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主题是“市场泥沙俱下,而我依然在场”。
我把这个话题分成了三个维度,第一个是“不得不在场”,第二个是“最好要在场”,第三个是“还是得在场”。
我和两位嘉宾——一位老朋友,也是我的播客合伙人Siri,一位新朋友,是全职宝妈,也是“青春姐理财记”主理人的夏夏——聊聊在这三个维度里面的一些选择,以及身边人的一些故事。
一
大卫翁:
第一个层面,我们聊聊“不得不在场”。
其实作为普通投资者,很多人的心态是“我就算要离场,也得等我回本了再离场”。
所以在今年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处于亏损状态的时候,大家是不愿意离场,也不得不在场的。
我在2008年也干过同样的事情。
当时我是一颗新鲜的股市的韭菜,享受了短暂的牛市后,在2008年的熊市末期实在受不了,就全部割肉了,结果完全错过了2009年国家宣布大规模刺激政策后一波非常大的反弹。最后的结果是气得好几年都没有再去碰股市这个东西。
另外一个则是完全反面的案例。我还买过一个美国的机器人主题的股票,是做医疗方面的机器人的,当时也是在雪球平台上被吹得天花乱坠,非常多人看好。
其实我到现在还持有一点点那只股票。我刚去看了一眼,它已经跌到了0.1%了——因为美国市场非常残酷,比如说它跌的非常低了,然后它再把十股股票合成一股股票,看起来价格往上直接抬了十倍,但其实如果你原来持有1000股,现在就变成了100股,然后它继续跌,又跌了90%。
我记得我当时买了可能有几万人民币的,但现在的市值是100人民币都不到。
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如果买个股很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你想等到回本再卖出,可能根本没有回本这件事儿,甚至这个股票本身都会不存在了。
这对于A股的股民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儿,因为我们的退市机制还不是很成熟,但对于港美股的投资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所以从这点来讲,投资亏损不得不在场的前提是:第一,最好不是个股,而是基金,或者说是一个集合类的资产,它往往不会出现像我刚才讲的这么惨烈的状态。
另外,投资亏损不得不在场有一个非常大的前提,就是你能分析清楚它的底下到底是什么,然后你会愿意持有它直到它回本,甚至是后面给你赚钱。
因此首先要知道它底层资产是什么,这个非常的重要。
二
除了这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不得不在场的理由就是,我不知道两位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儿叫“存款特种兵”,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相对比较高利率的存款利率,然后甚至会跨市跨省去存钱。
这个事情我听到之后还是非常震惊的,中国的金融行业可以说是全世界互联网化做的最好的,居然现在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去追求高一点的存款利率,类似这样的故事两位有遇到过吗?
Siri:
我之前有一个算是同业交流的小群,大家可能都是这个行业的萌新,存款利率一直在降的那段时间,大家就有分享各个银行的几年期的存款或者是大额存单,比较了市场上常见的几家银行的利率。
这个帖子我记得转发量非常高,大家一直在分享和讨论这个事情。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已经开始做互联网上的存款特种兵了,我还挺惊讶的。
大卫翁:
我觉得这个背后是咱们中国人还没有从之前的一个逻辑走出来,那就是我们还是希望有单一的一个产品,也不用给我提供太高的收益率,可能要求就是四到五个点,但是你要足够安全,不能给我损失本金。你只要给我这么一个产品,我就能把大量的钱都买进去了。
其实包括最早的信托,甚至是P2P,后面可能有一些理财产品,都是这么个逻辑。
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所有东西都净值化之后,一切这种非常安全的资产的利率都下降到三个点甚至两个点,这个时候大家就会为了四个点的利率而选择去做一个存款特种兵。
这背后是大家没有通过资产配置去达成这样收益率的习惯。
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让大家慢慢地意识到,其实这样的产品真的会越来越少,现在大额存单可能也看不到四个点以上的,就算你去跨省也找不到了。
所以这一块的不得不在场,就是因为大家还是想要跑赢通胀。
