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还记得11月29日,一架美军“鱼鹰”运输机在日本沿海坠毁事件吧?事件造成美军8人死亡。

万万没想到,事情还没完。

最近一段时间,美军为了调查事故原因,一直在派遣潜水员在水下搜寻鱼鹰残骸,但是万万没想到,12月14日下午,潜水员也失踪了!





一直到12月15日上午11点多,才把已经冻得差点失去知觉的俩潜水员找到,送回医院。



那么,好好的潜水作业,为什么会发生失踪这种事情呢?

其实,这种事非常正常,因为潜水,本来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



说起潜水,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都是社交媒体上妹子们的晒图,她们穿着凹凸有致的潜水衣,背着氧气瓶,畅游在鱼群之间。



但事实上,真正的专业潜水并没有这么浪漫,而且人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完善的装备。

在最早的时候,人类的潜水基本上都是“裸奔”,简单来说就是深憋一口气,完全靠这一口气下潜。

在人类最早的潜水行业——采珠业中,就是这么玩的,抱个石头快速下潜,然后采珠,再快速上浮。但因为缺乏潜水装备,在水下只要遇到鲨鱼、旋涡、海草缠绕,采珠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古书中有云:“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



一直到16世纪,人类才第一次发明了潜水装备--潜水钟。

第一代的潜水钟其实就是一个金属壁、顶部封闭、底部开口的容器,外形与钟相似,故名潜水钟。



潜水钟的原理很简单,你拿一个杯子倒扣进水中,就会发现杯子中间是不会进水的,那只要把这个杯子放大到能装下人,第一代潜水钟就诞生了。

不过问题又来了,人只能呼吸这一“钟”空气,对于长时间作业来说肯定是不够的,所以1771年,一位英国工程师约翰·斯梅顿就曾发明了空气泵,用软管连接到潜水钟上,往钟内泵氧气。



这样一来,潜水钟就形成了一个正压环境,只会空气往外跑,而不会进水,人也可以长时间在水下作业,除了耳朵可能因为压力有点不舒服,起码呼吸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潜水钟也有缺点,太大太重了,人类也只能在潜水钟内活动,影响了作业范围。

于是有人就提出,把潜水钟缩小到只盖住头部不就得了么?这样既能保证呼吸,又不影响活动。

于是,第一代深水潜水服诞生了,画风是这样的:



这种潜水服经过一代一代迭代,成为了如今的硬质深水潜水服。

但是硬质潜水服仍然太累赘,在水下干点粗活还凑合,如果想深入沉船内部去找什么东西,就不行了,必须有一种装备能够实现“潜水自由”。



于是,自携氧潜水诞生了。

第一代自携氧装置是法国工程师Rouquayrol发明的,他为矿山和火灾现场设计了一种可以自携的氧气瓶和配套的气体调节装置,并获得了专利,法国海军经过研究认为,这一套装备非常适合潜水用,就把专利买了下来,成为现代潜水装备的鼻祖。

自携氧潜水装备发展到现在,可以简单分为两类,开放式和闭路式。

开放式最简单,从氧气瓶里吸氧,然后呼气从气嘴吐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潜水员一边潜水,一边冒泡泡。



闭路式就复杂多了,因为人呼吸的气体只有21%的氧气,而吐出的气体中氧含量有16%,也就是说,人每次呼吸消耗的氧气只有5%,那么我不把呼出的氧气都释放到水里,而是用氧气瓶再补5%的氧,再把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不就得了?

