著作的形成过程,尤其关注福柯创作此著作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对他的影响。
比如,《性经验史》看上去是1976年之后的创作,但是福柯的写作思路和逻辑已经延续了20年,经历漫长的岁月才沉淀成型。为此,梅西自本书一开始就不厌其烦地勾连后来被写进《性经验史》的内容和理论,不断暗示福柯漫长的思考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肩负的痛苦。
《性经验史》
[法] 米歇尔·福柯|著
佘碧平|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另一方面,梅西非常全面地考察了当时法国知识界对福柯著作的评价,并关注著作在出版之后正反两方面的反响。比如,《古典时代疯狂史》问世之后获得了赞赏,也受到了批评,亨利·艾默尔发表在《新法兰西评论》上的文章贬大于褒,而莫里斯·布朗肖则为福柯辩护,紧接着,罗兰·巴特、让·拉克鲁瓦和奥克塔夫·曼诺尼、罗贝尔·芒德鲁、布罗代尔等人都对该著给予评论——多半是好评,使之在法国之外也引起一些关注。对评价和影响的观照不止于此,对《词与物》《性经验史》等名作的评价也在梅西所覆盖的范围之内,使读者能够洞察到福柯评价史和经典化的逻辑起点。
而且,梅西也对每一部著作都进行了比较个人的评价,比如他指出《词与物》“最引人注目和新颖之处,或许是它的考古学研究涉猎甚广,涵盖了哲学、经济学、自然史等多门学科”,再如言及《知识考古学》时,他也洞察到,“福柯对政治知识的研究,既不聚焦于革命意识初露苗头的时刻,也不关注革命者的生平。福柯将考察一种话语实践和革命知识的出现,两者一道生成了某种战略,并产生了有关社会变革的理论”。这种对理论的敏感和概括已经超出了他作为作家和译者的身份,而上升到研究家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能够使读者更为真切地理解福柯。
三、文学面向
如果说政治福柯和思想福柯是关于他的一般叙事,那么福柯在1960年代初对于文学的关注,并因此显露的文学才华则虽有人偶尔关注(如弗雷德里克·格雷的《福柯考》)却从未被具体言说,梅西填补了这个空白。
从童年时期就饱读欧洲文学的福柯,在写完《古典时代疯狂史》之后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一些文学评论,如为《圣安东尼的诱惑》德文版写了后记,再如参与了让-皮埃尔·理查德《马拉美的幻象世界》的讨论,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福柯致力于文学主题的唯一著作《雷蒙·鲁塞尔》。他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部即便后来也不被人关注的文学人物传记,仿佛是一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秘密,因为鲁塞尔这样一位文学怪杰的格调和地位似乎配不上福柯当时在法国思想界的高格。
梅西抽丝剥茧地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情和共鸣,他告诉读者,鲁塞尔是一位极为富有却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同性恋者,而且其创作方式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双关语架构,充满了语言游戏和奇妙的发明机器,这些都可以成为福柯一度迷恋他的原因,所以,德勒兹才说,“这本书可能和福柯的自我认同感或非认同感有很大关系”。
如果进一步考察福柯当时或之后的文学旨趣,会发现他所关注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与“疯狂”有关,这也能印证《古典时代疯狂史》及其之后那个时期福柯内心深处的思想焦点。至于福柯著作中关于文学的旁征博引比之于浩瀚的思想甚至已不值一提,在他谈不上漫长的学术人生中,《雷蒙·鲁塞尔》无非是一个插曲,梅西捕捉到这个插曲的意义恰恰在于,他要在证明福柯丰富性的同时,也要论及福柯的所有创作是如何围绕他的思考形成一个整体性闭环,换句话说,梅西似乎觉得,如果没有文学的福柯,福柯也许很难成为现在被敬仰的福柯。
四、私人生活
对于读者来说,比之于文学福柯,人们更为关注私人福柯。所谓“私人福柯”,指的是福柯的私人生活,而在20世纪下半叶法国思想史中,“私人”概念用在福柯身上最为恰切。然而,对于福柯的私人生活,梅西显然有意遮蔽了一些读者关心的问题。虽然他也关注到福柯一生之中的若干伴侣,并将之置于笔下,但同时也有意识地淡化“他们”之间的“情感”色彩而强化“陪伴”色彩。
