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在一次P大MBA的分享会上,在职的MBA向我述说了他的职业困惑,2019年毕业之后进入了一个二线美元VC,主要看TMT,疫情期间看了一段时间疫情催生快速发展的行业,社区团购、企业服务之类,这两个赛道后续相继进入冰窖期;2022年又看了一年新消费;到2023年新消费急转直下,现在被迫转型看新能源和制造。


入行4年看了4个行业,每个行业都蜻蜓点水地了解,投的项目遇到了极大困难,自己现在也面临着裁员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师弟发出了灵魂之问:自己的职业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VC这个行业是否还值得坚守?


在2023年上半年的市场环境下,我给的还是比较积极的建议,那个时候我也还是坚信VC是一个好行业,做一名投资人是一个好的职业。


然在,站在2024年的开端,在经历了2023年的风云变化之后,我也开始在脑海里思考、怀疑——VC还是一个好行业吗,投资还是一份好职业吗?


一、一份好职业的定义‍


南哥觉得,一份好的职业=有趣的工作内容+不断成长的职业经验+可观的薪酬回报。


在过去,VC行业完美符合这三个标准,工作内容充满探索未知的乐趣和创新;工作年限越长经验越丰富,绝对算得上是时间的朋友,做得越久认知越深,成功的概率越大;基本工资不低,福利待遇很好,还有机会一把投中一个好项目就能分carry。


但今天这三个要素中至少两个要素可能都发生了变化。当投资变成了招商,有趣就变成了无趣;薪酬水平也大大降低,工作自由度降低,福利减少,而回报也日趋平庸,想赚超额回报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这就让VC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二、2023年投资行业的变化


南哥认为,202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使得投资这个行业大大丧失了它原有的价值和乐趣,变得枯燥无聊和平庸。


1.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全民躺平,创新的活力越来越低


中国风险投资最为活跃和蓬勃的时代,应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全国上下涌起了一阵阵创业潮。尽管绝大多数人创业并不靠谱,但那种敢闯敢拚敢干的创业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公司,比如拼多多、寒武纪、商汤、地平线等。


时至今日,鼓励创业创新仅仅是停留在表层,但实际上,躺平、不折腾、苟着的情绪却是社会大众普遍的心态。


2. IPO政策的不持续性,使得整个行业越来越没长期信仰


IPO是投资最好的退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退出方式。IPO政策持续稳定,大家才能按照政策的标尺去努力奋斗。但IPO政策一直都是三五年一变,审核标准更是讳莫如深,自由裁量。科创板开闸,全面注册制推进,投资人好不容易看到一点曙光,将企业按照注册制的标准方向去培养,差不多培养成达到标准时却被告知,对不起,门槛要提高了,一些行业也不欢迎上市了。


IPO政策就像高考政策一样,如果你读了12年的书,等到要高考时,教育部突然变更考核标准和录取标准,广大学生不得骂娘吗?那些未上市的企业,不就是跟那些还在寒窗苦读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吗?


IPO政策的不持续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创业创新和风险投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 投资变成了招商,离投资本质越行越远


今天人民币出资人市场80%的出资都来自于国资,90%的投资机构都在搞返投。为了完成返投,势必降低项目质量,降低回报要求。投资本是一个高大上的价值发现、价值培育的事情,却变成了一个价值转移的事情(从一个城市挪到另一个城市,学名招商),而很多投资人的心态也从投资一个伟大的企业变成了赶紧完成今年的返投任务——多么可悲的堕落。作为一个从业者来说,你要干招商,不如去政府的招商局去工作,为什么要披着一个投资的外衣呢。


4. 长期主义变成套利主义,离价值创造越来越远


退出从两年前的无人关心,突然之间变成了行业共识,全行业都在搞退出,人人心里想的是今天投、明天长、后天退,先落袋为安别管赚多少。说好的做时间的朋友,说好的做价值投资者,结果都变成了价格套利者。


5. 募资门槛大大提高,想要做套利者都难了


能做套利者至少也还有投资人生存的空间,但2023年12月的一道新规,将LP的出资门槛大大提高,专项基金个人LP出资门槛提高到1000万,盲池基金提高到300万,那些想用100万来涉足股权投资的个人LP从此被剥夺了参与股权投资的权利。