虽然我们说的通胀已经不是CPI的概念了,可能是社融、M2或者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物价每年的增长,但因为这些的存在,我也觉得我的钱不能放在活期存款或者是非常低的定期存款。
毕竟现在就算是家里的长辈也知道了,真的去存一年期定期存款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它的利率实在是太低了。
就算是为了跑赢我心中物价的涨幅,我也必须得在场,然后采取各种方式去试图买到一些我认为比较安全,但是收益又相对比较高的一些资产。
三
大卫翁:
在这之外,其实在投资之外还有一些不得不在场的时候。
比如这两年有一个词非常的热门,就是所谓的FIRE。
也不能说财务自由,但是财务独立,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e early,就是我要早点退休,然后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也好,或者说是为我自己而活的人也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其实在很多社交媒体上有非常多的帖子在讲这么个故事,比如说我要存够200万或者存够300万,我就不干了,然后去追求我想要的生活。
我在小红书上关注了一堆这样的博主——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关注,但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它们会把它们每个月的攒钱历程记录下来。
这些人里面很多都是互联网大厂的职工或者是双职工。因为互联网大厂在过去几年,其实手上不光是工资,还有一些股权,然后股权的增值速度其实是蛮快的。
这些都让它们看来自己想要达到的那个终点可能并没有那么遥远。
但是今年有一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有一批这样的博主停更了,或者宣布把自己的退休目标往后延迟。
原因也是因为,大家之前会把过去几年的收入增长、股权的增长,甚至是资本市场上涨的带来的资产增长,当作是一个必然会持续的事情,认为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以后还会这样子涨上去。
结果到了今年,发现事情不是这样子的,手上的股权甚至还有缩水的状态。那这个时候,FIRE的目标就突然变得更加遥远了。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今年变得比较多,因为我没有办法FIRE了,所以我还是得不在场的一个状态。
Siri你作为新生职场新生代代表,你有FIRE的想法吗?或者说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Siri:
我感觉自从我进入到职场之后,大家讨论的都是“要苟住”,或者“我能不能找副业,或者下班时间去做点兼职”。
其实我对FIRE这件事情的理解是,retire early意味着你不再需要出卖你自己的时间去打工赚钱,而是靠投资的收益来生活。那它也就不一定是一个静态的状态,我理解它可以是一个心态上的转变。
比如说年轻的时候,更多的是靠人力资本去生钱,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去赚钱,随着我自己攒下的这种金融资本——就是钱越来越多,我的投资能给我带来的被动收入和人力资本的收入会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FIRE可能更多是给自己心理上的一个平衡。
大家以前不是说35岁有中年危机,那其实如果随着金融资本的增长,可能这方面的心理压力、生存的压力都会小一点。
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从以前的“攒了多少钱我要退休”的绝对值,到现在是说“我有更多的资本去支撑我以后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心态上的转变还是挺重要的。
大卫翁:
首先我告诉Siri一个好消息,就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基本是没有35岁中年危机这个说法的。
我之前曾经也在节目中反复聊过,金融行业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因为我们会不停地积累,然后随着你度过的周期越来越多,脑子里的货越来越多,你在这个职场上会越来越值钱的。