1939年,美国的Lambertsen博士开发出了一种这样的高效率的氧气循环装置。



这种装置有个优势,就是呼吸时不会冒泡泡,所以隐蔽性更好,于是被广泛用于渗透、潜入等军事行动,并诞生了一个兵种----蛙人,所以Lambertsen也被称为“蛙人之父”。



玩过使命召唤6的,应该都对身穿这种闭路式潜水装置渗透攻击钻井平台的情节记忆犹新。不过在现实中,敌方可能会装备反蛙人装置的(比如中国CS/AR1反蛙人火箭炮),渗透恐怕没那么容易。



闭路式潜水装置优点是隐蔽,缺点是比较复杂,成本也比较高,并不利于潜水运动的普及,后来1943年,法国军官雅克-伊夫·库斯托改良出了当时最好用的开放式的水肺装置aqua-lung,它的调节器只有在潜水员吸气的时候,才会供气,而且提供和周围的水压一样的压力环境。



aqua-lung的发明彻底降低了潜水的门槛,从此,民间潜水运动开始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而库斯托也被尊称为“潜水之父”。



虽然潜水装备的发展让大洋深处再也不是禁区,但水下的特殊环境,却仍然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比如氮中毒。

众所周知,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压力也会急剧增大。在高压环境下,空气溶入血液的量变多,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残留在体内的量就越多。氮气虽然对人体无害,但当氮气在血液中的分压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产生麻醉的现象,俗称“氮醉”。



水下“氮醉”非常危险,直接会影响到潜水员的情绪乃至神智正常,有人会出现幻觉,有人会把自己的空气管扔给从身边游过的鱼,甚至决定“抽支烟歇息片刻”,还有人情绪失控,控制不了自己的行动,拼命继续往下潜,结果忘了自己的氧气不够。

包括创下253.2米裸潜记录的潜水大神哈伯特尼特奇,他在创纪录的那一次也发生了氮醉,身体遭受了不可逆的损伤。

所以,现在知道为啥深潜作业,一定要穿戴抗压的金属潜水服了吧?



除了氮中毒,还有氧中毒,你没看错,氧也会中毒。

我们都知道,空气主要是由氮、氧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每种气体根据它在空气中的浓度和大气压力都有一定的分压。而随着深度的增加,氧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分压随着大气压的增加而增加,水越深,氧分压越大。

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一氧化氮(NO)由各种细胞排出,用于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和扩大血管。当人体暴露在过高的氧分压下时,所有的NO分子都可以与活性氧结合,没有留下任何分子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迫使身体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帮忙抑制,这种反应称为肾上腺素风暴。



这种肾上腺素风暴会引发癫痫发作、动脉狭窄、血压和心率飙升,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损伤、气体交换受损、细胞或组织死亡,而这癫痫一旦在水下发生,潜水员很难生还。

除此之外,还有减压病。

在潜水中,当潜水员下降时,氮气随着压力增大而被更多地溶解在血液和组织中。当潜水员上升时,由于周围压力的下降,氮会离开血液和组织,形成微小的气泡。如果氮不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并通过肺部呼出,这些微小的气泡会形成更大的气泡,并阻碍血液流动,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这就是减压病。



关于减压病的记载很早就出现了,早在19世纪,法国人就发现,在潜水钟内工作的工人回到水面之后常常发生全身关节疼痛甚至是死亡的案例,后来科学家建议减缓将工作人员带回水面的速度,果然得减压病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1905年,英国科学家哈登提出了减压理论,他制作了一个潜水减压表,这一套表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在减压病领域,中国也曾经有深刻的教训。

1959年12月1日,中国海军418艇在和衡阳舰联合训练期间,因为协同失误,被衡阳舰撞沉。

六舱内幸存的10人,在坚持了将近一天后,氧气耗尽,被迫出艇逃生,但因为深度计损坏(显示8米,其实有40米),使其对减压病的预防不足,结果幸存官兵离艇后,都因减压病死亡,只剩下轮机军士长王法全一人生还。



为啥只有他生还了呢?因为他在出舱前,考虑到浮出水面后如果没有遇到救援船只,就要在海上漂浮等待获救,必须带一些吃的和用的东西,于是他在舱里找了几包压缩饼干和几个罐头抱着,还带了钳子、扳手和一把防鲨刀,这样他的负重就比其他战友大的多,延缓了他的上浮速度,最终才活了下来。尽管如此,减压病的后遗症也一直伴随了王发全一生。