三、VC从业者的尴尬


投资机构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了。募资募到了四线城市,深刻地体会了中国的地大物博;投资变成了招商谈判;退出变成了堰塞湖,IPO的门关上,股权转让的窗一直没打开,并购的烟囱又黑又小,于是不得已都搞起了回购起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投资机构日子不好过,投资经理日子也好不到哪去。2023年听得最多的是:投资机构开始广泛要求打卡了。原来投资人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一个礼拜也不在公司晃一圈的。听说某头部美元VC不仅要打卡,还要开始全员写详细周报了,详细到每天见了哪些项目、聊了什么内容、都要写到会议纪要里。


这一年也听了不少VC降薪的案例,原本美元VC薪酬水平是高的,人民币基金的薪酬水平只能说是一个中等情况。比如深圳那几大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的薪酬也就是大几十万,远谈不上高薪。


投资经理之前出门都是头等舱、专车接送、五星级酒店谈业务,北上广深CBD到处跑,硅谷以色列经常考察;现在出门高铁二等座,四五线下沉市场田间地头做调研,酒店定个全季都不敢定带早餐的,出门能地铁绝不敢打车(害怕不给报销)


投资经理之前做尽调都是业务DD毫无顾忌地用专家访谈网络,法律DD和财务DD能外包绝不自己做;现在做尽调,能白嫖绝对白嫖,能省钱绝不多花一分,专家访谈得靠自己刷脸、朋友圈找,法律尽调得靠自己去翻历史沿革查合同,财务尽调就拽上基金财务一起去。


投资经理前年投新消费,去年投新能源,今年投半导体,明年投简历,后年投签证。工资没赚多少,还因为强制跟投将工资搭进去了。不得已想搞点副业赚点钱,结果被老板发现,给了老板一个绝佳理由开掉降本增效了。


四、VC从业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人才出清加剧

‍‍‍

在一个增长的行业,行业的扩张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于是大家都能享受企业抢人带来的薪酬上涨。但在一个下行的行业,行业的下滑将会带来大量裁员、人才的调整和优化,甚至人员的出清。


VC这个行业现在显然处于下滑态势中。这几年一方面是募资难,很多基金募不上来钱,管理费养不活那么多人了,必然要裁员;一方面是投资方向的急剧调整,原来看TMT、消费的人现在看硬科技两眼一抹黑,逻辑和认知完全不一样,自然要被淘汰。


VC行业现在留下来的人都是在行业有比较丰富的从业经验,用学费积累了大量教训,或者是因为之前为公司立过功赚过钱的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最近几年刚入行的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个时候就更容易变成被优化的对象。这就是开篇那位师弟所面临的状况。


但是干过VC之后的人在职业转型过程都有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眼高手低、落地能力差。讲战略、讲商业模式滔滔不绝,挑毛病挑问题出类拔萃,但是让他们去给出解决方案、去落地执行却弱鸡一只。


总结一下,南哥认为在当下VC已经不是一份好的职业,至少和过去相比相差甚远,原因在于:


  • 创新活力降低,好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


  • 政策持续性不可预测,投资没法做到长期信仰;


  • 投资变成招商,离本质越来越远;


  • 投机和套利思维在市场越来越盛行;


  • 募资门槛大大提高,资金不再单纯追求财务回报;


  • 投资方向变化过快,无法形成稳定策略;


  • 投资机构内部管理趋严,使得投资人工作自由度降低;


  • 降薪使得基本薪酬吸引力降低,投资回报降低使得远期回报也看不到;


  • 人才存量竞争加剧,人才加速出清。


尽管在当下,VC可能不再是一份如昔日那般美好的职业,尤其是对最近三五年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要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并立足有很大挑战,对于面临这种挑战的朋友来说,尽早以投资的视角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投资这份职业带来的另一个好处。


在南哥心里一直有一个观点:投资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技能,拥有投资的思维、掌握投资的能力,无论未来是不是从事投资这个行业,都是有极大帮助的。人生任何一次决策又何尝不是一次投资?高中时填志愿填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之后找什么样的工作,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在哪个城市买什么样的房子,都是一次次投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人生的每一次投资决策都带来的是正回报,一次次正回报的投资将会带来我们人生状态的步步提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产资产配置指南(ID:lpgatekeeper),作者:南哥(曾经的投资人、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