所以首先恭喜你,金融行业至少在这一点上,比起一些科技行业可能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其次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就是如果你指望你的人力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迁移,能够让你达到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那不是3、5年能够实现的——除非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大的爆发式的周期,就是比如说2014、2015年这样的,或者2006、2007年这样子的。
我觉得我们可以去等这样的周期,但是我们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赌在这样的周期上面。所以这会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但是我认为你把人力资本计入到你自己的整个资产里面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我前面的节目里也讲过,资产配置里面一定要把自己的人力资产也考虑进去,不要光看金融资产这个东西。
夏夏:
我还有一点想法。我们最初是想存够多少钱可以退休,其实这个也是基于投资的基础上,存够多少钱,我们就可以用这些钱产生的利息去生活,而不去动这些本金。
但现在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还有财富的积累,会觉得这些本金产生的利息只够保你日常生活的。万一出现一些生活中避免不了的生病,或者是家里的老人有什么意外情况,这些肯定是要去动你的本金的,你的低风险收益是覆盖不了这一部分的支出的。
所以这个目标会慢慢的去提高。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本金产生的收益不仅要保持日常生活,而且每年还要有剩余,还要有积累,预防突发情况的,达到之后自己才可以安心地说可以退休了。
大卫翁:
那我也要告诉夏夏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就算增加了这两块,可能依然不够。
因为你可以想象,20年前的100万跟现在的100万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就算你保持了本金不动,甚至是有所积累,但在这样一个全球的央行都在直升机撒钱,包括做一些MMT的财政政策之后,钱不值钱的速度其实是越来越快的。
今天你看到好像这些资产产生的利息已经足够我生活,甚至还有所剩余,可以保障我一些意外情况。但是如果五年后、十年后它可能就不够了,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
大家可能想象中的FIRE非常的美好,但是现实会比这个骨感很多。
整体来说,我们在讲不得不在场这个事情,其实它背后隐含着几层含义:
第一是现在这个时代肯定不是一个特别欣欣向荣、高速发展的时代,第二就是钱的贬值速度,包括通胀的速度依然非常高,所以我们不得不在场,然后去做投资也好,不管是为我们自己做投资,还是为金融资产做投资,努力去跟上这个时代,这都是我们身在这个时代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情。
四
大卫翁:
第二个层面其实想跟两位去聊一聊的是“最好要在场”这个话题。
我还是先抛砖引玉一下。
其实投资这个事情,你必须得持续在场,才能够把你的理解、你的经验积累起来。
靠模拟盘,或者就算你每天去看一眼沪深股市今天怎么样——我还认识一些朋友会把这个叫做意念盘,是没有办法让你提升不管是投资技巧也好,还是投资意识也好。
你必须得人在这个场里面,然后每天拿真金白银跟着市场去做一些操作,才可能积累下来经验。这一点我不知道夏夏有感触吗?
夏夏:
我是有很大的感触的,因为我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活动,做一些模拟盘。往往模拟盘它是比较容易盈利的,因为它不是自己的钱,亏了就是数字,赚了也是数字。所以亏损的时候是有耐心去一直拿着的,因为亏的不是自己的真金白银。
这一点也反映出来,我们投资高风险资产的时候一定要用闲钱。因为用闲钱你才能有耐心,如果你拿家里必要开支的钱,或者随时可能用到的钱去投资,万一遇到一个月两个月连续回撤的情况,可能自己会承受不了的。
大卫翁:
这其实同样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你拿真金白银跟你拿模拟盘里面的数字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心态不一样,第二,拿闲钱跟你拿自己生活或者救急要用的钱去投资心态又会不一样。
这两个都会让你的投资心态产生非常大的错位或者扭曲。
这点我不知道Siri你怎么看,作为一个在资管行业里面工作的人,现在也是一个播客的制作人,你对这点有什么想法吗?
