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爹味”和如何去爹味。但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做出一些必要的声明:首先,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在引起性别对立,事实上,“爹味”这个词不只可以用来形容男性,而是适用于任何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较强势那一方对另一方的说教、指责,这种现象因为起始于中老年男性,而被冠上对男性有恶意的“爹味”这一个名字。


所以今天的聊天中,我们希望能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回归男性最初始的父亲这一职责,也分析爹味的形成原因,让大家能够更进一步地走近爹味背后代表的中老年男性群体,为他们申申冤。


“爹味”为什么让人讨厌?


开始之前,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爹味吧。爹味可以说是由英文单词mansplaining发展而来的。mansplaining这个词由“man”也就是男人,和“splaining”也就是explaining,解释这个词的动名词态组合而成。mansplaining原本的意思指的是男性以一种居高临下、过度自信的方式对女性进行评价或解释。这还衍生了出了mansplainer这个词,用来形容自以为是或者是好为人师者。


听完这个有点理论性的解释,或许有朋友还觉得有点抽象,接下来的例子会让我们觉得很熟悉。比如之前网络上很火的“明学”,最经典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以及在音乐平台上以黄晓明语录编成的一首歌,我因为开启了自动下载,还经常在下载曲目里面听到这首歌。还有跟这个有关的一句话是“你在教我做事”,我觉得在同龄人之中使用频率很高,有点在侧面反映出了大家对“爹味”的反应。


其实我觉得大家这么反感爹味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爹不是真的从我们的角度,去给出一些他们觉得好的建议。他们那些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都是为了展示他们自己的优越性,或者是让你听从于他。


我看了看理想发布的一篇文章,里面分享了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提出的一个关于“沉默的女性”的现象,这个现象特别能反映我前不久切身体会到的“爹味”经历。这本书叫《爱说教的男人》,书里面解释了“沉默的女性”的成因。她说,女性的沉默不是主动的行为,而是被动的噤声。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够具象,那我觉得我的经历让我能够很具象地感受这句话的含义。


因为我本身是读新闻传播系的,这段时间我们在拍一个片子,选好了我们片子里唯一的男演员,也是我们整个团队里面唯一的男性。在我们第一次围读剧本的时候,其他演员提出了关于剧本的一些问题,我们在解答。但是在解答的过程中,这位叔叔就一直带着意味不明的微笑看着我,我当时其实没太感觉到那是善意还是恶意的笑容,但我带着对人天生善良的预估,我回以善意的笑容。


在我们聊完以后,他开始了长达十多分钟的个人演讲,提出他所谓的“建议”。首先我要强调,我们非常包容且欢迎任何意见,但是绝对不包括一些对我们剧组成员的评价。所以本来刚开始我还给出积极的回应,但他后来开始“炫技式”地分享他作为前辈在其他剧组的体验时,很抱歉我给不出任何表情了。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现场只剩下这位男性一人的激情演讲,其余的女性都陷入沉默。结束后我跟我们剧组的其他成员笑着吐槽说,我真是年少不知亲爹好,经历了这个“爹”以后才发觉亲爹的闪光点。


爹味与父职


但说实话,我在看完一些关于男性父职,也就是男性在父亲这一职位的相关研究之后,对于当晚那位叔叔的那种“爹味“的气愤的情绪多多少少是被化解掉了一些的。这些研究发现,男性在成为父亲之后的一些变化,比如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成熟、有爱心,也更愿意主动承担照顾孩子的工作等等。比如老舍在《有了孩子以后》一书中提到的自己的眼睛似乎戴上了放大镜,突然能看到各种与孩子相关的东西,比如什么儿童医院啊,孩子的衣帽等等。


我想起小时候我爸爸也很夸张,据第三方表述,在我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喝了奶粉很上火,然后有点便秘,我家里人就使用了一个小道具,叫开塞露,打进去以后我的那一小块粑粑就摇摇欲坠,我爸为了不污染地板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手接住了粑粑。我后来再采访那位第三方人士说为啥不提前拿个桶垫在底下,她说:“你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然后我就沉默了。


当然,我觉得更了解男性成为父亲后的“父爱”的体现并不能抵消他们犯下的“爹味恶行”,但我再现在回想一下,对于中老年男性形象的概括词,或是一些hashtag,除了“爹味”“油腻”之后,其实也没有什么褒奖意味的词。至少在我看来,对于我爸还有成千上万大家心中的好爸爸来说,被这个词轻描淡写地抹去了他们所做的一切,这是不公平的。当然,关于怎么定义一个好爸爸,还是有待考究的。


爹味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这个社会的环境,确实不利于男性成为一个好父亲或是一个没有“爹味”的人。在父权社会长大,他们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天生就会比较少,而部分男性生理上天生就没有部分女性心思细腻,所以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言语、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另外,中国传统社会持续了很久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让很多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天然就不如女性有存在感,甚至可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透明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丧偶式教育”。


但这一切都是男性个体的错吗?对比德国提供的长达一年以上的法定育儿假,我们的法例并不足以支持父亲投入家庭。而男性的日常育儿实际参与水平其实决定了他们能从父职中获利多少,这些获利其实也就是他们会不会变得更有爱心、更能与人共情,而这些特征在某程度上我觉得是站在爹味对立面的。也就是说,父职可以是减少爹味的一个因素,当然,它是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还是希望能为其他无辜的中老年男性群体去去这个“爹味”污名,也是希望通过分析爹味可能的形成原因,让大家对于他们有多一些体谅:大家都是第一次当人,原谅你啦。当然,针对那些我们觉得是触犯原则性问题的“爹味”言语或行为,我绝对支持运用正当防卫手段!


对于“爹味”男士,我也有一些“爹味”的建议:放下社会塑造的男性刻板印象,以一位父亲、一位丈夫的身份投入家庭,与家人孩子们真实地交流,建立彼此间的情感联结,这或许不仅能够减少“爹味”的形成,也是其他男性困境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法。


结束之前,我要再戴个头盔:今天所分享的内容都是鄙人的拙见,大家有什么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放晴公园(ID:hisunshinepark),作者:艺雯、祝福、张紫涵,编辑:方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