福柯在一次访谈时言及他的终生伴侣丹尼尔·德费尔时曾指出:“18年来,我都沉浸在对某人的激情之中。有时,这种激情表现为一种爱情的形式。”梅西对二人的关系保持着审慎的清醒,在言及福柯打算与德费尔共度余生时提醒读者:“共度余生的决定,并不意味着两人彼此忠诚,但这种关系的确延续到了1984年福柯去世。”在《福柯传》中,梅西并不回避福柯与他人之间的同性关系,但也不耽于对此进行暧昧的抒情,梅西当然深知福柯与德费尔将近20年的“激情”,但在《福柯传》中,德费尔作为讲述人的作用远大于作为福柯伴侣的作用。
实际上,梅西所描绘的关于福柯的多重肖像,无论是政治或思想的,还是文学或私人的,都构成了理解福柯的方式。方式之一是打破学科壁垒,将福柯理解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从学科分野的角度讨论他对20世纪的思想贡献。在梅西笔下,政治、思想、文学、私人生活等几个面向如齿轮一般组织成巨大的生命整体,福柯的多重身份彼此互不孤立,其涵盖众多内容的学术思想也互为补充,所以讨论福柯也无需割裂文学批评、法国哲学、历史学、医学史尤其是神经科学为中心的科学史及知识社会学之间的联系。
方式之二是从微观史学的意义上,通过福柯日常生活的某些细节理解他的思想和人格。只有了解福柯与警察对峙的众多刹那,才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勇敢和倔强;只有了解他如何二十年如一日地不辍思考,才能理解《性经验史》何以不朽;只有了解他与论敌激烈争辩的每一个瞬间,才能理解他对理论的执着以及坚持自我的态度。这些细节证明,在梅西那里,福柯不仅是思想家,还是一个有性格的思想家,所以,在《福柯传》中,细节是理解福柯的方式。
方式之三是除了将《福柯传》看作是人物传记之外,还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部工具书。这是因为,梅西这部福柯传记已经足够丰富,既包含了读者耳熟能详的创作史和思考史,又包含了福柯著作得以产生的内因和外因,以及著作本身的思想内容和流播意义,按图索骥,总是能理解不同姿态和面相的福柯。
很多后来人会将福柯塑造成为“天才”,梅西当然同意,然而在他的叙事中,福柯的意志力在其生命中被赋予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早年。比如,在巴黎的第一年,福柯为了竞考而专心学习,几乎没有在巴黎观光;再如,第一次会考失败使福柯“惊讶和义愤填膺”,但也没有被失败击倒,而是马上下定决心继续复习;撰写《临床医学的诞生》时,福柯读了从1790年到1820年所有“具有方法论重要性的书”,一些章节的参考文献达200部,梅西也不禁写到,这“有力地证明了研究者的勤奋刻苦”。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从多个方面塑造了福柯,从接受史意义上使他的扁平形象变得立体。
对于作者来说,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么多问题捏合在一起而形成多元的福柯。梅西的选择是将福柯纳入到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公共生活之中,不断用法国知识人的公共生活加持传主本人。所以,伊波利特、阿尔都塞、康吉莱姆、罗兰·巴特、德勒兹、巴迪欧等人才会在这部传记中反复出现,如果说在福柯的其他传记中这些人的出现同样具有“公共”效力,那么梅西则进一步写出了福柯与法国公共知识分子交往的纵深,以拓宽并深掘公共生活对福柯产生的巨大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公共生活中,福柯才有这样的思想产出。
为此,梅西遍访福柯的亲朋师友,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仅德费尔一人就为梅西提供了丰富、真实、有效的素材,而梅西的写作又能将浩瀚的史料和访谈提纯、结晶,使这部《福柯传》变得深沉厚重,使读者在其中既能看到米歇尔·福柯,又能看到20世纪下半叶的法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 (ID:jingguanshuping),作者: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