Siri:
其实我对夏夏说地还挺有感触的,因为我们的工作也会涉及到一些投资知识科普的内容,所以我们自己也需要去学习、去输出,那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一点投资是比较顺其自然的事情,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去加强我对一些知识的理解,我的输出和我的投资实践,以及我的学习,这三者是一个循环加强的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我自己在买基金的时候发现,虽然我们这个行业可能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也懂得很多的道理,比如说低点的时候应该买。
但在跌得很厉害的时候,你自己敢不敢去按下那个申购键,这还是一个挺重要的考验。怎么在投资中做到知行合一?是我觉得要在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理由。
还有我相信大家在最开始买基金的时候,都要做一个风险测评。它有一个问题是“你能承受的最大亏损是多少”,我后来发现,你在刚开始做投资回答那个问题的时候,和你最后面临投资上真实的亏损,那个心境是很不一样的。
只有持续的在场,你才能真正去检验自己的,比如资金的久期是有多长?风险承受能力是有多高?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才能够去体验出来的。
最后,我觉得可能也是很多像我们这种年轻人或者说投资小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刚投资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容易轻信,或者说比较容易踩坑的。
那我觉得持续在场,包括持续去学习的这个过程,未必能够会赚到什么大钱,但是能让你了解很多知识,然后避免去踩一些非常明显的坑。
比如说有哪些产品是我不该碰的,或者我这个风险承受能力不能去碰的。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挺重要,知道自己不适合什么,也是在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卫翁:
我可以贡献一个我经过实操之后发现我确实承受不了的一类产品——期权,就是股票的option。
我估计两位可能都没有碰过,它属于衍生品,属于刚刚Siri说的那个问卷里边都会有的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投资过什么衍生品”。
我是真切地在美股做过一段时间期权的投资,当时做的是一个中国非常知名的新能源车企的期权交易。我就不说名字了,但是也在上一轮起死回生了,之前大家都会认为它已经快要不行了,但是最后其实活过来了,还一度是整个市场的领头羊。
但就在那个过程中,我做了一些期权的交易之后,那几天是每天都睡不好觉——倒不是说金额有多大,因为我作为一个风险厌恶者,我也不可能投入重金。
但因为期权它的杠杆非常高,就会有一种魔力,让你在它跌的时候想要去补仓,因为它投入的钱并不是很多,就能让你撬动一个非常大的杠杆。
等我突然醒悟过来,发现我已经投入太多的时候,我去看我一看那个账户数量,就把我吓了一跳,心想我已经买了这么多这个期权吗?
如果这个公司真的倒闭了,或者公司不行了,Option是wipe out的,就是这部分钱完全没有了。
而且因为期权都是有行权日期的,这一点甚至比股票还糟糕。虽然我刚才说的有股票我持有只剩0.1%,但它至少是一个永续的东西,你还有翻身的一天,期权因为它有个行权日,所以在那个行权日之后,你的期权就变成废纸一张了。在你的有生之年,或者说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你就能看到这个投资的结果,这个非常的可怕。
它让我醒悟过来的一个事情就是,每个人能够操纵或者它能够接受的资产品种是有限的,不要去挑战那些其实完全超出了你的投资可接受度的产品。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我之前没有去做这样的投资,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衍生品已经超出了我能够接受的范畴。
所以也会有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去买点数字货币或者是什么,我都说你可以去尝试一下,用很小的金额去试水,然后给自己限定一个金额范畴,因为对于投资这件事情来说尝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五
大卫翁:
以上我们聊了第二点,就是“最好要在场”,原因刚才我们三个都已经分享过了,不管是对于投资而言,还是对于生活、工作,你所有的理解跟成长都是要在实操中才能够进行的,而不是纸上谈兵。
这一点在投资里面尤为重要,可能对于世界上的一些知识,你还可以通过书本、前人的经验去积累。但是对于投资这件事情来说,你没有亲自下场,你看100本书也是没有用的,跟你自己下场做一个月感受都会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其实是最好要在场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
聊到今天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还是得在场”,其实听起来有一点无可奈何的感觉,但是之所以会有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因为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
我不知道听众们有没有看过,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它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一个私募大佬写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叫《纽约随笔》。
让我感受非常深的是它的第一部分,因为它讲了美国的黄金十年。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市场而言,其实我们公认的繁荣昌盛的十年是在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十年,差不多就是克林顿执政的这几年,当时美国的整个GDP可以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如果回头看,包括互联网第一波的兴起,以及当时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高,年均GDP增长可以达到5.5%,差不多是中国现在的水平,但要知道,那时它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了。另外整个利率环境也比较低,所以整体来说就是所谓的黄金十年。
这篇文章的作者那段时间一直在美国,包括求学到后来工作。但在他的描述中,作为一个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它感受到的黄金十年是什么?
