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原文标题:《再聊一聊春节的新加坡见闻》,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我正在凌晨一点的新加坡樟宜机场,等待坐红眼航班回国。
虽然已是凌晨,但机场依然灯火通明。80%的商店还在营业,旅客进进出出,若不是多数人不时打着哈欠,绝看不出这是深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天前从东京飞来新加坡的时候。
或许是因为樟宜机场采取了混流的方式,一下飞机就冲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不同肤色的人接踵摩肩,戴口罩的人寥寥,嬉笑打闹的孩童很多,两侧的免税商店比东京的还要热闹,尽头的巨大瀑布让人挪不开视线。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野蛮的生命力”,是在之前的国内和把自己禁锢的日本都久违的气息。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路过了海关前的标牌,然后又不可思议的退了回来。因为我发现可以走海关自助通道的几个国家标志里居然有中国。
不是我妄自菲薄,但去过这么多发达国家,我早就习惯要拿着护照去跟亚非拉人群一起走人工通道了,没想到在新加坡倒是能享受全自动的入关体验。
事实上,入关过程确实也非常丝滑,就是拍张照录个指纹便直接通过。当然,前提是你在一个官方App上之前完成过入境登记。而在过关的那一刻,一封确认入境的Visit Pass邮件就已经躺在邮箱里了。
在未来的数天中,我很多次体会到新加坡的程序效率,这只是第一次罢了。
一
事实上,当我和当地朋友吃饭时提起这是我第一次来新加坡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会表现出了十分惊讶。
对于一个前金融圈人士来说,这其实没什么好惊讶的,毕竟在数年之前,国际金融中心并没有新加坡什么事。
远的有纽约伦敦,近的有香港上海,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并没有多么发达,新交所的存在感更是可有可无。
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新加坡炙手可热,不仅是在实业界,也是在金融圈。这也正常,毕竟资本都会第一时间冲向有利可图的现场,而放眼现在的全球经济,还有哪里能比新加坡更有活力呢?
新加坡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在一周时间里拜访了三五客户,见了七八好友,约了十几场咖啡后我得出的结论。
二
所谓天时,就是在全球化大潮将落未落,所有大型经济体都需要在竞合中共存的时候,当它们需要找到一个纽带“重温旧时美好”,找到一个缓冲带“避免直接冲突”的时候,作为不断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之道的新加坡,自然而然被推到了舞台的高光处。
但天时的意味远不仅如此。
在我们住的酒店里,各色人等汇集,电梯里不仅时不时传来中文、粤语和英文,也同时夹杂着韩文、日文乃至俄语。
看起来,像是全世界的人都来到了新加坡。
如果你在考虑将香港的亚太总部搬迁,要来新加坡;如果你想寻找企业出海的桥头堡,要来新加坡;当然,如果你要开辟东南亚市场,更要来新加坡。
总之,承接香港的职能、打造出海的第一站以及成为东南亚的“事实首都”,三个角色在此时交汇,怎能不是“天时”?
三
“地利”,也指的不仅仅是新加坡位处欧美中日交汇点的实际地理位置,更是因为背靠冉冉升起的东盟,新加坡成为了极少数拥有源源不断劳动力的发达国家。
毕竟从中国、日韩乃至欧美的案例来看,得人口者都能得天下。
在拜访新加坡客户的过程中,坐在一屋子开会的往往有三分之一的当地华人,三分之一的印度马来人,还有三分之一的白种人。
尽管当地人的英语真是比印度英语还要难懂,但和印度人相同的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流畅度。
而低端人口也是类似的情况。新加坡朋友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极端的案例,那就是当地政府会和不同的国家签订合约,从这些地方引入不同工种的外籍劳工——譬如斯里兰卡就专门供应建筑工人,而缅甸人则大量出现在仓库搬运的现场。
这一描述让我想起了《文明》之类的模拟经营游戏,会根据种族特长去设定不同的工作类型。
暂且不论新加坡政府是否有此考虑,但在很多国家都在为了劳动力人口下降、生育意愿低迷发愁时,新加坡还要用一套完整的移民和工签体系来限制人口流入,确保本国人的工作机会不受影响,这足以让很多国家艳羡不已。
此外,地利还体现在东盟“事实首都”这一别称上。
由于新加坡是非常公开透明的法治社会,加上清廉高效的政府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让这里成为东盟掘金的最佳落脚点。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等国日益成为资本和跨国企业的宠儿,新加坡的地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事实上,在与各路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是刚从雅加达出差归来,就是明天要去吉隆坡,或者下一站会去越南设点。而那些客户企业在给我们介绍业务版图时,视野从来不会局限在新加坡本土,而会放眼整个东盟十国。
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的大一统市场那么诱人,但东盟之于新加坡,至少也是个很有潜力的故事了。
三
至于“人和”,则与政府有关。
事实上,在来新加坡之前,我很少见到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政府满意度如此之高。而这种人气在疫情后得到进一步的凝聚,化作一种国民的自信和精气神,让每个新加坡国民都相信政府会为自己做出最优选择。