除了潜水疾病,海底复杂的地形地貌,潜藏着的鲨鱼和乌贼,还有乱七八糟的沉船残骸以及锋利的破裂管线、舱壁,无一不是潜水员的杀手,随便一个都可能要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的命。



你看,潜水有如此多的危险,所以有时候哪怕再有经验的潜水员,也难免发生意外。

比如挪威的普拉洞穴,就曾发生过惨痛的潜水事故。

普拉洞穴地势特殊,拥有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有两个出口。其中地下的水道有九十度的拐弯通道,只能通过一个人,巨大的水压加上漆黑的环境,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挑战,所以普拉洞穴一直有洞穴潜水界的珠穆朗玛峰之称,引来无数挑战者。



2013年,两名优秀的潜水员帕特里克和凯终于成功穿越普拉洞穴,拿到了这一桂冠。

这一成功引来了更多的洞潜爱好者,2014年,三名潜水员贾里、马基和维萨也想穿越普拉洞穴,就邀请了在帕特里克和凯做潜水指导。为了做好穿越准备,他们每个人都佩戴了闭路式水下呼吸器和开放式气瓶。

但是,等帕特里克与贾里来到了水底135米的位置,也就是90度转折的地方之后,帕特里克顺利通过了,但贾里却卡在了石缝中,不论帕特里克怎么拽都拽不动,惊慌的贾里开始呼吸紊乱了。



闭路式水下呼吸器的闭路循环系统对呼吸节奏要求很高,如果呼吸不均匀稳定就会导致氧气管内气压混乱,容易对使用者出现呛鼻现象,从而出现溺水。此时贾里本来应该切换到开放式呼吸器,但是已经晚了,帕特里克只能眼睁睁眼看着贾里呛水,很快没了动静。

帕特里克只能选择回到水面求救,但后续的凯带领马基和维萨在路过这个弯折的时候,看到了卡住的贾里,马基想把贾里拽出来,但自身因为紧张而混乱的呼吸让他遭遇了和贾里同样的问题,结果同样溺水身亡。

五人小组溺水两个,潜水行动必须停止了,剩下三人顾不上减压病,开始迅速上浮,总算捡回了一命。



因不忍心队友长眠洞穴,2014年3月22日,帕特里克等人集结了27名潜水员,带来了一吨多的设备,花了四天时间,才把马基和贾里的遗体打捞出来。

这一行动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潜往不可知之地》,也让世人开始了解洞潜这一危险运动。



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位王牌潜水员遇难,那就是韩颋。

韩颋被称为“亚洲洞潜第一人”,曾创造过277.4米的亚洲洞潜纪录,有着丰富的潜水经验。



还记得《战狼2》开头那一场水下搏斗戏吗?这个镜头的拍摄需要吴京进行深潜,而韩颋就是他的潜水指导,创造了这个中国电影史上最惊艳的水下镜头。而《流浪地球2》中人类救援队的水下戏,也都有韩颋的功劳。



此外,韩颋还负责过广西酒海井红军长征烈士骸骨勘探打捞、广西都安桃花水母二号洞 143 米遇难者遗体搜索打捞等重要项目,以及2018年泰国清莱省一支少年足球队在探险时被困洞穴的救援行动,韩颋在洞穴中进行勘察和布线工作,成为中国唯一一名参与救援行动的潜水员。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潜水大师级的人物,在2023年10月7日广西挑战都安县九顿天窗深洞的时候,在水下110米处的一个洞口不幸身亡。



根据救援队伍的初步判断,韩颋可能是在安装摄像机时,不小心超过了自己的极限深度,或者在上升时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减压停留,导致氮中毒或减压病后死亡。一直到10月25日,水下智能机器人才将韩颋遗体打捞上岸。

所以,潜水真的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哪怕高手也会遇到意外,军武菌提醒大家,如果大家如果有兴趣玩潜水的话,一定不能盲目潜水,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哦。‍