1995年它刚去那里做留学生的时候就碰到了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这是美国在911之前最严重的一起恐怖主义袭击,死了将近200人,有接近1000人受伤。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事件,让美国上下为之震惊。
然后还有拉宾遇刺这样的国际事件,让很多人听说了巴以冲突——现在世界又轮回到巴以冲突。但是在1990~1995年的时候,这些大的地缘政治事件导致了股市的一个大震荡。
在那个之后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国金融危机,1998年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这个对冲基金巨头轰然倒塌,整个金融市场为之震动,再到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
所以如果你身处那个时代,其实看到的场景并不是风平浪静的。
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雅虎崛起,亚马逊崛起,网景上市,然后整个资本市场欣欣向荣,整个美国的经济繁荣昌盛。
但其实这个都是后视镜,抹掉了很多东西之后,带有滤镜的一个视角,而身处当时的人其实每年都会遭受到非常多的冲击,有很多负面情绪跟正面情绪夹杂在一起。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例?是因为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现在的中国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我们每一天都面对着不管是资本市场上也好,还是我们身边也好,总觉得怎么这个时代这么糟糕。
我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朋友会说,我怎么没有赶上好时候,然后觉得现在行业也好公司也好,都感觉前途一片灰暗。
但用后视镜来看这十年的中国,可能会得到一个不太一样的结论。
因为就在十年前,也就是2013年,中国还没有诞生一个世界意义上的巨头公司——我说的巨头公司是能够引领这个世界某一个行业发展的大公司。
但是到现在,我们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再到新能源车行业,其实诞生了一系列的世界巨头。至少在企业这个层面,这十年是中国企业界非常辉煌的十年。整个全球除了美国的公司之外,大家能看到的就是中国的公司。
另外人民的生活水平肯定是比十年前,特别是20年前有大幅度的提升,整个经济状况也可以说是建国之后最好的一个状态。
但我们身处其中,又有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感觉这个时代怎么这么辜负我们。
我想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其实我们会放大很多事情对于当下的影响,这是人的本能想法,但与此同时可能我们会低估很多事情的长远影响。但后者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就是很多事情可能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可能是未来很多年的一个主旋律。
六
关于“还是得在场”或者说身处其中和后视镜去看不同的时代这件事情,两位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想法?
夏夏:
我现在是36岁,然后像三年的疫情包括外围的战争,都是我30多年来第一次遇到。我觉得可能这些事儿过十年以后再看就会觉得,当时那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我没有把握住,现在最难的时候,最需要坚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都不在场,可能十年后我们就会少经历很多东西。
如果我现在保持在场的话,可能现在会非常的煎熬,但是它无论是在我个人的履历上,或者是一个经验认知的积累上,我感觉都会帮助很多,然后我也会把自己的这种想法传输给我的粉丝,也会帮助到它们很多。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个周期的,还是要相信经济它早晚都会好起来的。
大卫翁:
其实我觉得夏夏刚才说的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如果你用后视镜视角,1997年金融危机或者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的时候,这个市场一片灰暗,但是那个时候反而是应该咬牙在这个场里面。
当然我觉得这需要非常强的反人性的能力和精神力。它一方面可以通过你经历了很多个周期来获得,还有一个可以获得它的方式就是资产配置。
当你手上的钱不是全部都投在某一个方向上的时候,你是相对能够调整好心态,不管是做加仓还是做一些资产的转移,在市场低的时候依然坚守的。
所以为什么要做资产配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让你调整好心态,它不一定能够帮助你收益提高多少,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特别对于我们这些精神力没有这么强悍的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心态的一个方式。
就像夏夏你能够做你的高风险资产投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知道你有一部分钱是放在债券上面,它是让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能够打开APP看到红的数字,让自己能够安心的一个状态,才能让你把另外一部分资产投到高风险收益里边的,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
Siri你有什么感受吗?