新加坡政府也没有辜负国民的期待。
就拿我们这次在新加坡拜访的两个政府部门EDB和ESG为例。EDB负责招商引资,将外国企业引入国内,ESG则负责将新加坡本土企业带往国外去拓展疆土。从与他们各自短短一个小时的交流来看,两个政府部门的官员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办事效率。
此外,还都很年轻。
新加坡当地朋友告诉我,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国立——也就是新加坡当地最好的两所大学——毕业的学生,成绩最好的会去政府部门里的EDB,因为这个部门就像是企业里的业务拓展部门,是负责开源和扩大蛋糕的,因此发展路径和薪酬待遇都极好。次优的则会去ESG或者其他政府部门,除此之外的才会选择入职企业。
这其实也体现出了新加坡政府的治国之策,那就是将国家当做一个企业运作。企业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活水,因此EDB用税收和工作签证等优惠招揽更多好的企业,而对它们的要求除了雇人之外,还要与新加坡当地企业发生业务往来。
后者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最近我也在与国内的很多地方政府接洽,当国内的地方政府还在对企业要求产值、税收这些硬指标来换取政策扶持的时候,新加坡则要求企业和当地的供应链、服务商或者任何当地企业发生一定金额的业务往来,哪怕是租办公室或者发工资也可以。
细想之下,这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自洽。因为新加坡追求的是生态圈,当每个企业都在与本地企业发生更多的业务往来时,大家的生意自然就更好做了,而产值和税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这种要求也体现出政府对企业的基本信任,毕竟业务往来的“造假成本”可比税收之类的低多了。
政府“人和”的另外一面体现在它的平衡之道上。
这种平衡不仅是在中西方之间的平衡,也是在东盟内部游走于马来、印尼等大国之间的经验。朋友告诉我们,虽然新加坡的华人占比已经高达78%,但从外来的资本层面来讲,中、美、欧日韩和东盟则各占1/4,政府绝不会让一方独大。
这种平衡之术让新加坡成为了天然的避风港——物理意义上的以及经济意义上的。
因此,近年来大量的家族办公室(FO)和资产管理公司也在落户新加坡,让EDB的相关部门忙的四脚朝天。对于FO这种轻资产的企业,新加坡政府自然是举双手欢迎,但与此同时,对它们投资本地金融市场也提出了比例上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人、财还是物,新加坡政府就像是一个大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着这里的企业和人民,确保他们能得到最妥当的待遇。
四
事实上,走在新加坡的街上,我经常会有种来到乌托邦的恍惚感。
这里的生活成本近年来急剧提升,餐厅里随便吃顿饭人均三五百人民币是常态。但如果你去“食阁”这种类似大食代一样拥有众多档口的饭馆,只需要三五十人民币便能吃到一顿物美价廉的饭菜——这背后其实并非政府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降低甚至免除租金的方式,来确保它们销售的餐食可以做到最低的成本。也正因此,新加坡人几乎不自己做饭,都选择在这样的地方解决吃饭问题。
听起来,这不是和中国过去的国营食堂非常类似么?
另外说起暴涨的房价,其实也只是针对外国人而言。对于本国人,刚需人群依然可以通过买组屋来实现“居者有其屋”。而且和国内的经济适用房不同,新加坡的组屋往往拥有最佳的交通便利度和最好的商圈位置,因为政府认为住组屋的人才更需要公共交通,因此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都会四通八达。至于买商品房的人则大多是自己有车的,反而可以安排的稍远一些。
总之,新加坡人的生老病死被政府安排的妥妥的,他们要付出的就是国家对男子服兵役的强制规定——不但是两年强制的兵役,而且还有45岁之前每隔一两年就需要返回兵营呆几周的“召集令”。
这种威权、公平和高效相结合的政府体系,确实被新加坡人玩明白了。
五
说了新加坡这么多的好,最后也得吐吐槽。
这次是为了设立办公室而来,但来新加坡的第一天,当地朋友就警告我,不要试图用愿景和梦想打动新加坡人,它们可能是目前地球上最实用主义的一群人。
新加坡人会为了几百元的涨薪而跳槽,在一份工作上的平均年限不会超过两年,因为工作太好找,他们并不怕丢了工作。
至于创业……新加坡人的创业率大概是世界最低的之一,进政府部门工作才是年轻人的最优选择。
这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也意味着这个经济体的活力几乎完全取决于能否有源源不断的人和企业接踵而至。政府在这其中居功甚伟,但当政府而非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时,大大小小的企业将跟着政府补贴和激励的指挥棒前行,并不会考虑行业的趋势和自身的发展要求。
简单来说,当政府为一切操心时,企业和人都会过得很舒服,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将自己卷入了保姆的怪圈。
于是,当下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可能会在下一个周期里变成自身发展的绊脚石。
写下这个结尾的时候,我已经回到国内两周,而国内正迅速恢复到车水马龙的状态。
祝新加坡好运,祝我们好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 (ID:the_great_time),作者:大卫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