Siri:
这个我可能没有两位人生经历这么丰富,但我感觉现在年轻人这么痛苦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的是一个非常陡峭的上升斜率,但是等到自己真正踏入社会去工作之后,发现这个坡好像变缓了,其实是预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会让大家感到比较失望或者痛苦的原因。
我一直觉得,做人就是怀悲观之心,行乐观之事,坡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没有那么陡峭,那缓坡我也可以慢慢去爬。
为过去扼腕叹息,或者是说抱怨现实不是特别如意,其实好像也对我们真正生活在当下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我前两天看到一句话,算是一个鸡汤吧,是瑞·达里欧说的,我觉得还挺符合我们现在状态。
它说:“我认为很多人会因为现实不是它们想要的样子而感到焦虑不安,其实这种状态并不明智,现实就是现实,尽你所能做最好的自己,然后去接受生活,因为生活就是如此。”
我觉得这个还挺适合送给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或者说在当下还在进行投资的朋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自己的预期,对我们过好每一天还是比较重要的。
大卫翁:
我觉得瑞·达里欧虽然最近在投资上也遭受了一些非议,但是它能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因为看过了太多的周期,就算它自己没有经历过,它也看过、研究过太多的大国周期和历史阶段。之后才会知道,就像你刚才说的,要接受当下,因为你能够接受的也只有当下。
我们说在场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待在里面做鸵鸟,把自己的头埋下去,什么都不变。然后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尝试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的方式、行动的路径、包括投资的理念,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去做优化和调整的。
一个前提是你不能把一切能够把控的和不能把控的都抛掉,然后试图去逃离这个地方,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不该做的事情。
其实在过往这么多个周期里面,选择完全闭上双眼,不去做投资,不管是对金融市场的投资,还是对自己的投资的人,其实最终肯定什么都得不到。
或许时代的脉搏和一些很大的事件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也确实是我们自己没办法控制的,那我们就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原则,能够帮助我们在市场泥沙俱下的时候,依然保持在场的状态跟心态。
夏夏怎么看这一点?
夏夏:
我本身作为财经达人,给自己的要求是要比普通的投资者懂得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不能做反面教材。
因为我经历过几个周期,我知道它不会无限的跌下去,我就拿这一点来约束自己,我是财经达人,我要跳出普通用户的思路。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我做财经达人的一个收获,如果在自己约束不了自己的时候,我就拿自己的身份约束自己,拿粉丝来约束自己,我不能做反面的教材,我要做正确的引导。
大卫翁:
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夏夏你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财经博主,因为我也认识一些做财经自媒体的人,其实它们会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消失,然后到市场好的时候又出现,只要你脸皮够厚,其实互联网是可以没有记忆的,它依然可以吸引到一些粉丝。
其次,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刚才说到你用自己的身份去约束自己,或者说你用这样的一个身份去支撑你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坚持下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需要寻找到一些东西去支撑自己,在不管是对于生活而言,还是投资而言非常不好的时候让自己持续下去。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家人,不管是你的孩子也好,还是你的伴侣、你的亲人,其实都会成为一个人生活没有光的时候的支柱,这个其实是我们常见的一个状态。
那对于投资而言,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确实需要找到一些支撑,需要找到一些陪着你一起往前走的力量。
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财经博主,但多跟别人去做交流,然后找到自己在投资路上的一些支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追求FIRE不是一件坏事,或者说给自己定一个存多少钱的目标不是坏事,它可以成为你的一个支点,成为支撑你在市场泥沙俱下的时候,依然在场的一个心灵支柱。
但除此之外,可能也可以去找一些别的方式方法,帮助自己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可以坚持下来。
我觉得恰恰你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方式,一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副业,一方面其实是帮助你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
好,今天非常感谢夏夏和Siri的时间,我觉得我们也聊了很多,为什么要在市场泥沙俱下的此时此刻,当我们面对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的2024,我们还是要坚定地选择在场?以及到底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在场?我觉得姿势也非常重要。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